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130.50KB ,
资源ID:1740224      下载积分:1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402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宗教与哲学互动关系刍议.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宗教与哲学互动关系刍议.doc

1、1宗教与哲学互动关系刍议摘 要:宗教和哲学是人类认识绝对的两种智慧方式,是普遍真理的不同表现形态,宗教不能取代哲学,哲学也不能取代宗教,存在于它们之间的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而唯有它们的合作才能完整地实现人类对绝对的追求和对最高真理的把握。另一方面,宗教与哲学的互动又可以给彼此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宗教从哲学那里获得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教义或者学说论证方面的理性技艺,而哲学则从宗教那里获得了鼓舞其探索活动的强烈的情感支持。更进一步,宗教和哲学的自我理解多是在它们彼此的对立、区分、划界和宽容式相互对待中实现出来的。 关键词:宗教;哲学;智慧;真理;互动关系 作者简介:傅永军,男,山东

2、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诠释学、康德哲学及西方宗教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绝对视域中的康德宗教哲学研究” ,项目编号:12FZX025;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青年团队项目“经典诠释与哲学创新” ,项目编号:IFYT1213 中图分类号:B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1-0028-08 今日研究宗教与哲学之关系,不能不提及启蒙。按照美国哲学家阿2尔文普兰丁格(Alvin Plantinga)的说法,正是因为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经典基础主义”使得基督教信念(可将其扩展为一

3、般宗教信念) “被认为(尤其在学术界和知识精英的圈子里)是一种信仰的跳跃,往黑暗中的跳跃,越出了理性可接受的范围,充其量只有边缘的合理性,难以在理智上予以尊重”1(中文版作者自序,P3) 。出于同样的理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有感于启蒙所导致的宗教与哲学的分离、对立以及哲学对宗教的蔑视,在信仰和知识纯然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两个来源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为什么如此难以思考这种被匆忙命名为“宗教回归”的现象?为什么它会让我们震惊?为什么它特别让那些天真地相信存在着一方面是宗教,一方面是理性、启蒙、科学、批判(马克思的批判、尼采的谱系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他们的遗产)的非此即彼的对立,相信一方和另一

4、方水火不容的人们震惊?2(P8) 所幸的是,启蒙的这种偏见基本上被从思想界根除。人们能够更为理性地看待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等人对宗教的批判。像康德那样完全用理性和道德解构宗教的做法亦不在哲学中占据支配性地位。尽管世俗化的当今世界不可能有机会让宗教再次走入社会的中心,让其重拾昔日之威势,但在多元化社会境况下,宗教毕竟更容易为自己在社会的精神-文化系统中寻找到恰当的位置,并为当今世界性问题的解决提供来自信仰的力量与智慧,或者为人类期盼的美好生活提供种种超越的美好理由。 在“后启蒙”时代,宗教和哲学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应当说,彼3此之间的关系处在历史上较好时期。这种局面的形成为学者研究两者之间的关

5、系提供了便利与时机。 黑格尔在小逻辑第二版序言 中专门谈了宗教与哲学,他指出: 宗教是意识的一种形态,正如真理是为了所有的人,各种不同教化的人的。但对于真理的科学认识乃是这种意识的一特殊形态,寻求这种知识的工作不是所有的人,而只是少数的人所能胜任的。但两者的内容实质却是一样的,有如荷马所说,有一些星辰具有两个名字,一个在神灵的语言里,另一个在世间人的日常语言里。所以真理的内容实质也可说是表现在两种语言里,一为感情的、表象的、理智的,基于有限范畴和片面抽象思维的流行语言,另一为具体概念的语言。3(第二版序言,P12) 又说: 宗教不断地愈益收缩了它广阔的教化内容,而且常将一个内容显得贫乏枯燥的情

6、感引回到深厚的虔敬或情感。但只要宗教有一个信仰、一个教义、一个信条,那么它便具有哲学所从事寻求的东西真理在这里面,哲学和宗教便可结合起来。3(第二版序言,P12-13) 总体上说,黑格尔是对的。就其以绝对知识或者真理为追求目的而言,宗教和哲学并无区别,属于人类可能拥有的最高智慧。宗教和哲学这类智慧总是与人类理性对普遍而绝对的存在的关注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尽管宗教与哲学都有经验层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既包括日常生活中必然出现的种种实用理性问题,也包括伦理层面具体的各类道德教化行动,还包括许多对公共生活负责任的私人行为,但宗教和哲学更关心4“日常生活中由神的在场所得到的宁静感,以至人神合一的神秘体验”

7、 ,也更关心从经验层面跃升到超越层面而产生的更为一般性的问题“以象征性语言和故事向信徒们传达对上帝或终极存在的广泛理解” 。4(P6)用世俗语言来说,宗教和哲学更关心人类生活的一般意义,关注如何过一种正当且善的生活问题,也更关心人性、社会与宇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就此而言,套用黑格尔的一句话,宗教和哲学就是关于绝对的思想和认识。哲学的历史、宗教的历史“就是发现关于绝对的思想的历史”2(第二版序言,P10) ,绝对就是哲学和宗教研究的对象。正是因为宗教和哲学有着如此这般的智慧品性,所以,宗教和哲学“追求更广阔的图景” ,渴望那种使得“我们理解自己的生命以及周围世界的知识” ,坚持价值的重要性,拒

8、绝“完全陷于生活琐事而仅仅随波逐流” ,它们“规定了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赋予了我们的生活以意义” 。5(P5) 作为关于普遍和绝对的知识,宗教和哲学获得的真理性认识的价值不在于其实效性和实用性,而在于它能够激发起人类的思想 1,使得人类能够从整全的角度思考我们处身其中的世界,用一种更为宏大的存在视野透彻地审视我们的生活。所以,宗教和哲学使每一个存在者对生存更具有智慧性把握,对自我更具有反思和批判精神,成为一个“活得好”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宗教和哲学不仅是一门学问,提供人类关于存在以及一切与存在相关的事物的合乎价值和合乎理性的回答,它们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要求人们根据超越的最高价值和理性思考出来

9、的智慧的要求规制我们的日常生活,让生命在有信念的生活中回归本真,绽放自5身。 宗教和哲学,是认识绝对的智慧方式,是普遍真理的表现形态,但它们却是用不同的形态和方式表现着绝对普遍的真理,这是我们需要看到的两者之间的不同。一般而言,哲学思维是一种批判性和怀疑性的思维,它不仅不相信任何未经理性思维检视过的东西,而且也不会为自己预设任何前提和条件,更不会在形而上学超越的信念支配下进行思维,发现真理,为绝对和普遍的知识提供证据。因此,哲学是一种反思性的理性知识。如果说我们对哲学真理有一种类似宗教信仰般的相信,那么这种相信也是一种“反思性信仰” ,这种信仰的确立是一种理性批判的事业。 “哲学首先是一项关于

10、反思理性的事业,致力于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它试图负责任地对待所有相关争论,澄清主要观念,仔细找出教义中蕴含的意义。 ”4(P11) 与哲学把握真理的方式不同,宗教是在特定信念系统支配下,用一种被柏拉图称作“激情”的理解方式接近绝对与普遍。借用黑格尔的说法,就是让被哲学所把握的真理出现在宗教的“沸腾的热情中” 。这种把握真理的方式不同于哲学的理性反思方式,后者“为了更成功至少更有效地寻求理解” ,借助的是人类在把握真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于感觉自主地看世界的角度(更确切地说是世界观) ”6(导言,PXIX) ,即反思性理性角度。而宗教把握真理的方式主要是一种通过主观情感和体验式的理解,这种主

11、要以宗教经验或宗教体悟方式对绝对真理的接近,绝不能因为缺少反思性和事实确证而被错误地归入非理性行列而排斥其知识特征。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曾坚持信仰不是一种知识的观点,他“主张宗教经验不是理性或认知性经验,而是一种绝对或完全依赖6于有别于世界的源泉或力量的情感 。它是自我验证的、直观的,无需概念、观念、信条或实践为中介。既然它是一种先于概念区分的情感,我们也就无法描述。它是一种情感性而非认知性经验”4(P19) 。威廉姆詹姆斯批判了施莱尔马赫,在他看来, “宗教经验不能是私密和沉默且不能陈述出来的 。也就是说,我们很难看清楚一个人如何认知性地追求存在于非认知性情感理论与宗教哲学中的真理。如果所经

12、验对象和经验本身都无法用语言表达,如果经验是如此基本以至于先于认知产生,那么产生宗教经验之后又能产生什么样的宗教真理呢?”4(P20)显然,笔者更赞同詹姆斯的观点。 尽管宗教经验复杂多样,各不相同 1,但它们都能归为理性,不过是一种独特的理性,这种理性是一个源自天然和人性的概念。 “实际上,一方面,它是受自然之力植入脑海的一个概念,而头脑的弱点却不能真正理解这种力量,只能敬畏地旁观。另一方面,我们似乎只能发现这些力量,使其等同于一个或另一个神话(上帝和他的天使同人,以及魔鬼,或者物理学的现存规则,或者任何你可以想得出的其他名字) ,我们也能够想象出这些力量即使不能被超越,至少也能有所均衡。这种

13、想象行为不是理性的行为,充其量是一种源于恐惧的直觉,或者是一种信仰行为,也许是一种激情。但是,诚如巴鲁赫斯宾诺莎说过的那样,直觉是一种理性,一种超出我们习惯使用了的正常理性。 ”6(PXX-XXI)与之相应,来自信仰行为的宗教理念,由情感行动造就的宗教热情,不仅在理性上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在理智上也是恰当的,实质上是一种引导人们实现自由和救赎的实践智慧。 7由此可见,宗教和哲学绝不是对立的,将两者理解为对立关系是启蒙的“原罪”2。宗教和哲学之间也不存在理性和真理性表达方面的差异,以至于或者认为宗教高于哲学,或者认为哲学高于宗教,用一种竞争性此消彼长方式来解读两者之间的关系。1 我们更不接受用宗教

14、消解哲学,认为只有宗教才是真哲学的观点,也不接受用哲学解构宗教,认为宗教只有哲学化才能成为真理形态的信仰知识系统的观点。宗教不能变成哲学,哲学也不能变成宗教,它们理一而分殊。根据这种认识,我们主张,宗教和哲学是人类把握绝对知识或者普遍真理的两种不同方式,是人类最高智慧的两种表现形态,因此,宗教不能取代哲学,哲学不能取代宗教,唯有两者的合作才能完整地实现人类对绝对的追求和对最高真理的把握。 “换种不同的说法。尽管理性和信仰有区别,这种区别建立在关于各自独立的理性标准之上,但理性与信仰却是我们基因构成的部分,而不仅是这个或另一个。 ”6(P77)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雅典和耶路撒冷是两座都有必要

15、存在的圣都,它们之间存在的只是相互补充和相互合作的互动性伙伴关系,而不存在其他关系。人既是一种有着批判和怀疑精神的好奇存在者,对绝对进行无前提的彻底理性拷问是其本性,但人又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动物” ,没有“神话、信仰和希望”不能生存。在此,笔者引用德国神学家艾柏林的一段话,总结上述观点。艾柏林宣称: 自神学肇始以来,哲学就是神学史的一个一体化因素。神学与哲学的这种伙伴关系预示着许多修正。它们的图表从最内在的渗透一直延伸到最外在的敌对关系:从一种冒充神学的哲学一直到一种从与神学的对8立出发来理解自身的哲学;从一种显得化解入哲学的神学一直到一种力图摆脱与哲学的任何接触的神学。在这中间,以无数种组合

16、关系和层次存在着以下述方式把两者区分开来的尝试,即它们保持在彼此之间的交往关系中。7(P67) 宗教与哲学之间是一种互动性伙 伴关系,但这种互动性伙伴关系是一 种复杂关系,其中,宗教与哲学之间既有对抗与相互解构,也有合作与相互影响。一言以蔽之,合作与对抗、共存与一统基本可以概括宗教与哲学在历史中形成的复杂关系。德国宗教哲学家潘能伯格(Wolfhart Pannenberg)在其著作神学与哲学:从它们共同的历史看它们的关系中主要研究了宗教与哲学之间充满张力与相互解构的关系,法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爱迪安吉尔松(Etienne Gilson)在其著作神与哲学中则主要描述了宗教与哲学之间的互相合作与相互

17、影响的关系。 潘能伯格从西方思想史角度考察了神学(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宗教学说)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指出在神学和哲学共同的历史变迁中,两者之间有过如下四种典型的关联:“一,人们曾经把哲学与神学的关系设想成对立;二,另一方面,人们又试图把二者等同起来;三,此外,人们曾经把神学置于哲学之上;四,或者反过来,把哲学置于神学之上。 ”8(P15)因此,就已有的西方经验来说,存在四种基本的神学与哲学关系规定之类型:神学与哲学对立、基督教是真哲学、神学高于哲学而哲学是神学的补充、作为普遍理性的哲学高于主观性的神学(宗教) 。8(P15-32) 潘能伯格将德尔图良、中世纪达米安枢机主教和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看成第一

18、类型的代表。作为这种处理宗教与哲学关系9类型的始祖,德尔图良有句名言:“雅典与耶路撒冷有什么相干?学院与教会有什么相干?”意思明确地要将宗教与哲学区隔开来,让哲学心悦诚服地跟在信仰之后,做信仰的奴仆。然而,即便如此,对这段思想史的详细考察仍然会告诉世人:“启示信仰与哲学之间、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是充满张力的,但并不是说二者之间就不存在任何积极的关系。因此,关于神学与哲学之间的一种纯粹对立的论题将必须被判定为过分的。神学总是还依赖于应用理性,仅仅因此就已经不能完全放弃与哲学的讨论。 ”8(P18) 第二种关系类型首先出现在公元二世纪的护教家那里,代表人物是殉教士游斯丁(Justin)和亚历山大的

19、克莱门(Klemens von Alexandrien) 。潘能伯格指出:“殉教士游斯丁已经把基督教称为唯一可靠的和有益的哲学 ,既保管着一切事物的开端和目标,也使每一个人有可能称为完善的和幸福的。 ”8(P19)亚历山大的克莱门则提出如下论题:“希腊人的哲学是属神预旨的一个作品 (卷一,第 18 章,第 4 节) ,是一个属神的、授予希腊人的赠礼 (卷一,第 20 章,第 1节) ,与犹太民族中的律法相应,是基督教启示的一种准备(卷一,第 28章,第 1 节以下) 。 ”8(P21)潘能伯格认为,这种关于宗教与哲学的极端描述,在古代教会哲学中就有其萌芽,其要旨在于否认哲学是独立于神学的真理,

20、哲学只是要寻求智慧,而信仰才是智慧的真正形态。 第三种关系形态是将神学理解为超自然启示的知识,将哲学理解为自然形态的知识,因此神学高于哲学。托马斯阿奎那为其主要代表。在他看来,上帝的超越性超越人类理智本性,非人类理性所能认识,故10哲学作为人类自然理性的最高活动,在此遇到了自己的界限,只有借助上帝的恩典,才能获得提升以超越自然理性的界限。 “所以在托马斯看来,在自然和超自然之间,在哲学和神学之间,不存在任何对立或者矛盾,而是超自然的恩典成全人的本性。这也就意味着,自然的理性是以服侍的方式指向信仰的。与此相应,正如托马斯的神学大全 (Summa Theologica)一开始就阐明的那样,哲学的各

21、门学科也需要一种通过神学的补充和提升。 ”8(P22-23) 第四种关系形态是将哲学看作是理性普遍性的实现,而宗教却只是主观经验或体验的知识,哲学高于宗教。启蒙时代的英国理神论和康德是其主要代表。在英国理神论和康德那里,宗教信仰与个体的主观经验和情感相关联,因而无须接受理性的反思式检视,也无须接受经验的验证,宗教不过是一种信仰体系, “是一种有教养的心灵,一种唤醒了觉性的精神,一种经过发展教导的内容”3(第二版序言,P12) 。而哲学关乎普遍的真,是真正理性的事业,哲学的理性努力可以保证建立在主观性基础上的宗教获得一种合法性的存在。这典型地表现在康德“限制知识,为信仰留出空间”的思想中。 “而这样一来,自然理性与启示、哲学与神学的关系就颠倒过来了:理性如今被用为判断宗教启示断言的权威性的标准。 ”8(P25) 潘能伯格通过分析存在于神学(宗教)与哲学之间四种基本关系规定之类型,明确得出这样一种历史经验:神学(宗教)和哲学之间关系复杂多变,既不能简单地将宗教表象扬弃在哲学中,也不能简单地将哲学扬弃在神学中,而是要在历史进程中密切关注它们之间的相互伴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