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的流失与保护摘要:由于我国农业比较利益低、农业生产方式和手段还较为落后、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发展的内在压力逐渐加大、农业生产活动难以实现高层次人力资本价值等原因,导致我国农业人力资源流失严重。因而,加强农业人力资源的保护,对于我国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来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业人力资源流失;农业人力资源保护;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012-03 一、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至 2011 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约为 13.4
2、7 亿人,其中,城镇人口约为6.91 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51.3%,首次超过 50%;农村人口约为6.57 亿人,占总人口的 48.7%。2011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 76 420 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 35 914 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1 221 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1%,与上年末持平。全年农民工总量为 25 278 万人,比上年增长 4.4%。其中,外出农民工 15 863 万人,增长 3.4%;本地农民工 9 415 万人,增长 5.9%。 (一)农业人力资源的概念界定 农业人力资源,狭义的范围即农民。广义的理解即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从业人员。
3、广义的农业人力资源包括了从事农业生产和与农业相关的其他行业的人员,是其所具有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可见,农业人力资源是一个规模庞大、成分多样、层次复杂的人力资源群体1-2。 (二)农业人力资源的保护 人力资源的保护一方面是指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存量和质量的保护,另一方面则是对人力资源正常流动的保护3,以及对人力资源的开发。 而农业人力资源的保护则是对农业人力资源现有存量和质量及其正常流动的保护,也是对农业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 (三)我国农村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现状 1.我国农村教育现状 由表 1、表 2 可以看出:第一,我国农村的普通中学、小学的学校数、招生数、毕业生数、班数、学生数和专任教师数在
4、 20072010 年间都有所下降,这与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引起的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学生数减少相关。 第二,我国农村受教育水平渐趋公平。首先,高中由 2007 年约 18人共享一名专任教师,下降到 2010 年的约 15 人共享一名专任教师;初中由 2007 年约 16 人共享一名专任教师,下降到 2010 年约 14 人共享一名专任教师;小学由 2007 年约 19 人共享一名专任教师,下降到 2010 年约 17 人共享一名专任教师。其次,同样的,我国农村的普通中学、小学的学校、班级所容纳的学生数都有所减少。这都说明每个学生接收的教育资源逐渐趋于公平化。 第三,农民高等学校和农民技术培训
5、学校的兴办,说明农民的整体素质都有所提高,但是规模较小,收益人群较少,且农民成人教育的水平偏低。 2.我国农村文化现状 由表 3 可以看出,农村的文化机构从 2000 年开始逐年增多,一方面说明我国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说明农民自身得到了较好的精神满足。 3.我国农村的社会服务现状 由表 4 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的养老服务机构个数在 2006 年到 2010年间略微浮动,其中的工作人员和年末收养人数以及其中的老人数自2006 年就逐年增加。这说明,我国农村的养老服务机构渐趋完善,但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 由表 5 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的社会救济费占民政事业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远远大于自然
6、灾害救济费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农村社会救济费在2010 年比 2007 年增加近 4 倍,自然灾害救济费 2010 年则比 2008 年下降近 2/3。我国农村目前最主要的是社会救济费,且自然灾害救济费中最主要的是生活救济费和灾民倒房重建费用。这些都说明,农村的民生问题是主要问题。 二、我国农业人力资源流失的原因 (一)农业比较利益低4 所谓农业比较利益是指在可比条件下相同资源投入农业生产与投入非农业生产所能实现的利益间的一种相对差异状况。由于农业生产活动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风险性、分散性等自然再生特点,必然决定着农业天生具有弱质性这是农业比较利
7、益低的根本原因。 我国农业生产手段落后,基本以简单手工劳动为主,缺乏科学的指导,基本是凭生产经验从事农业经营,极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必然使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经济学观点认为,市场机制的资源优化配置过程,必然使各种生产要素由比较利益低的产业流向比较利益高的产业,人力资源也不例外,由农业流向非农产业。而且高知识、高技能的农村人力资源首先从农业游离出来,从事非农劳动,因此农业比较利益偏低加速了农村人力资源流失风险。 (二)城乡收入差距大5 由图 1 可知:第一,在 20062011 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多,呈上升趋势,且在 2010 年和 2011 年其增长速度超过 10%。第二,在 2006
8、2011 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逐年增多呈上升趋势,且其实际增长速度由 2006 年与 2007 年的 10%以上下降到 2011 年的8.4%,在 20082011 年间,增长速度大致稳定在 8.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逐渐低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与国家调控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图 1 20062011 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虽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所增长,且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在 2010 年和 2011 年均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但二者比较起来,城镇居民人
9、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数要远远高于农村人均居民纯收入。2011 年的农村人均居民纯收入仅为 6 977 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 2011 年则达到了 21 810元,前者仅为后者的 32%。城乡收入差距甚大。 (三)土地资源逐渐减少,农村发展的内在压力加大 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截至 2010 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 1.4 亩,仍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 40%,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而且,在最近的十几年中,由于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耕地在以每年约 1 000 万亩的速度锐减。有限的耕地与大量的农业劳动者结合在一起,使得每个农业劳动者拥有的耕地面积更少,由此只能形成
10、小而分散的经营方式,规模经营根本无从谈起,农业生产效益自然低下, “零值劳动力”必然不断增多。 (四)农业生产活动难以实现高层次人力资本价值 现代农业需要大量高层次的人力资本,然而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从事农业生产对人力资本知识存量要求不高,高学历人才无用武之地。虽然近年来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毕竟还停留在粗放式生产阶段,科技含量依然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不出“知识”的价值。农业提供不了高层次人力资本发挥自身优势的空间,现有的农村提供不了他们追求的利益和实现价值的机会,这些使得农村辛辛苦苦投资的人力资本从农业流向非农业。 (五)农村社
11、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及文化生活贫乏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生活方式比较落后,教育水平低,医疗、养老保障覆盖面也较窄。同时,农民文化生活空间也未得到正常的拓展,并且传统生活文化空间也受到剧烈挤压。在城市社会制造出的流行文化的影响下,乡村传统文化正在解体,乡村本土文化秩序处于瓦解之中,新的文化形态还未定型。这些也是农村人力资源流失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的保护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流失风险形成的原因及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分析表明,欲重建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备充足的现代农村主体性人才储备,必须从调整产业收入
12、差距、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动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等方面入手。 (一)提高农村土地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人力资源流失直接原因在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其深层原因在于农村土地附加值过低,它对中国农村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农业产业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与生活的物质文化需求难以满足等。这就需要政府为切实继续完善帮农、富农的政策。政府需要增加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建立、健全收入支持政策、信贷支持政策、农业税收保护政策,实施农业保险,强化农业生产服务,并注重其执行实施的效果,把最终落脚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来,为扭转农村人力资源流失奠定基础。 (二)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
13、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虽然我国农村的发展无论在程度上、速度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这些仍然无法与城市的发展相比。因此,要想遏止因为农村生活方式落后及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等原因造成的农业人力资源流失,就需要政府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农村卫生、医疗和文化等社会事业,适当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的投入。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治制度,改善农民的医疗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成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内的功能齐全、服务优良,规范化、法制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积极的措施,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农村的社会事业,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