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29KB ,
资源ID:1751223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5122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浙江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浙江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doc

1、新农村建设视域下浙江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摘 要:本文从传统民俗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创新视角出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提出了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作为浙江农村经济新的来源和增长点的创新思路;从传统民俗与文化创意产业前向或后向关联的角度,研究其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关系,提出了浙江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路径选择。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民俗文化 文化创意产业 产业化 模式和路径 浙江传统民俗总体上分为物质生产民俗和社会生活民俗。物质生产民俗包括农业和渔业民俗、工匠和交通民俗和商业民俗等;社会生活民俗包括会馆民俗、节岁民俗和生活民俗等。此外,还包括民俗信仰、口传文学、民间曲艺和方言文化等

2、内容。 一、浙江农村民俗文化生存现状与问题 (一)农村民俗文化逐渐弱化,城市文化悄然流入 农民的勤劳改变了昔日农村的贫穷与落后,国家富民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致富激情,而文化底蕴却无法产生这一结果,导致目前农村民俗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逐渐削弱。伴随着城乡之间人员、经济的不断流通,农村地域文化也在近年来悄然发生了变化。各种都市的代表性文化开始出现在农村中,农村民俗文化开始城市化的变异。农村地区开始迅速接纳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及大众媒体的发展,原有的地域民俗文化平衡被打破,农村民俗文化的个性和特色不断被抹杀,失去了其本源性特征。 (二)农村民俗文化精神与经济建设存在价值冲突 改革开放深入推

3、行给我国农村经济带来了快速的发展,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农村原有的文化结构被打破。相比较发达的城市文化而言,农村文化的滞后性在比较中相形见绌,农村新的文化结构形态尚未建立。在这一转型背景下,当前农村文化呈现出一种混沌状态,随之带来了一系列文化问题。比如,农民文化权益得不到保证,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农民精神世界处于空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道德滑坡,价值观扭曲等一系列问题。农村文化建设还需加大力度改进方式。 (三)浙江农村民俗文化继承投入不足,人才溃乏 农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农村民间传承人的言传身教。但是,现实中许多自然传承人都年事已高,视力听力急剧下降、行动不便,传统农

4、村民俗技艺濒临后继乏人而失传的尴尬境地,昔日辉煌的传世绝活极有可能成为最后的绝唱。整体表现为地域分散、设施薄弱、规模较小的状况,相互之间的联系不深,农村民俗文化产业链尚未形成。部分地方保护措施不到位和滞后,致使损毁严重。农村民俗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方面人才匮乏,研究深度不足,研究经费难以保障。在实际工作中,难以系统和持续地开展上述工作,很多民俗文化只能保存而无力保护,或是保护不到位。 二、浙江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的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对文化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理解停留在表层,常常把文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 热衷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把文化视为花钱的事业,甚至于认为文化建设是宣传文化部门的事

5、情,对文化发展采取漠不关心以至于规避的态度。其实,文化是无形的,它具有极强的渗透力。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它必将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不再单纯搭台,它要在推动经济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 (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拓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012 年,浙江全省第三产业增速高于 GDP 增速 1.3 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增速 2 个百分点,对浙江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51.1%,较上年同期提高 5.3 个百分点,总体结构调整正逐步趋于合理。但目前浙江农村的产业结构依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与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相类似,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也将成为促进浙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

6、化的重要途径。农村民俗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通过产业化运作,使其发展为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特色文化产业,充分、高效地将农村劳动力的富裕时间利用起来,转移到民俗文化的生产和经营上,使农民以及部分城市居民的闲余时间发挥经济和文化的双重价值。发展民俗文化产品的加工、销售,可以成为当地具备传统技艺的农民艺人,进而是普通农户开源增收的新渠道。利用农村的地域文化优势,将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和壮大,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也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重塑民俗文化核心价值,助推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农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仍然存

7、在着诸多问题。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正不断消亡,产业化开发不仅能够促进这一稀缺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更能够满足现代消费者对于丰富符号价值的追求。 (陈建宪,2007)通过直接的产业化和市场运作,文化自身也会得到迅速发展。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有效载体是文化的产业开发,通过农村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深入发掘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民俗文化产品,重塑民俗文化核心价值,从而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既继承和再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弘扬了新时代精神。 (三)提高农民文化综合素质,促进农村民间艺人升级为文化人才 民俗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中国民俗学文化创始人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文化是一种社会规范,普遍存在于社会

8、生活中,但并不为人们所显见,是最贴近所有人的生活、感情和行为的一种特殊教育方式。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因为农民是新农村的主体。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民目前平均教育年限不足 7 年,在近 4.9 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 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文化程度占 9.7%,中专文化程度占 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 0.52%。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树人,培养和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农村民间艺人由普通劳力转型升级为文化技术人才,真正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民群体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三、浙江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与途径 (

9、一)浙江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1.明确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定位 农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不是单独某个或某几个个体的义务,也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个体或群体,而是整个社会和全民的责任和使命。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涉及建设的内容不同、模式也不同,因此,农村民俗文化建设同样需要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加以考虑,因地制宜,准确把握自身定位,通过开发本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发展适合本地区的、富有自身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2.制定科学和理性的产业化发展战略 在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经济行为的政治任务化和过度的全民运动色彩,会让人们的思维理性部分丧失,使产业

10、化发展背离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可能反而会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发展农村民俗文化产业与单纯制造产品有着显著的不同,前者必须具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和衍生能力,还要具备前后关联的运作机制。农村民俗文化若要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实现产业化、强调自身特色的同时,必须强化吸收和整合能力,通过协作交流和整体运行,与周边区域的农村文化经济相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3.协调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保护与创新并行 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两个方面。发展农村民俗文化产业的同时,也要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的发展为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夯实基础,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则可以促进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11、。农村民俗文化产业之源是当地的民俗文化,保护好农村民俗文化资源这一产业之本和创新之源,才能保证农村民俗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保护是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 (二)浙江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1.强化队伍建设,促进农村民俗文化人才培养与保护 做好农村民俗文化传承主体的保护,建立农村民俗文化代表作名录,进行分类管理和保护。对这些代表作的传承人及传承团体建立相关名录,以明确需要抢救与保护的对象。同时,作为传承主体的传承人,也应增强自身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改变保守的观念和被动的状态。 建立和完善农村民俗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农村民俗文化保护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专业性的人才

12、和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是目前最需要和最缺乏的。对从事农村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发挥其在这方面的优势,组成业务素质好、专业知识丰富的人才队伍。民间文化保护专家及大专院校研究人才,熟悉农村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分布现状,在实践或理论研究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是农村民俗文化保护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应在依托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2.加强政策扶持,提高产业管理水平 通过市场经济规律和法则,充分调动文化企业的创新意识,发挥机动、灵活、高效的市场主体作用,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提高竞争力。鼓励并支持独资、合资、民营性质的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农村民

13、俗文化产业发展,为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营造良好的环境,实现产业群体全要素、全方位发展。可以开发优秀农村民俗文化项目,通过合理应用电视制作、动漫设计、软件开发等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对农村民俗文化适度创新,进行综合的产业化运作,使农村民俗文化价值得到全面和深度的释放。 政府是产业的监管者和引导者。培育和维护高效的市场运行环境,为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可以从培育农村典型民俗文化企业、扶持传统文化创新、建设文化创意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通过硬环境(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与软环境(农村民俗文化保护与创新等)的建设打造产业发展环境和支撑体系,从而将浙江农村民俗文化产

14、业发展从政府的单一角色转变为社会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职责。 3.完善产业链,促进文化发展和经济建设融合 民俗文化在形式上可以继承,在传播途径上可以不断创新。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传承和传播文化的载体早已跨越了单一的纸张时代,体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征。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把制造业、旅游业、建筑装饰业、信息业等相关产业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并正在改造和提升上述传统产业。如果将民俗文化元素或符号经过创意植入其中,将会提高这些产业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因此,发展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可以在文化资源的挖掘、保存、开发和利用,以及文化产品和服务从生产到传播再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形成强大的文化辐射、衍生能力和前后关联的运

15、作机制,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实现产业化、强调自身特色的同时,强化吸收和整合能力,通过协作交流和整体运行,与周边区域的农村文化、经济相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参考文献: 1仲富兰,何华湘.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论(越文化研究丛书)M.人民出版社,2010. 2吕美丽.传统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J.艺术百家,2012(4). 3杨良山,胡豹.将创意经济引入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关于加快浙江创意农业发展的建议J.浙江经济,2012(16). 4姜长宝.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0(2). 5张士闪.温情的钝剑:民俗文化在当代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J.中国农村观察,2009(2). 责任编辑:杨再梅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