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29KB ,
资源ID:1750269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502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我国各地区科技支撑能力的综合测度.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我国各地区科技支撑能力的综合测度.doc

1、我国各地区科技支撑能力的综合测度内容摘要:科技支撑能力是通过对科技的综合利用,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本文从科技投入、科技组织和科技产品三方面建立了科技支撑能力体系,利用熵权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应用多层次综合评判模型求得各地区的综合测度值。通过对各地区数据的实证测度,结果表明各地区三方面发展的程度不尽相同;各地区普遍倾向于科技投入的增加,而在科技产品方面提升得最慢。 关键词:科技支撑 熵权法 多层次评价 综合测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政府“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到“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增强共性、

2、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周志田等在 2005 年就提出“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撑能力体系,可理解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科技资源投入、科技组织运作和科研成果转化的系统” 。在随后的研究中,学者将重点放在区域性或行业性科技支撑的研究上,如粮食、农业、区域发展战略等;也有学者对科技支撑指标评价,如郑伟、査奇芬等,但研究重点在测评方法的改进。本文利用熵权法对科技支撑能力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权,应用多层次综合评判模型求得各地区的综合测度值,并对我国各地区当前的科技支撑能力进行深入分析。 科技支撑能力体系构建 (一)科技支撑能力体系的层次结构图 科技支撑能力不等于科技投入,也不等于科技

3、能力,它是通过对科技的综合利用,以达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科技支撑能力体系是由科技资源投入、科技组织运作、科研成果转化所构成的有机系统(周志田等,2005) ,其中每一部分又包括不同的要素。科技资源是科技支撑能力体系的物质基础, 主要包括人力(从事科技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员及其他为科技研究与开发服务的人员) 、财力(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即 R&D 经费) ;科技组织是科技支撑能力体系的实体或主体,是科技活动的实施者或承担者,包括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 、高等院校及其研究机构等;科技产品是科技支撑能力体系的产出成果,包括以各种形式存在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如专利、技术、新产品样品等。本文按照简

4、明科学性原则、弹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可比可量可行原则,从几十个指标中,层层筛选,系统综合,最后形成了如表 1 所示的科技支撑能力体系。 根据表 1 的指标体系框架,设全国 30 个地区(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因西藏数据缺失较严重,也不包括西藏)为待测度区域集 U=U1,U2,U30,测度指标为 30 个地区的科技水平,本文将其具体划分为测度集 B=B1,B2,B3,B1=C1,C2,C3,C4,C5,C6,B2=C7,C8,C9,C10,C11,B3=C12,C13,C14,C15,C16,C17,其中 Bi,i=1,2,3;Cj,j=1,2,17 的具体含义如表 1 所示。企

5、业 R&D 投入强度的计算公式是: 通过公式再根据原始数据计算得出。 (二)科技支撑能力体系的数据处理 为了避免某一年的数据随机变化而对评价结果造成影响,本文将2010-2012 年我国 30 个地区(自治区、直辖市)的指标数据求加权移动平均。由于近期数据具有最多的评价信息量,对评价结果影响也最大,因此对近期数据赋予较大的权数,即将 2010-2012 年的数据的权重分别取 0.2、0.3 和 0.5,最后得到各地区科技评价指标的移动平均值。 由于本文中的指标都是效益型(越大越好型)的,因此本文用公式:(1) 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1)式中,X(j)为 30 个地区对应于指标 Cj的属性值集,

6、xij 为测度区域 Ui 对应于指标 Cj 的原属性值,rij 为测度区域 Ui 对应于指标 Cj 无量纲化后的属性值,则 rij0,1,i=1,2,30;j=1,2,17。将 30 个地区的科技支撑能力体系指标的移动平均值按公式(1)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利用熵权法求各指标权重 确定权系数的方法有数十种之多,本文采用的是客观赋权法中的熵权值法。熵权表示某指标在决策或评估问题中提供有用信息量的多少,即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如果某个指标的熵 Ej 越小,就表明其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大,提供的信息量越多,在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则其权重也应越大;反之,某个指标的熵 Ej 越大,就表明其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

7、小,提供的信息量越少,在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小,则其权重也应越小。所以在具体的评价分析过程中,可以根据各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利用熵权法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计算第 j 项指标在第 i 个测度区域的相对比重 pij: 计算第 j 项指标的熵值 Hj: 计算第 j 项指标的偏差度 Gj: Gj=1-Hj,1j17 计算第 j 项指标的客观权重 Wj: 设测度指标子集 Bi(i=1,2,3)的权系数向量为 W=W1,W2,Wm,则显然 Wj0, 。 利用熵权法,求得科技支撑指标体系中第三层各指标对第二层各指标的权系数,如表 2 所示。本文所使用数据均来源于 2010-2012 年的中国

8、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局网站。 讨论测度区域的综合测度值 求出 30 个地区无量纲化之后的属性值(见表 1)和第三层各指标对第二层各指标的权系数后,由公式: 求得各地区科技投入、科技组织和科技产品的综合测度值,如表 3所示。 然后根据各地区的一级指标测度值及其第二层对第一层的权系数向量,便可得到各地区科技水平的综合测度值。 根据表 3 中的数据,再利用熵权法,求得科技支撑指标体系中第二层各指标对顶层的权系数,如表 4 所示。最后求得各地区的科技综合水平,如表 5 所示。 结果分析 从各指标的综合测度结果来看,科技投入较多的地区是山东、江苏和广东,得分都大于 0.9,且比第四名北京得分 0.0597

9、 高出许多;得分最少的三个地区是海南、青海、宁夏,均低于 0.01,这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有较大关系。在科技组织方面,浙江和江苏两个地区超过了 0.1,低于 0.01 的地区有五个:海南、青海、新疆、甘肃、贵州。在科技产品方面,北京、江苏、广东三个地区超过 0.1,有 11 个地区的得分低于0.01,其中包括几个非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山西、江西等,说明在这些地区对科技投入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科技产出的重视。 地区之间的整体评价使用科技支撑能力的综合测度值来进行衡量。科技支撑能力的综合测度值是综合测度一个地区的科技综合利用及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能力的一个指标。该指标越大,说明科技综合利用能力及

10、社会推动力越强。根据各地区的综合测度值,可以将全国的科技支撑能力体系水平分为五个层次(见表 6) 。 虽然北京、上海的经济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三项一级指标数据都明显低于广东和江苏,尤其是北京的科技投入(0.0597)和科技组织(0.0485)方面差分更是明显;有些地区科技投入接近,但是产出却大不相同,如山东与江苏的科技投入都在 0.09 以上,但是山东科技组织与科技产品(0.0686、0.0776)比江苏(0.1139、0.1267)要差,因此在综合测度值上,两地区的排名也有很大差距。甘肃、贵州、新疆、云南的科技投入都要大于宁夏的 0.0050,但是宁夏的科技组织能力(0.0265)较强,

11、意味着未来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为雄厚,因此在综合支撑能力上宁夏属于第四层次,优于甘肃等四地区。具体比较结果如图 1 所示。 从地理位置来看,科技支撑能力高和较高层次的地区都属于沿海或直辖市这样的地理优势地区,而支撑能力低的六个地区中五个都处于西部边远地区,海南省因为地区发展核心竞争力倾向于旅游业,因此在科技支撑能力上也在低水平。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结果:一是每个地区的科技投入、科技组织和科技产品三个方面发展的程度不尽相同,即便是在科技支撑能力同一层次的地区,发展短板可能是不一样的;二是地方政府普遍倾向于科技投入的增加,科技组织的培育次之,在科技产品方面提升的最慢,这与科技研发周期较长和研

12、发结果不确定有较大关系。 政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单纯的科技投入并不会使科技的支撑能力成正比的提高。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的科技发展现状,选择适合的科技扶持方向,以取得最大的支撑能力。 第一,随着科教兴国意识的不断深入人心,很多学者呼吁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但是从科技支撑能力体系及其对经济社会的推动能力来说,科技投入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与科技支撑能力并不绝对成正比的关系,也就是说,并不是科技投入越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越大。因此,首先应该改变“科技支撑”就是加大科技投入的思想,各地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科技支撑能力的短板加以完善,从经济效益原则出发,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13、 第二,对于科技投入相对较低的地区,说明投入产出效率较高,增加科技投入,可以带来较好的社会经济产出。因此对这类地区,应通过各种金融和财政手段,加大科技投入,对科研机构和一些重点科研项目进行扶持;对于科技组织能力相对较低的地区,虽然有着高投入和高收益,但是组织能力弱意味着科技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弱,因此对这类地区,应有选择有目的地对重点企业和支柱产业进行科研能力的提升,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和优秀科研人才引进力度;对于科技产品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意味着较高科技投入和雄厚研究基础并没有带来理想的产品回报,因此对这类地区,应当从完善财务制度、奖惩制度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入手,避免科研资金流失和浪费,不拘一格选

14、拔人才,鼓励创新,大力发展科研服务产业,提供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第三,对于整体科技支撑能力很低的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名也很低,短时期内在科研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也不可能。因此,对这类地区来说,一方面要多方筹集资金,对重点科研项目和支柱产业的重要更新换代产品项目进行扶持;另一方面要扬长避短,挖掘潜力,把重心放在科技组织的能力提升和已有科技产品的经济转化上,利用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建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开透明的经济环境。以效率吸引人才,以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使这类地区的科技支撑能力尽快、明显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志田,杨多贵,康大臣.中国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撑能力体系建设的

15、战略构想J.科学学研究,2005(12) 2.董颖聪,韦昌联,韦志扬.科技支撑广西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西南农业学报,2010(2) 3.瞿志印.创新广东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体系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8) 4.胡长生.中部崛起的江西科技支撑战略J.中国科技论坛,2009(1) 5.郑伟.技术转移与经济增长研究基于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的视角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 6.查奇芬,戴明锋.我国各地区科技活动水平的因子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23) 7.李玉琳,高志刚,韩延玲.模糊综合评价中权值确定和合成算子选择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 8.Zhang Yan, Yang Zhifeng, Li Wei. Analyses of Urban Ecosystem Based on Information EntropyJ. Ecological Modeling, 2006,197(1/2) 作者简介 李红英(1974 年-)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金融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镇化及区域发展等。 张晓媛(1986 年-)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金融学院基础部助教,研究方向为预测。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