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及对策研究摘要:只要存在银行的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总体上讲,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控制活动的效果还不够理想,为了保证银行实现既定经营管理目标就需要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必须通过有机联系和整合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督管理等内部控制措施来实现。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信息与交流;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080-0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商业银行董事会、管理层和各职能部门及内部各层次员工,为了保证银行内
2、部按既定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以合理地保证管理目标实现过程中面临的特定风险得到防范和化解,通过有机联系和整合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督管理等要素而形成的,区别于外部控制的一种内在的开放动态系统。内部控制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各项规章制度的汇总,内部控制是一种机制,是一种业务动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因此,只要存在银行的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实践证明,良好的内部控制对于银行达到既定的目标和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 内部控制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实践活动而产生的,并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最初
3、的内部控制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3000 年以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期。当时,人们就用各种标志来记录生产成果的生产与使用情况,以防止物品的丢失或私自挪用。到了 15 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复式记账方法开始出现,内部控制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实施岗位分离的内部牵制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工业革命的爆发,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时,与手工工场相适应的局限于会计事项完整性的内部牵制已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于是,内部控制伴随着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发展到了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及相关财务资料进行全面监督和控制,手段更复杂、范围更广泛的内部控制阶段
4、。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因此也促使内部控制从以相互独立的经济活动控制为主向对整个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系统控制为主发展,开始形成了涵盖范围更广、运行更为严密的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已不再是相互孤立、互不联系的各种控制措施的集合体,而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各项控制措施构成的相辅相成的具有保障功能的有机整体。 理论是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丰富和提高,内部控制理论也不例外,它随着内部控制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从上述史实,我们可以看到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历程,即 20世纪 40 年代前的内部牵制,40 年代末至 70 年代的内部控制制度,70 年代至 90
5、 年代的内部控制结构,以及 90 年代开始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关于内部控制,各国尚没有统一的定义,由于国情和管理的不同,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美国审计权威(1994)的定义是:内控是一个受某单位不同层次的人影响的过程,而设计这一过程是为实现下述三大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会报告的可靠性;对现行法规的遵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le)1998 年 9 月公布的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框架将内部制度定义为“由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人员实施的一个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经营的效果与效率(经营目标) 、会计与管理信息的可靠、完整与及时(信息目标)以及经营活动符合现行法律、法
6、规的要求(符合性目标) 。 ” 我国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研究始于 1996 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成立了一个金融机构内部控制问题调研小组,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人力对 2 000 多个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借鉴国际上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于 2002 年 9 月 7 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 指引第一章对内部控制作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的动态过程的机制” 。内部控制的目标有四个:一是确保国家法律规定和商业银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二是确保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
7、目标的全面实施和充分实现;三是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四是确保业务记录、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完整和真实。还有的学者认为内部控制是一系列制度、组织、措施、方法以及程序的总和。 二、商业银行内控制的现状及评析 一是内部控制缺乏有效性。在内部控制建设上更多着眼于完善和加强制度建设,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效果往往缺乏有效的衡量、评价手段,存在着有章不循的现象;现有经营政策和规章制度往往得不到有效执行,有违反国家方针政策的,有违反金融法规的,有违章操作的,有为谋取局部或小集体利益不择手段闯红灯,无视法规弄虚作假,直接调整篡改账目、报表、隐藏和虚增存款,造成信贷资金存量和增量失真
8、。还有一些银行分支机构负责人不严格执行制度,按个人意志办事,长官意志严重,审批和授权随意性较大,甚至滥用职权,使内部规章制度落不到实处,流于形式。 二是内部控制缺乏全面性和及时性。国有商业银行尽管有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制度不健全、不系统、不配套、不及时。制度相对于业务发展明显滞后,对伴随业务发生的各类型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心理准备,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操作程序和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导致风险积累、扩大,造成巨额损失。有的制度脱离实际,针对性差,难以实施,使规定形同虚设。有的制度缺乏系统性,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普遍,缺乏系统的风险防范机制。 三是内部控制缺乏独立性。独立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的检
9、查评价、建立和执行部门相分离。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是同一部门,操作人员和核对是同一人,规章要求的相互核对难以实现。内审部门与同级被审计部门之间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利益关系,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很难超然、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特别是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受同级分支行的领导,同时其福利待遇、工作经费等方面都要完全受本单位领导制约,从而使其扮演了一个既是经营利益的受益者,又是违规行为的查处者的双重角色。在上报审计报告中更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信息“过滤”现象。审计工作不超脱,查处力度不够,大大削弱了监督部门的作用,相互制约机制难以形成。 四是内部控制缺乏审慎性。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风险意识得到
10、了加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风险控制系统不健全。管理制度和评估也极不完善,资产交易、贷款发放、债券买卖等往往没有实行风险管理,以至于决策部门、交易部门不能据此做出正确决策和进行预警管理,特别要提到的是,随着我国金融电子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带来的风险逐步增长,同时也给计算机犯罪留下了可乘之机。 三、强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对策 第一,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指在商业银行内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效果具有较大影响的环境因素。管理层确定的经营战略完全以存款为导向,重视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银行职工就会不知不觉地遵循内部控制程程序;银行各职能部门的设置及其相互之间的职责关系,从管理层到作业层都要有明确的职责分
11、工,会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商业银行设立的各级监事会、内部稽核机构和纪检监察机构;银行内部的控制环境对控制活动、信息交流以及监督管理活动有着重大影响。浓厚的内部控制文化氛围是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会有益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绩效。 第二,风险评估。必须充分考虑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应能发现和评估可能对银行造成不利影响的内部及外部因素。银行管理层必须对银行风险进行连续性评估,并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及条件做出反应。包括可能要对内部控制制度加以修改,以便适当涵盖任何新的或以前未予以控制的风险。如进行金融创新时,银行需要对新的金融工具和市场交易做出评估,并对
12、与这些活动有关的风险予以考察。 第三,信息与交流。银行内部信息系统包括反映经营管理状况、遵循法规或规章制度的情况、财务报表资料等内容的各种报告,也包括反映外部环境、提供决策支持的各种信息报告等;这些信息应及时可靠并具有连续性。此外,有效的交流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运作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银行管理层必须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及时掌握经营管理动态。 第四,监督管理。是指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监督管理,以评定该制度的实施状况。它通常由管理层自测和内部稽核部门或中央银行的监管来完成。银行业是一个不断变化、迅速发展的行业。银行必须根据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连续监管和评价。只有当内部控制制度被融入运作环境之中并建立定期审查报告制度时,监管活动才能卓有成效。内部稽核机制是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连续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确保内部稽核机制独立于日常运作之外,并能了解银行机构的所有活动情况。 参考文献: 1 吴念鲁.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1(1). 2 马胜谷.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0). 责任编辑:文 筠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