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劳动报酬问题研究述评摘要:我国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导致劳动报酬偏低的原因包括:改革过程中公有制经济占比持续减少,资本偏向性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大,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中劳动力供大于求,招商引资过程中地方政府采取的低工资政策因素等。提高劳动报酬的措施包括: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以扭转劳动报酬比重持续走低的趋势;重视采用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和发展第三产业以扩大就业量;发展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以提高工资水平;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工资增长指导线制度、工资集体谈判制度等。 关键词:劳动报酬;偏低原因;评价展望 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2、7685(2013)07-0114-06 一、我国劳动报酬偏低 学术界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 (一)劳动报酬占比呈下降趋势 李稻葵等认为,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从 19921996 年略有上升,然后逐步下降。1999 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比重约为 54%,但到 2006 年已下降到 50%以下。张车伟认为,自 2003 年以来我国工薪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下降,劳动者分享经济增长的程度不足。 (二)我国劳动报酬低于劳动贡献 荀关玉、白妍根据 19862008 年国民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的统计数据进行测算后认为,23 年间我国的劳动贡献比在国民收入分配
3、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持续下降,劳动收入比远远低于劳动贡献比。 (三)我国劳动报酬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罗长远、张军认为,我国劳动报酬占 GDP 的份额已从 1995 年 51.4%的峰值下降至 2003 年的 46.2%,并在 2004 年加速下降至 41.6%。他们认为,与世界大多数国家 55%65%的劳动收入占比相比,我国的这一比重较低。 二、劳动报酬偏低的原因 劳动报酬偏低的原因主要有:制度因素、技术和产业结构因素、二元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的供求因素、政策因素等等。 (一)制度因素 刘国光认为,最近十几年来公有制经济比重的持续降低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持续增
4、加是劳动报酬比重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与此同时,在分配方式上按劳分配的比重相对减少,按要素分配(主要是按资本和按劳动力市场价格分配)比重相对增加。这一分配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资本的收入份额相对扩大和劳动收入份额相对缩小。白暴力、傅辉煌认为,企业古典产权制度下的工资市场定价是劳动报酬偏低的核心机制。他们认为,当前我国私营企业的产权制度基本上是古典产权制度,即产权统一于所有权,由生产资料所有权单一地决定企业决策。这种决策机制的目标是单一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劳动力市场上就表现为尽可能的压低工人的工资。这种古典产权制度的决策机制,再加上我国劳动力市场长期供过于求和劳资力量对比的不平衡,导
5、致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长期处于低点。 刘润芳、杨建飞认为,我国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不完善是近年来劳动报酬比重持续走低的不可忽视的原因。我国企业的所有者处于强势地位,企业内部缺少工资议价机制,很多企业并未与员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并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这为企业压低工资留下缺口。 (二)技术和产业结构因素 赵俊康认为,节约劳动的技术的开发使用和资本对劳动的相对价格持续走低导致近年来技术构成的提高和资本的深化是劳动报酬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他认为,长期以来,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存在重视节约劳动的技术、忽视节约资本的技术的问题。1996 年以后,资本对劳动的比率大幅度提高。同时,在国内市场处于长期疲软的情况
6、下,为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政府一直采取鼓励投资的金融政策,表现在利率上,从19962003 年连续八次降息。而同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工资水平逐年提高。这些因素导致企业采取节约劳动的技术,并引起资本的深化,从而提高了资本所得的比重,降低了劳动报酬的比重。刘润芳、杨建飞提出,资本深化速度过快是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比重持续走低的原因。现阶段,我国生产要素投入中资本快于劳动增长。19912007 年,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年均增长 18.44%,而劳动力就业年均增长仅为 1.02%。因此,在要素边际报酬不变的条件下,劳动所得收入份额必然下降。 罗长远、张军认为,三次产业中不同产业的劳动收入占比是不同的,一
7、般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收入占比相对较高,第二产业的劳动收入占比相对较低;同一产业在不同时期由于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比例不同会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不同。近年来,我国劳动收入占比走低与三次产业演进情况和第二产业中使用的劳动和资本比例的变化密切相关。我国第一产业持续减少,第二产业不断向资本密集型演变是劳动占比持续走低的重要原因。白重恩、钱震杰认为,产业结构转型会影响劳动收入份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部门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走低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三)二元经济结构和劳动力供求关系因素 李稻葵等认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特征的经济发展
8、伴随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大量转移。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劳动力转移初期,总产出的上升速度大于工资的上升速度。因此,劳动份额占总产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在劳动力转移中期,随着农业劳动力不断转移,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不断上升,工资的上升速度加快,总产出的上升速度减慢,当两者逐渐趋于一致时,劳动份额达到最低点。在劳动力转移末期,随着工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继续下降,导致工业产出的上升速度减慢,而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上升速度加快带来工资的上升速度加快,这使得产值增长率小于工资增长率,引起劳动份额不断上升,直到工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与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相等时为止。因此,
9、劳动收入份额在这一过程中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正 U 型曲线。 龚刚、杨光认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是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不仅使得工资不随劳动力需求增长而增长,同时也使劳动生产率和物价的变化对工资的影响不够敏感。这意味着,当存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物价上涨时,工资的提高不够显著,从而由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所带来的利益大部分转化为利润而非工资,进而经济增长的成果不能由劳动者分享。 姜磊分析了我国劳动分配比例的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提出我国劳动分配比例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二元经济条件下的由农村庞大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和工会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
10、面的缺位。 刘润芳、杨建飞认为,劳动力市场上严重的供大于求现象是劳动者报酬偏低的原因之一。我国缺乏经验或技术较低端的劳动力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流入到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下岗且技术相对落后的工人。而用工单位则可以凭借优势地位压低他们的工资。 (四)国际资本的挤压因素 郑志国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资本大量进入。19792010 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 12504.43 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 10483.81 亿美元;2010 年底,登记外资企业共有 44.52 万户,外资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从我国工业部门外资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净产值分割状
11、况看,19982010 年,工资占净产值比例由 49.11%下降到 33.80%,下降 15.31 个百分点;税金所占比例由30.37%下降到 20.23%,下降 10.14 个百分点;利润所占比例由 20.52%上升到 45.97%,上升 25.45 个百分点。一些外资企业通过压低工资,规避税收,形成对中方收入的挤压,使中方应得的劳动报酬和税收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而外商获得的利润比例则逐年提高。他认为,国际资本对民营资本的挤压也是我国民营经济中劳动报酬偏低的重要原因。在企业外部,外商凭借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对我国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实行市场封锁。一些民营企业试图创造自己的品牌,建立自己的
12、销售网络,但都常常遭到国际资本的排挤,由此便打压了中资企业的收入空间和劳动报酬份额。另外,也有学者指出,我国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加工环节,跨国公司凭借掌握的品牌、技术和销售网络等高端链条获得绝大部分利润,也是我国劳动报酬占比不高的重要原因。 (五)政策因素 周明海等认为,政府间的引资竞争是劳动者收入比重下降的原因之一。地区间在招商引资中互相竞争,地方政府将低劳动力成本和低劳动保护作为招揽投资者的必要手段,增强资本谈判能力,弱化劳动力的谈判地位,导致劳动报酬占比不高。 方文全认为,政府财政收支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的间接的负面影响。为保证经济增长和扩大收入来源,政府倾向于推动高投入、高产出的资本
13、密集型项目,这种政府财政收入的资本依赖和财政支出的资本偏向,在扩张产出规模和提高资本产出效率的同时,间接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趋势。 白重恩、钱震杰认为,税负水平上升是导致近年来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他们认为,我国税负归属并不是由各种要素平均承担,税负水平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显著为负,税率上升 1 个百分点,按要素成本法计算的劳动收入份额就降低约 0.8 个百分点。 三、提高劳动报酬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程恩富等提出,过低的劳动收入份额导致收入差距拉大,内需不足和外贸依存度过高。他们认为,劳动收入份额和收入差距存在密切关系。资本收入增长过快,劳动收入增长缓慢是造成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原因。
14、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导致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影响到最终消费需求。劳动报酬份额是衡量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劳动报酬份额持续下降导致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不足,这虽然并不是决定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唯一原因但却是最重要原因。他们提出,劳动收入份额过低,内需相对不足,是导致外贸依存度过高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大批企业利用我国大量的过剩而又廉价的劳动力发展对外加工企业。这种低附加值产业的发展造成我国劳动收入份额过低和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使得我国企业不得不依赖对外贸易,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风险。2003 年,全球平均外贸依存度为 0.45,发达国家均值为 0.3
15、8,发展中国家均值为 0.51,而我国2004 年外贸依存度为 0.68,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 赵俊康提出,我国劳动报酬份额偏低,在扩大收入差距的同时,还扩大了社会保障的供需矛盾。目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参保比例远远低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由于初次分配中劳动分配比例持续降低,社会保障财政负担增加。 王佳菲提出,劳动报酬偏低阻滞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在面临不同类型的生产技术选择时,工资水平是决定这种技术选择标准的关键因素。企业一旦形成对低劳动力成本的依赖,便会寄希望于压低工资而求得生存而丧失产业升级的动力,陷入“低技术陷阱” 。而当全行业工资水平偏低时,生产条件落后的企业无须改善技术工艺
16、也能获得较为可观的利润,而大量的低素质劳动力由于无法获取发展资料而难以提升自身的素质去适应先进生产条件的需要,于是,行业内优胜劣汰的有序竞争被大大削弱,整个行业也停留在低工资低素质劳动力低端产业和产品低附加值和低利润低工资的恶性循环之中。 四、提高劳动报酬的措施 (一)从制度上解决劳动报酬偏低问题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是扭转劳动者报酬占比持续走低、缩小收入差距并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措施。刘国光认为,在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劳动者报酬、缩小贫富差距时,人们往往从分配领域本身着手,特别是从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等再分配领域着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这些措施是完全必要的
17、。但仅仅就分配谈分配,从分配再分配领域着手,是远远不够的,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还需要从所有制结构、财产制度上直面这一问题,需要从基本生产关系、基本经济制度等方面来接触这个问题。只有强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扭转“公”降“私”升的趋势,才能最终阻止贫富差距扩大,实现共同富裕。 2.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提高劳动者在工资谈判中的地位,减缓劳动者报酬占比走低的趋势。白暴力、傅辉煌认为,必须改变民营企业的古典产权制度,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厂商的决策权不应仅仅集中在生产资料所有者手中,而是与劳动者、社会、政府和知识界共同参与企业决策,厂商的决策权由诸多力量共同掌握。这样,可从内在机制上克服将工资定
18、位在劳动力价格水平低的行为。3.实行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和政府指导下的工资市场定价,制定工资增长指导线。荀关玉、白妍认为,政府介入劳动者工资水平确定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确定工资增长指导线。政府以国民收入增长率和企业利润增长率为指数,确定工资增长率,实现工资增长指数化,保证工资增长率不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率和企业利润增长率。同时,发挥工会的作用,加大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实行工资集体谈判制度,提高劳动者在工资决定中的话语权。 (二)从技术和产业结构的视角解决劳动报酬偏低问题 赵俊康等认为,一是鼓励开发和使用节约资本的技术。在引进国外技术时,对于资本过度替代劳动的技术,要进行适当控制。加强自主创新和开发的力度
19、,鼓励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节约资本的技术。二是降低劳动对资本的相对价格,促使企业采用劳动替代资本的策略,使国民收入分配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调节自动向劳动者倾斜,提高劳动分配的比例。三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以解决劳动报酬问题 王德文认为,加强教育培训特别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是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在城市二、三产业就业的大多是农民工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劳动者,他们受教育程度较低,收入水平也低。通过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在职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能力来
20、增加其劳动收入。 (四)实行税制改革,适度降低政府税收份额,为工资上升预留空间 郭飞、王飞认为,深化财税制度改革,降低生产税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新建企业的税收,减少企业的税收负担,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益、增加就业、减少利润对工资的侵蚀,为企业提高工工资提供较大空间。当前,我国生产税占政府税收总额的 80%,占政府可支配收入的 20%,已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十二五”时期力争将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下调至 23%,为企业提高职工工资提供较大空间。 五、评价与展望 (一)对已有观点的认识 1.关于劳动报酬水平期望值的确定。劳动报酬占比是否偏低,取决于期望值的确定及其与劳动报酬实际值的比较。而选择好这个期望值的决定因素是确定好期望值的关键。一些研究将人均 GDP、经济开放程度、城镇化水平、投资率、经济增长率、政府教育投入占 GDP 的比重等指标作为确定期望值的标准存在一定偏颇。这些指标虽然能对劳动报酬产生一定影响,但他们并不是决定劳动报酬的最直接的因素,决定劳动报酬的最直接因素,也是衡量劳动报酬的最直接的尺度应是劳动者的劳动贡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