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学生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建构分析【摘 要】 文章阐述了大学生农民工的概念及身份特点,分析了大学生农民工的媒体形象,提出了大学生农民工正确媒介形象的建构途径。针对新闻媒体对大学生农民工这一群体进行报道时负面报道多的现实,指出应客观公正的关注和挖掘大学生农民工在岗位上的成功展示和辉煌业绩,报道他们在普通岗位上表现出的不平凡和区别于普通农民工的才能和本领,弘扬他们在新时代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和社会主义的新面貌,为他们的发展不断积累正能量。 【关键词】 大学生农民工;城市漂泊;媒介形象;建构 当社会和媒体越来越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候,大学生的媒介形象建构就把“大学生”和“农民工”联系在了一起,从大
2、学生这个庞大的群体中分裂出来这么一大批人,他们的同质性令我们的现代新闻传播媒介冠其新的称谓“大学生农民工” 。本文探讨对这一群体的媒介形象建构问题,为他们的发展积累正能量。 一、大学生农民工概述 “大学生农民工”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各大新闻媒体机构的热点词汇,仅在“百度”上以“大学生农民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其结果高达 15100100 个。那么何谓“大学生农民工”呢?通过文献搜索,梳理其概念如下:所谓“大学生农民工” ,是指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毕业生,因各方面原因,在各大城市以农民工的身份存在的一类群体,他2们经常往返于城乡之间,具备一定的生存和工作技能,但因为各方面条件受限,薪资往往很
3、低,几乎每月处于“月光”状态,但因为对城市的向往与理想追求,宁愿选择留在城市继续奋斗,也不愿回到家乡农村。“蜗居”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的年龄往往在 20 岁到 25 岁之间,所从事的职业几乎无所不包,保安、服务员、街道小贩、清洁工等,都是他们赖以谋生的选择。 “大学生农民工”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出身农村,但具有大专以上的高学历;第二,工作性质不稳定,经常处于流动状态,频繁跳槽于各大城市间,但同时薪水微薄,甚至没有普遍意义上的“农民工”群体工资高;第三,他们大都怀有对大城市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理想追求,但往往残酷现实逼迫他们不得不去接受和面对,在迷茫中逐渐忘记自己大学时所学的专业。 二
4、、大学生农民工媒体形象建构分析 我国的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作为社会舆论的监督者与记录者,作为建构社会空间的主要建构者,其对此类群体的媒介形象及解读究竟如何,下面作一分析。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农民工生活状态的报道比比皆是。如大河网:漂泊在郑州的大学生:没房就没家,没社保就没未来 ;新浪网:大学生漂泊,三天四处乞讨体验流浪生活 ;大河网:大学生选择当流浪汉只因漂泊背景被“打击” ;搜狐网:北漂大学生的失业状态 ;烟台晚报:从大学生到流浪汉 ;半月谈:我国大学生民工群体调查:岗位与保障城乡分离等等。其中我国大学生民工群体调查:岗位与3保障城乡分离一文中,曾这样描述大学生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农民工和
5、大学生农民工混居在一起” 。这些报道中的主人公,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来自农村,毕业于一些三本学校或者合资院校,他们的职业遍布社会各界,其中以做最基层的销售、服务员居多,月收入 1500 元左右。男生抽 5 块钱的烟,女生用廉价的化妆品,每个月除掉最基本的生活费用,“剩不下多少钱” 。 通过翻阅大量文献发现,关于大学生农民工这个新群体的具体人数,至今仍没有来自劳动、农业、教育等部门的统计。然而,根据最近的有关新生代农民工抽样调查显示,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比为 24.2%。他们的生存方式为:“岗位在城市,保障在农村” ;关于此类群体职业的分布情况,目前亦没有具体的数据可循。但是从最新的调查结果中看,此类
6、群体通常在一些民营公司最为常见。他们都是从事最底层的社会工种,如从事安保工作、绿化专员、一线销售等需要大量消耗体力的工作。 根据现有新闻媒体对此类群体的报道,我们发现,新闻媒体对“大学生农民工”进行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报道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报道称谓同质化 大多数媒体进行报道过程中,都用到“大学生农民工”这一称谓。众所周知, “农民工”这一称谓本身具有贬义化、排外化的情绪表达,而现有媒体在此基础上加以前缀“大学生” ,更凸显了这一称谓的敏感性与讽刺性。 2、报道手法文学化 4我们注意到,在对此类群体进行文字性或图画结合式的报道过程中,我国新闻媒体的报道手法普遍出现过于文学化、
7、煽情化、负面情绪的报道。比如对此类群体解读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寂寞” “理想” “守望”“绝望”等极具文学化的文字,在图画新闻报道中,解说词的运用更是加入了过多新闻媒体本身对于主人公进行心理揣测的主观式解读。这对于只需忠实记录新闻事实的新闻媒体本身而言,显然是不合时宜、不恰当的。 3、报道倾向负面化 我们在调查相关报道中发现,87%的新闻媒体对此类群体的报道倾向都呈现出负面倾向,8%的新闻媒体持中立态度,仅有 5%持正面积极态度。尽管此类群体到现在为止仍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显示,但这个群体的庞大确是众所周知。试想,这些具有负面报道的新闻一经刊载或播出,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冲击之大。 三、大学生农民
8、工正确媒介形象的建构途径 第一,在任何新闻媒体对大学生农民工这一群体进行报道时,一味地报道大学生农民工漂泊的艰辛历程,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瓦解大学生农民工的就业信心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精神状态。因此,报道由最初的负面关注应该转移到挖掘大学生农民工在岗位上的成功展示和辉煌业绩,应以客观公正的语调从各个侧面对大学生农民工进行报道。 第二,媒体和新闻的报道应倾向于他们在普通的岗位上表现出的不平凡和区别于普通农民工的才能和本领,最终脱离“农民工”这一群体,成为了社会精英和骨干力量,应激励此类群体不屈服于残酷现实,努力5塑造成功。 第三,在框架的建构上,我们的媒体要弘扬新时代勇敢顽强的精神和社会主义的新面貌,以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应避免不同程度的同质化报道,旨在真实再现,重在用成功案例感染整个社会,达到从精神上拯救和帮助大学生农民工实现人生理想的最终成效。 【参考文献】 1 陈玉琢,王华.大学生?农民工?J.东北之窗,2011.12. 2 杨潇.民办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 3 魏雪东.对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分析D.沈阳大学,2011. 4 董晓玉.胡杨新生代农民工的大众媒介形象建构J.新闻界,2011.2. 【作者简介】 武怡华,西安外事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