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米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摘要:玉米是一种常见的粮食作物,主要生产于北方,有黄玉米、白玉米两种,其中黄玉米舍有较多的维生素 A,对人的视力十分有益。玉米不仅是人类粮食的主要来源。已成为一种热门的保健食品,经常出现于餐桌上,并风靡曾经以食物精细著称的欧美世界。 关键词:玉米;粮食;病害 一、玉米螟 玉米螟俗称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世界性害虫。国内除西藏尚未发现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发生。玉米螟是多食性害虫,主要危害玉米、高粱、甘蔗、棉花等作物。为害玉米、高粱时,除根部外,整个植株都受其害,常年春玉米受害减产 10%。夏玉米受害较重,可减产20%-30%。 (一)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 13
2、-15mm,翅展 25-35mm,体色黄褐,前翅中部有两条褐色波状纹,两横纹之间有两个褐斑,后翅灰黄色,也有两条褐色波状纹。与前翅横纹相接。 2、卵:卵粒扁椭圆形,长约 1mm,出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至暗黑色。卵块鱼鳞状。 3、幼虫:成熟幼虫体长 20-30mm,头和前胸背板深褐色,体背多为淡褐、深褐,淡红或灰黄色。背线明显。腹部 1-8 腹节背面各有两列横排毛瘤,背中央 4 个呈梯形排列。 4、蛹:体长 12-18mm,纺锤形,黄褐色,腹末有 5-8 根向上弯曲的毛刺。 (二)生活习性:玉米螟每年发生的世代数白北向南有 1-7 代不等,湖南、江西每年发生 4 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的秸秆
3、、穗轴级根蔸中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喜甜食物,有趋向高大嫩绿植物产卵的习性。卵多产在叶背靠主脉处,每雌可产卵 300-600 粒。在玉米心叶期,初孵幼虫群集在心叶内,取食叶肉和上表皮,被害心叶展开后形成透明斑痕,幼虫稍大后可把卷着的心叶蛀穿,所以被害心叶展开后呈排孔状。玉米抽雄后,幼虫蛀入雄穗轴并向下转移到茎内蛀害。在玉米穗期,幼虫除少数仍在茎内蛀食外,大部分转移到雌穗为害,取食花丝和幼嫩子粒,故玉米心叶末期,幼虫群集尚未转移前,为化学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时期。 玉米螟的发生与品种抗病性密切相关,初孵幼虫在心叶的存活率随品种而异,如农大 14 号、春杂 13 号,玉米螟初孵幼虫很难在其上存
4、活。因抗虫玉米植株上含有抗虫素,抗虫素有甲、乙、丙三种,可抑制低龄幼虫的发生,甚至引起死亡。其中抗虫素甲又称“丁布” 。玉米螟的发生数量与为害程度还与虫口基数、温湿度、天敌、栽培制度等密切相关。 (三)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处理秸秆,压低虫口基数;改进耕作制度,缩小春播玉米,扩大夏播玉米,切断第一代桥梁田。 2、生物防治: 施放赤眼蜂:每 667m2 放 1 万-3 万只,在始卵期施放,每天一次,共三次。 施用苏云金杆菌:在心叶末期前 3-5 天,每 667m2 用 100 亿活芽孢悬浮剂 100-150ml,加水 10kg 或拌潮沙土 10kg 灌心叶,每 1kg 灌 10
5、0 株,隔十天后进行第二次施药。 3、化学防治和穗期防治 二、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 大斑病有名煤纹病,小斑病又名斑点病。大斑病与小斑病是玉米上普遍发生的两种病害。发生轻是对产量影响不大,严重时则能使叶片全部枯死,造成大量减产。我国自大面积推广杂交品种以来,大斑病和小斑病均日益严重,直接威胁着玉米的高产、稳产。 (一)症状识别: 玉米大斑病与小斑病主要为害叶片 1、大斑病:发病初期为青褐色水渍状小斑点,几天后很快沿叶脉上下扩展成梭形大斑,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密生黑褐色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小斑病:病斑小而多。发病初期于叶片上长生暗色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
6、椭圆形,长约 1cm,一张叶片上有几十个到上百个病斑,后期病斑常彼此联合,叶片干枯。潮湿情况下,病斑上密生黑褐色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二)病原特征:玉米大斑病菌与小斑病菌无性世代同属半知菌亚门的突脐孢属和离蠕孢属。大斑病菌分生孢子梗从病部气孔伸入,暗褐色,单生或 2-6 根丛生,不分枝,直立或稀有膝状弯曲,多数 3-5 隔膜。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顶端或弯处,孢子梭形。小斑病菌分生孢子梗从病部气孔深入,褐色,单从或 2-3 根丛生,直立或膝状弯曲,具 6-8个隔膜。分生孢子褐色,近圆筒形,多向一方弯曲,具 3-10 个隔膜,子囊壳黑色,近球形。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均具明显
7、的生理分化。大斑病菌可分化为 1 号、2 号、3 号三个生理小种,我国大多为 1 号小种。小斑病菌可分化为 T 小种,0 小种和 C 小种,我国的优势种为 0 小种。 (三)发病规律:两种病菌均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体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病残体上越冬故病残体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病株上长出的分生孢子,主要靠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不同的品种对大斑病和小斑病的抗病力均有显著差异。一般本地品种比引进国外品种抗病、当地培养的自交系比引进的白交系抗病,白粒型比黄粒型抗病。高温、多湿、时晴时雨是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最适合的发病条件。大斑病以 26-30的多湿条件为宜,而小斑病则以 28-32的多湿条件为宜。在适宜条
8、件下,病菌侵入后只要 2-4 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过程,出现症状。 (四)综合防治 采用以种植抗性品种为主,结合适期播种、消灭菌源、加强田间管理和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杂交种:在培育自交系和单交种时,要选育推广抗病高产品种。在杂交种制种时,引用本国自交系多的杂交种比较抗病。从国外引进的品种要进行抗病性鉴定。在生产实际中,还要注意病原生理小种的变化而引起的抗病性丧失问题。 2、栽培防治:实行田间套作,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勤中耕,科学灌水。调节农田小气候使之不利发病。施足基肥,适时分期追肥,以促使植物生长健壮,提高抗病性。 3、化学防治:玉米抽雄灌浆期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 每 667m2 用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g,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g,或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100g,或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g,或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100-160g,或 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50-100g,或 50%蒲海银可湿性粉剂 200-400g,加水 50kg 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