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42.50KB ,
资源ID:1752768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5276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经济转型: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经济转型: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doc

1、中国经济转型: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增长,令世人瞩目,被誉为“中国的奇迹” 。但与此同时,由于多年的粗放扩张,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显突出。事实证明,中国经济必须转型,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这是实现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转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必须适当放缓经济增速,集中精力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力图做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继续深化改革,特别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改革,这是推动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关键词

2、:经济转型;粗放扩张;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政府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7-00107 1978 年年底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起飞,已连续 34 年年均接近两位数增长。1978 年,中国 GDP 只占世界 GDP 总量的 1.8%,而到2012 年,中国 GDP 已上升到占世界 GDP 总量的 11%左右。从 2010 年起,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 年,中国人均 GDP 按当年汇率计算已超过 6000 美元,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增长,令世人瞩目,被誉为

3、“中国的奇迹” 。而与此同时,由于多年的粗放扩张,使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刻不容缓。2012 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中国经济需要转型,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推动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包括实现两个翻番(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的重要保证。因此,经济转型是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经济走势的最主要特征。 一、中国经济转型

4、提出的背景 中国经济转型问题的提出可以追溯到 1990 年代。1995 年,中央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实现九五和 2010 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中央建议还提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 2005 年,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重新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

5、式。为什么十年后要重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原因主要在于,1995 年我国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以来,进展不理想,总体而言,粗放式增长格局未变,影响了经济的均衡持续健康增长。作者参加了这次中央建议的起草工作。起草小组开始工作时,国家发改委等已准备了大量材料,当时看后印象最深的,一是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从 1990 年的 5%上升到 2004 年的 50%以上;二是 2004 年,我国 GDP 按当时汇率计算占全世界 GDP 的 4%,但却消耗了全球 8%的原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和 31%的煤炭;三是 2005 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

6、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 144 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 133 位。这些都说明,资源和环境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瓶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突出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并且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要求作了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论述,提出了要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扩张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特别强调能源节约,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20%左右列为“十一五”的重要目标,还提出要着力自主创新,切实保护环境和自然生态等。 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转变经

7、济发展方式。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扩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会有这一变化呢?这是因为,2005 年以后,经济继续以两位数速度增长,而这种高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并出现了“三过”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问题,且未能有效解决,因此,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具体要求实现如下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

8、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从上述三个转变的要求中可以看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内涵上有了新的扩展,即包括了改善或优化产业结构的内容,增加了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内容,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要求,以及把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生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总的要求是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009 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明确提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综合国际国内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

9、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 ”紧接着,2010 年中央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时又一次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建议还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四部分的标题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明确指出,以科

10、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二、中国经济面临短期再平衡和中长期转型任务 1.短期任务:调结构促平衡 当前,中国经济首先面临短期再平衡即克服比例失调的任务。这种比例失调或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2006 年以来,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在 42%以上,2006 年为 43.6%

11、,2007 年为 42.5%,2008 年为 46.9%,2009 年为 87.6%,2010 年为 52.9%,2011年为 53.3%。在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几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很高,2005 年为 22.8%,2006 年为 16%,2007 年为17.9%。2007 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 GDP 之比达到 10.1%。与上述情况不同,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严重偏低,从 20032011 年,分别只有 35.8%、39.5%、38.7%、40.4%、39.6%、44.1%、49.8%、43.1%和50.8%。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不利于

12、经济的内生增长,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推动,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相对滞后。2012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 2002 年的12.03 万亿元增加到 51.93 万亿元,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增长了 1.62 倍,已进人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本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应逐步上升,但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却在这十年期间,只有小幅上升。2012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44.6%,只比 2002 年的 41.5%提高了 3.1 个百分点。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比世界上与我国发展程度相当的国家低十个百分点以上。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

13、造成我国就业弹性偏低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一些工业部门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几大高资源投入高排放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能都严重过剩。资料显示,2012 年,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 1.6 亿吨以上,钢铁产能利用率仅为 72%左右;水泥产能过剩超过 3 亿吨,占总产量的 15%左右;有色金属的产能利用率已由 2007 年的 90%降至 65%左右;电解铝氧化铝产能利用率均不到 80%;多晶硅产能利用率目前只有 50%左右。不仅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等新兴行业也面临较大过剩压力,风电设备产能利用率低于 60%。 第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多年来一直高于

14、0.4 的警戒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从 20032012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在 0.47 到 0.49 之间,2008 年达到最高的 0.491后,开始小步回落,但仍在高位徘徊。有研究报告指出,从 19882007年,收入最高的 10%人群和收入最低的 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 7.3 倍上升到 23 倍,贫富分化在发展。有经济学家发表文章,推算 2008 年中国有 9.3 万亿元隐性收入(其中灰色收入为 5.4 万亿元)没有统计在国民收入中,这两个数字都比 2005 年增加了近一倍。文章还指出,如果把隐性收入计算进去,则以全国居民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各 10%的家庭来衡量,其人均收入

15、差距应从统计数据显示的 23 倍,扩大到 65 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并不像有的经济学家说的那样是由于民营经济发展太快、公有制受到削弱,而在于分配不公、权钱交易、腐败盛行、分配秩序混乱、政府调节不力甚至逆调节等。因此,当前在收入分配环节,特别需要伸张公平正义,加快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让人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以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经济失衡问题近两年略有缓解,如 2012 年,经常项目顺差与GDP 之比已下降到 2.6%,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有所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比 2011 年提高了 1.5 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略有缩小

16、等。但是,经济失衡问题总的来说还比较严重,有的问题如产能过剩问题还在恶化、近期通货膨胀压力不小等,这说明中国调结构促平衡的任务还很重。同时,解决比例失调问题应尽可能快一点,不宜久拖不决,因为拖长了会加大解决的难度。 2.中长期任务: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还面临中长期转型升级的繁重任务。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和粗放扩张,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以 2011 年为例,当年我国 GDP 占全球总量的 10.48%,却消耗了世界 60%的水泥、49%的钢铁和20.3%的能源。这样巨大的资源消耗是不可持续的。由于资源大量消耗,而我国资源特别是人均资源拥有量低,使我国一些主要矿产品如原油、铁矿石等的对

17、外依存度,已从 1990 年的 5%上升到这几年的 50%以上。资源的大量消耗也带来了环境生态的破坏。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评价,全国 330 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城市达不到二级标准要求,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华北地区已成为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多年来我国的节能减排和治理环境的计划指标都没有实现。 同时,科技进步不够快,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低,2000 年才占 0.9%,2008 年上升为 1。47%,2012 年为 1.97%,低于创新型国家至少占 2%的要求。与此相对应,我国技术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占50%以上。我国是世界生产汽车第一大国,但几乎所有核心技

18、术和品牌都是外国的。我国号称“世界工厂” ,但是没有一个世界名牌产品。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资源、环境、生态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真正的硬约束,是关系子孙万代的大问题,我们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需要指出,经济再平衡能够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条件,而经济的转型升级也能有力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当然,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有较长时间的努力,没有十年八年的攻坚克难

19、是不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 三、适当放缓经济增速,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近两位数的增长,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显突出,目前已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如果沿着过去粗放扩张的老路走下去,必然使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更加收紧,经济将有一天被强制硬着陆,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而要摆脱上述困境,只有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转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为此必须适当放缓经济增速,集中精力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中国经济需要适当放缓增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中国经济在进入新世纪后不时处于过热或偏热状态,经济从2003 年起连续五年以两位数增长,2007

20、年增速达 14.2%,使“三过”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问题突出,大量透支资源和环境,过分压低劳动报酬。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讲到当时面临的问题时也指出,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即使 2008 年不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中国调整经济也势在必行,而调整经济必然带来经济减速。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建国以来由于急于求成,推动经济盲目跃进后为纠正经济失衡都付出了经济减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甚至是大幅度负增长)的代价,看来这次也不会例外。 第二,2009 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过量投放的货币加重了粗放扩张和通胀压力。我国在 2009

21、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力度稍显过度,中央四万亿元的投资刺激计划,带动地方二十万亿元的投资热潮,近十万亿元的天量贷款,引发了又一轮的大规模粗放扩张,在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负增长、其他国家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我国 2009 年经济增速9.2%、2010 年 10.4%和 2011 年 9.3%。与此同时,能源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连续三年反弹,2008 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 0.41,反弹至 2009 年的0.57、2010 年的 0.58 和 2011 年的 0.76;2008 年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0.58,反弹至 2009 年的 0.78、2010 年和 2011 年的 1.27。通胀压力也不小

22、,2009 年和 2010 年中国商品房均价分别同比上涨 23.2%和 7.4%,2010年和 2011 年 CPI 则分别上涨 3.3%和 5.4%。这就使我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突出,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刻不容缓。2012 年,经济开始被迫回调,全年经济增速降至7.8%,比上年回落 1.5 个百分点。现在,许多经济学家都指出,由于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和资本回报率的下降,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也在下降。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模型预测:20112015 年,我国潜在增长率约为 7.8%8.7%;20162020 年,降至 5.7%-6.6%;202120

23、30年,进一步回落至 5.4%6.3%。有的经济学家也著文提出,中国“十二五”时期的潜在 GDP 年增长率将下降至 7.2%和“十三五”时期的 6.1%。看来,中国今后很难再维持两位数经济增长了。 第三,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持续高速增长、人均 GDP 超过 5000 美元以后,经济增速将逐步放缓。我国 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11 年人均 GDP 超过 5000 美元,2012 年人均 GDP 达 6000 美元,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这是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而根据世界银行对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史的研究,一个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如果继续沿袭粗放扩张的经济发展方式,一味追求经济增速,不更新发展思路和战略,不协调好经济增长与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不认真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结构让老百姓普遍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就会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无法跨进高收入国家行列。中国从 2003 年就提出科学发展观,接着又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这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