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31KB ,
资源ID:1751328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513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解决七个失衡问题.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解决七个失衡问题.doc

1、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解决七个失衡问题摘要: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面临城乡发展失衡、城镇的空间分布失衡、规模结构失衡、城镇化发展中的要素结构失衡、 “四化”发展不平衡、软硬件失衡及生态失衡等七大失衡问题,要使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努力调整、纠正这七大失衡。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失衡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9001204 201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失衡、空间分布失衡、规模结构失衡、要素结构失衡、 “

2、四化”发展不平衡、软硬件失衡及生态失衡等七大失衡,这七大失衡极大地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只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纠正这七大失衡,才能促进城镇化的协调、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七大失衡问题 (一)城乡发展失衡 城镇化不是城镇单方面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城镇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在城市发展并辐射农村的过程,是农村同步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及农业支持工业政策,农业资源大量流向工业等非农业部门,农村资源大量流向城市,结果造成极不平衡的城乡与工农发展态势,形成极具特色的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据测算,2010 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已达3.

3、23:1。当前,城乡分割仍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结构性矛盾,明显滞后的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短板。由于城镇化演变成了城镇单方面的现代化,城市的楼越盖越高、马路越来越宽、设施越来越先进,而农村则呈现空洞化趋势,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都落后于城镇,部分农村逐步衰落,越来越失去生产、生活的吸引力。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及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不利于我国的社会稳定与和谐。 (二)空间分布失衡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特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相对成熟的城市群都分布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城市发育明显不足,城镇化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城镇数

4、量较少、规模较小,城镇化水平较低。2010 年,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平均为 60%,而中部、西部地区城镇化率平均只有 45%和 41%。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失衡,导致人口长距离大规模流动、资源大跨度调运,极大地增加了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成本。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不足省份的千百万劳动者背井离乡涌入东部沿海地区就业的同时,也造成当地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过多而产生的三者多的农村社会问题。 (三)规模结构失衡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政策的倾斜、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大城市集聚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资源,吸引着各地各类人才和劳动力资源蜂拥而至,导致我国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于超级城市和特大城市,形成“大城市

5、太大、小城市(镇)太小”的不合理局面。据统计,我国10 个超大城市的人口总数超过 8000 万,其中上海、北京、重庆的人口超过千万;200 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含超大城市)有 40 个,总人口超过16 500 万人。同时,我国 1.9 万个建制镇建成区平均人口仅 7000 多人,相当多的镇不足 5000 人。另外,20002010 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 95.8%,县级以下城镇建成区面积仅增长了 50.9%。由此可见,我国城镇的规模结构失衡已相当严重。 城镇规模结构的失衡,一方面,导致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能力间的矛盾加剧,广泛受到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大

6、城市病”的困扰。统计显示,我国两百万人以上的 50 座主要城市,居民平均单行上班时间要花近 40 分钟,而欧洲同等规模城市仅需 27分钟。另一方面,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功能不足,缺乏规模较大的支柱产业,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乏,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要素结构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都把推进城镇化简单地等同于城市建设,过分注重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城市人口的集聚。把农业的转移人员仅当作生产者、劳动力,而不愿意接受他们本人和家属进入城市成为市民,结果导致现在比较严重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城镇化严重落后于土地城镇化的不合理局面。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 50%,但按照户籍人口

7、计算仅在 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 80%的平均水平。事实上,在将近 7 亿的城镇人口中,有近一半的人不是真正的城市市民,这就是所谓“半城镇化”或“伪城镇化”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土地城镇化,不符合推进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同时,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土地城镇化,也不利于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 “四化”发展不平衡 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但“四化”发展存在不协调和不平衡问题。一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不足,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表现在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人口承载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据世界银

8、行数据显示,2010 年,全球平均城市化率为 50.9%,工业化率 26.1%,两率比值为1.95,发达国家更高,美法英德日分别达到4.1、4.11、4.09、2.64、2.48;“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南非和印度分别为 3.22、1.97、1.38 和 1.15,而我国城镇化率为 51.3%,工业化指数是 46.8%,两率比值仅为 1.09,表明我国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二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融合不够。我国工业化发展很快,但大多呈简单数量上的增加,信息化并未全面推进,仍处于以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农业信息化较之工业信息化水平更低。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过程发生脱节,导致工业、农业

9、都不能从广度和深度上运用信息化,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放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三是相对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发展失衡依然是最明显的社会结构性矛盾。 “四化”发展不同步、不协调,不利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六)软硬件发展失衡 新型城镇化建设包括“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两方面。其中,“硬件”主要指城市的高楼大厦、道路交通设施、绿化及亮化等基础设施以及经济实力(GDP 规模)等,它们是城市的“硬实力”或“硬环境” ;“软件”主要指市民素质、城市精神文明、城市社会服务等方面,它们是城市的“软实

10、力”或“软环境”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偏重于“硬实力”建设,而忽视了“软实力”和“软环境”建设。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重“大拆大建” 、 “推倒重来” ,轻传统保护,结果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千城面貌趋同,城市缺乏居民文化认同感和对外的文化吸引力,城市精神衰落。二是重 GDP 规模、 “贪大求洋” 、 “攀高比新” ,轻人文关怀、民生幸福。这样的城镇化偏离了城市发展的目的,忽略了改善民生、让居民生活更美好的本质。 (七)环境问题及生态失衡 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城市的净化、绿化、美化,需要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的支撑。但我国不少城市(镇

11、)盲目追求高、快、宽、大、亮等形象工程,沿袭先污染后治理、先规模后效益、先建设后规划的发展途径,致使不少城市(镇)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 “垃圾围城”现象普遍,生态恶化趋势不断加重。这样发展下去必然导致生态失衡,直接危及到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统筹城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统筹推进城乡建设。要将人口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衔接起来,协调好人口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既要防止出现“城市病” ,也要防止出现农村逐步衰落、 “空心村”等“农村病” 。为此,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要

12、尽快在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做到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确保公共财政、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金更多地向“三农”倾斜,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统筹区域,促进城镇空间布局的合理化 为促进城镇空间布局的合理化,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应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强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分类指导,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以及行政区划等多方

13、面因素,尽快制定和出台全国统一的、综合的、多层次的总体空间区划和发展规划方案,使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具体说,东部地区应加强城镇之间的网络化联系,促进城乡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重提高城镇化质量;中部地区应大力培育城镇群和区域中心城市,增强小城镇发展动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西部地区要推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集中式城镇化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向承载能力强的中心城市集聚;东北地区要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产业振兴。同时,运用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化网络把东中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连接起来,促进各类城市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三)

14、“控大促小” ,促进大中小城市(镇)协调发展 为改变我国中小城市(镇)发展滞后的不合理现状,未来我国应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完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机制,要从以“大城市”为重心向“大中小城市(镇) ”协调发展转变,将资源、优惠政策等更多地向中小城市(镇)倾斜。在以大城市为依托发挥大都市圈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同时,更重视在都市圈以外地区发展中小城市,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改变人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的状况。对小城镇的发展,应重点关注县域城镇、城市圈或城市带周边城镇的发展。要根据小城镇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推动小城镇从更广阔的空间寻

15、求动力,积极主动地争取产业合作,融入中心城市区域,制定联接区域市场、辐射农村腹地、突出发展特色的发展战略,真正进入到“区域需求城镇沟通带动农村”的体系中来。 (四)以人为本,促进农民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城市的发展都应以人的福利和权利为最大化。因此,城镇化的核心(重心)应是人口城镇化或农民市民化。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重新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推进农民市民化为抓手,使农民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同样享受市民待遇,以使更多的农民共享现代城市文明。为此,必须改变过去简单地促进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的方式,要实现产业结构、就

16、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保护,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五)统筹兼顾,促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 促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一是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应以工业化催生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构筑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城镇产业发展格局,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生活,提高城市宜居水平。二是推

17、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是一种深层次的信息化,它的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工业、农业的问题,促进工业、农业的技术创新。因此,要推进信息化与知识创新体系的融合,加大信息网络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工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三是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完善体制和政策,着力推动工业反哺农业,使农业得到城镇化、工业化的更大支持,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六) “软硬兼施” ,促进城镇建设软硬件协调发展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硬件与软件同等重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应共谋划、同推进,不能重硬件、轻软件,也不能先硬件、后软件。而且,城市应承

18、载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体现文化和个性,不能把城镇化简单归结为土地城镇化、房地产城镇化。因此,我国未来的城镇建设,应按照建设现代文明城镇的要求,加快由以生产力布局为核心的传统规划模式向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现代规划模式转变,从满足人的生活、交往、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在强化城市产业支撑、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软件”建设,最重要的是彰显城镇体系规划的人本价值取向,提高市民的开放意识、法治意识、创新意识、生态意识。同时,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水平,提升社会服务和居住服务水平。 (七)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城镇持续健康发展 未来,我国必须要

19、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具体说,城市(镇)应做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推进环境友好型消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发展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改变以浪费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推进资源节约型消费,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低碳发展是一种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等措施以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单位排放量的减少,从而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最佳状态。 (责任编辑 张佳睿)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