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28KB ,
资源ID:1750083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500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拓展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途径.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拓展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途径.doc

1、拓展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途径摘 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西部民族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农村就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提高。但总体来说,就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入手,分析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探索充分发挥西部民族地区优势,建立适合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的途径,并结合各地先进经验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2、就业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064-03 一、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西部民族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该区域疆域辽阔、人口稀少,受地域、交通、资金缺乏、生态环境脆弱等不利因素制约,经济发展落后、农业生产力低、社会发育程度低、属于应加强开发的地区。该区域长期以第一产业发展为主、第二三产业发展为辅。 随着 2000 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深入,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内部农业就业比例下降,

3、非农就业比例有所提高,已经开始实现就地转移就业和西部地区内短距离转移就业的新趋势,流向西部大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这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脱贫致富,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但西部民族地区存在的诸多问题,仍然制约着其发展。在此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进行分析。 从表 1、表 2 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甘孜州,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仍然最多,占到了 76.98%,但所创造出来的生产总值不足 30%;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只占 23%,其所创造的生产总值却高达 70%之多。从表 3

4、 可以看出,甘孜州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演变,总体上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其变动趋势与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发展规律是吻合的。但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幅度上却产生了明显差异。通过二元对比系数(产业比重/就业比重)分析,第二产业二元对比系数最高,居全省首位。这一方面反映第二产业用较少的人力资源创造了较多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反映出第二产业创造的社会价值与吸纳的就业人数不平衡,同时第一产业二元对比系数居全省倒数第三位。因此,甘孜州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错位的特征比较突出,第一产业剩余的劳动力没有实现合理的转移。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偏低。这一切阻碍了农业

5、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不利于促进城市建设与繁荣;延缓了该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西部民族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生态环境问题严峻、城市就业岗位短缺、观念滞后、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低,这一切影响了西部民族地区农牧民走出农村,阻碍了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素质问题 目前,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够高,文化素质与受教育水平偏低。2011 年的相关调查表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48 万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占 68%,高中以上学历的人数不足 4 万人,所占比例仅仅只有 8%。另外,该地区农牧民的职业

6、技术能力也非常的单一与低下,只有 1.6%的农牧民受到了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就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出现较大差异,一边是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一边则是大量缺乏技能的劳动力的存在。这一切使该地区的农牧民在竞争中就不能占据有利地位,就业竞争能力较弱,转移就业空间小,层次也较低,多集中在低成本、低利润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建筑工地当杂工,在城市里卖菜、当搬运工、当保安、当饭店服务员、拾破烂、当清洁工等,这些“粗、重、脏、累、差”的工作成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选择。该地区在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简单服务业的人员

7、最多,占到了 67%。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性也比较差,回流严重。 (二)城乡二元就业体制问题 我国当前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户籍制度的改革依然不够深入。与户籍制度相关联的子女入学、就医、社保等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使大量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并不能获得平等的社会身份、进行平等的就业竞争。另外,我国当前的土地产权制度也影响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三)转移劳动力社会保障问题 健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保障机制是包括户籍、土地、教育、信贷支持、财政投入、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基本保障与支持政策机制。但在西部民族地区转移、就业的农牧民参加社会保险的水平非常低

8、。2011 年,甘孜州转移就业的农牧民单位或雇主为其缴纳了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五险”的比例不足 0.8%。另外,随着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出台,社会保障体系跨地区统筹有所改善。作为西部民族地区在该办法的执行上明显滞后于其他地方,特别是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跨地区转移难度非常大。参加了新农合的转移就业人员,在本地就医可报销的比例达到 80%以上,而其在异地就医报销时手续繁多,报销比例有时不足不出 30%。这使农牧民在转移就业上存在过多的顾虑。 (四)转移就业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 外出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非常低。根据调查反映的结果

9、,甘孜州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建筑、餐饮、批零等行业的签订了劳动合同的还不足 17%。这一情况使他们在面临克扣和拖欠工资、工伤医疗等问题时维权之路困难重重。 (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作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乡镇企业少,且规模小、种类单一,使其吸纳劳动力有限。比如甘孜州地区的乡镇企业主要以食品初加工、砖厂等为主,真正能够为农民提供的就业岗位很少。 (六)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 农牧民外出就业需要拥有一定的城乡社会关系,但转移就业的农牧民所处的环境是非常封闭的,异地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是另一个封闭的圈,外出务工缺乏供求信息,主要靠亲属、朋友、老乡的介绍,组织化程度低,中

10、介组织缺乏,并且政府对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指导不足。 三、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 (一)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为了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应加强农牧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在进行培训时,应采取校企联合、校乡联合等方式,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实训为内容的培训机制。可根据农民的不同需求,采取进村入户等培训方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进行培训。如甘孜州在劳务培训中以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为培训转移对象,以实现掌握非农职业技能、转移就业、增加收入、脱贫致富为宗旨,有计划、多形式、成规模地开展转移培训。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实现

11、就业困难群体转移就业,州政府在稻城县的农民合作社举办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训聘请了行政学院的教师进行讲解,内容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势分析 、劳动合同法 、 市场营销技能及训练等,把培训场所放在了基层,方便了农民。这种采用灵活方式的培训,保证了学员能按时完成学业,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保障制度 应尽快解决农民转移就业的后顾之忧,引导用工单位与雇主逐步解决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将农村转移劳动力尽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民工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扩面力度,做到应保尽保;制定农民工社会保障跨地区转移接续政策;加强对相关劳动法律的宣传力度,促

12、使转移就业劳动力学法、懂法、用法,提高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对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力度。 (三)建立就业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平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发挥劳动力市场的调节作用。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机构,搞好职业介绍、指导和培训;建立省、州、县、乡四级服务网络,组织召开面向农村劳动者的招聘会;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的跟踪服务和管理。还应加强对农民就业心理的辅导,帮助他们适应城市化。 (四)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四个方面的市场可供选择。一是以乡镇企业、农村第三产业为主的农村市场;二是以工矿区

13、、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市场;三是以建筑业为主的城乡交叉市场;四是国际市场。作为西部民族地区,在拓宽转移就业渠道上应本着开拓创新的精神,因地制宜地进行选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加大就地转移力度,应是其主要选择的方向。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劳动力市场差异大。应结合劳动者熟悉本地区的特点,发挥其优势。如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等都是西部民族地区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可以扩大发展此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业,以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西部民族地区还可以以特色旅游、民俗旅游、观光旅游业为发展方向,增加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机会。比如,甘孜州在多县组织农牧民建立农家乐,进行民居接待,拉动了当地的经济,也给农户自己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总之,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西部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转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 参考文献: 1 四川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刘秀兰.西部民族地区就业结构的调整及存在问题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 (1):47. 3 蒋亚儒.陕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境及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109. 责任编辑 高惠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