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拟双因素”对学习行为的影响【摘 要】通过研究前人的双因素理论,提出适用于教育领域的行为激励理论“拟双因素假定” 。其吸收了“双因素”的理论基础,并有机结合了教育领域的实际。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拟双因素” ;学习行为;激励 一、研究的母体双因素理论 激励最先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是指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 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许多学者和实际管理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许多相关的理论。其中, 以美国心理学家、行为学家赫茨伯格于上世纪 50 年代末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影响较大。 “双因素理论” , 又称为“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 是赫茨伯格1959
2、 年在工作的激励因素 、 工作与人性等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 员工工作积极性主要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员工对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满足的因素,如企业政策与管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工作环境与安全、地位与福利等, 这类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能起到预防职工产生不满和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 故称之为“保健因素” 。另一类是影响人们工作的内在因素, 其本质是注重工作本身的内容, 借此促进人们的进取心,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 提高工作效率, 被称为“激励因素” , 如工作表现机会、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上的成2就感、由良好的工作业绩而受到的奖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提升等。依据赫茨
3、伯格的观点, 两类因素与激励力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趋势有明显的不同, 当保健因素缺失时, 往往导致人的“不满意” 。可是当它达到一定标准后, 再增加时, 也达不到“满意”的状态。其变化趋势与报酬之间呈负相关。而对于激励因素, 其变化趋势恰恰相反, 在缺失或处于较低水平时, 人处于一般的激励水平, 既不存在“满意” , 也不存在“不满意” , 而报酬达到一定标准后, 激励力就随着报酬的增加而增加, 其变化趋势与报酬之间呈正相关。因此“双因素理论”对激励工作的指导意义在于: 保健因素着眼于低的阶段, 激励因素着眼于高阶段。 根据双因素理论可知,内在激励重于外在激励。赫茨伯格的研究表明,满足各种需要所引
4、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缺乏物质需要的满足会导致员工的不满,然而即使物质需要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却往往是很有限且不具备持久性。 “双因素”的一般规律在于保健因素是基础性、前提性的,不具备它也就不具备起码的资格和机会,而获取了它并不能说明拥有了竞争优势。激励因素是关键性的、决定性的。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只有工作本身的激励才能唤起员工的满腔热情,唤起工作上全身心的投入。 二、跨领域探索“拟双因素”假定 (一)研究意义 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是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经常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但却很少为管理学所涉及。若把此作为一个教育管理相3关的问题来探究,那么
5、它将会向我们展现一片新的理论探索及应用的天地。这是当代教育管理学界未曾赋予过多关注的一个视角。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管理是主要指学生常规管理和学生组织管理,却很少提及如何有效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 做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若把教育组织比作一种特殊的企业,那么教育组织中的受教育者就具有双重属性和双重身份。在这个特殊的“企业”里,受教育者既是该“企业”采购的“原材料”又是其出售的“产品” ;同时受教育者既是“企业”里的“生产者” (即员工)又是“企业”面对的“消费者” (顾客) 。教育组织招生的活动正如企业进口原材料以及招聘员工。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组织里的“员工”与一般企业的员工有着极大的差异。这类“员工”的
6、特殊性在于: 其一,表面上,他们的工作即学习并非能获取薪酬,反而是一种消费,但其作为一种投资,其获得了潜在的经济报酬。筛选假设理论(文凭理论)解释了这种潜在经济报酬的存在。该理论认为,雇主在劳动力市场甄别求职者时,主要通过了解求职者的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个人属性和特点来选拔选拔有适当能力的人去填补空缺岗位。这些个人属性和特点,一类是天生、不能改变的,如性别、种族、家庭背景等,另一类是后天获得、可以改变的,如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前一类被称作“标识” ,后一类被称作“信号” ,雇主可以凭借标识和信号,特别是教育信号了解求职者的能力。 其二,与教育组织中性质更为接近企业员工的另一类员工(带
7、薪员工):教育者即狭义上的教师相比,两者的工作性质是有差异的。学习4是一种知识和方法吸收、构造的内化活动。在这种“生产加工”活动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只是知识方法的提供者和授予者。真正对知识进行内化工作并使之达到外界测评标准的是受教育者。所以就这种观点,在这个层面上,教育者更偏向于作为“企业生产的辅助工具”而非生产者;相反受教育者更就某种意义来说是教育组织真正的“员工” 。 其三,这类“员工”的“工作”除了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例如宏观方面的国家教育方针到微观的学校教育目标及升学率或就业率等,更大一部分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目标或与之相关的人(例如家长)的目标。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和组织的目标是一致的
8、,但有时候也会出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违背的情况。尽管如此,作为当今的教育组织,以组织的角度出发则更关注与组织利益相关的第一类目标的实现。为了提高其“工作”效率,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因此,具有“员工”性质的受教育者就需要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学家赫茨伯格于上世纪 50 年代末提出的“双因素理论”有着在该领域迁移应用的可能性。但是作为一种颇有建树的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存在一块应用的空白。在教育领域中,对于受教育者(这里特指学生)行为特别是学习行为的管理和激励,传统的双因素理论的运用有着一种无力感。首先,它所针对的人群由员工转变为学生后,因为学生管理中不存在雇佣关系和薪酬关系,所以其原来所定义并
9、具体适应于企业管理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有相当一部分无法对号入座。其次,它所针对的行为由工作变为学习后,因为两种行为的性质不同,导致传统双因素理论的措施绝大部分都失效。最后,应用目的根本性的5改变也造成传统的双因素理论无法插足于教育管理中学生学习行为管理的这块领域。 因此笔者对传统的双因素理论进行借鉴,保留其核心的基本要素,再结合教育管理领域的实际情况,提出“拟双因素”的假定。 (二)概念界定 “拟双因素假定”是吸收了“双因素”的理论基础即影响人的行为积极性的因素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设定。但由于针对的特定人群差异,对于这两类因素的定义和划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笔者提出来与之对应的“拟保健因素
10、” , “拟激励因素” 。 三、 “拟双因素”影响学习行为取向 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行为是指为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聪明才智的过程的行为本身。本文所指的学习行为的范围有所拓宽,它泛指学习行为本身和一切与学习相关的行为,具体又可分为学习前效行为和学习取效行为。 学习前效行为是指对学习取效行为的选择和准备的行为,例如对教育的选择等。学习取效行为是指在理解、态度、知识、信息、能力以及经验技能方面学到相对恒定变化的一种过程,即狭义上的学习活动。 “拟双因素”假定认为“拟保健因素”的满足对于在一般教育机构特指学校中的受教育者来说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而对“拟保健因素”满足的需求在绝大多数受教育者群体
11、中处于优先考虑的地位。因此“拟保健因素”对受教育者学习行为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其一, “拟保健因素”影响受教育者的学习前效行为。以对教育的选6择行为作为例子,受教育者会根据“拟保健因素”的满足程度来决定对教育的选择。例如中小学学生的择校行为;考取高等院校学生的学校报考和专业选择。他们一般根据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以及与之相挂钩的学校的升学率、毕业后的就业率等对学校及其教育资源进行选择。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机构提供的“拟保健因素”越充足,就会越吸引受教育者的进驻或常驻。若“拟保健因素”缺失就会引发已进驻者的不满,严重甚至会导致转校行为或退学行为从而造成教育机构中人员的流失。 其二, “拟保健因素
12、”影响受教育者的学习取效行为。考核、评价、升学、就业等是当代学生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学习动机之一。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及与其高度相关的授课方式,低顾虑、低风险的升学就业保障,成为其学习积极性的保健因素。近年来,笔者于某所普通的镇区中学实习期间,对其初二级的某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交流时发现一些比较普遍的现象:首先,比起学习的内容本身,学生似乎更关注考试的内容。对该班学生对老师讲课方式评价的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教师上课很少涉及考试内容,或者考核内容不在授课内容之内而感到不满或不安,上课的精神集中度和学习积极性也相应有所下降。对于与考试相关程度很高的内容,多数学生听得比较认真,学习得比较用功。其次,该班学生在
13、课外阅读的书籍绝大多数是学习参考书,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仅占少数。尤其是在考试期间,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显著减少。部分学生表示,不会去阅读教师没有要求的课外读物。更有学生对教师没有推荐参考书目而感到不满。再次,一次要求其阐述新学期的期望的德育周记中,大约 80%的学生期望自己能考个好成绩,并把它作为学习奋斗的目标。成绩优异7学生比一般更为关注考核评价。最后,对升学前景抱有乐观态度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相反认为自己升学无望,或前景不明朗的学生学习行为的积极性相对较低。 参考文献 1 王东升.浅议双因素理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05). 2 孙泽厚,胡洪明.试析双因素理论在激励不同类型员工中的应用J.理论月刊, 2004(05). 3 鲁先锋,倪伟光.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作用J.现代企业,2006(03). 4 赵玉峰,孙秋琦.浅谈双因素理论在企业激励机制中的应用J.一重技术,2005(03).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