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体性与不同主体间的隔离与沟通摘 要:通过论述个体性的三种类型,进而引出这三种类型的个体性带来的不同个体间的三种类型的隔离,并提出了人们弥补三种类型的隔离方法。还分析了个体间关系的类型,并提出了为建立或保持互惠关系而需要做的关于沟通的工作以及沟通本身的局限性。最后得出了个体性决定了人们之间存在着无法完全弥合的缝隙这一结论。 关键词:个体性;主体;隔离;沟通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6-0025-02 一、个体性 本文所说的个体性是指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所具有的独体性。这种独体性使不同的个体之间相互隔离,无法实现绝对的贯通。个体性包括三种类
2、型:需求满足的个体性、内心世界的个体性、行为轨迹的个体性。 1.需求满足的个体性。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每个人都要不断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物质资料。由于个体的独体性,物质资料只能以个体为单位进行消费。比如,现在有甲乙两个人,只有一个馒头。甲吃了,乙就没得吃;乙吃了,甲就没得吃。如果将馒头分开吃,一方多吃了,另一方就得少吃。一方吃饱了,只能解决自己的饥饿问题,却不能解决对方的饥饿问题。 22.内心世界的个体性。一个人心里在想什么,对某人某事是何态度,只有自己清楚。他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其真实想法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别人无法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其内心世界。 3.行为轨迹的个体性。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始终存在
3、于另一个人的视野里面,都会在某些时段出现缺场。所以,每个人所看到的都只是别人行为轨迹的片段,而看不到别人的所有行为。 二、个体性带来的不同个体之间的三种隔离 1.需求隔离。需求满足的个体性造成个体间的需求隔离。所谓需求隔离是指某一个体获得满足其需求的东西时,其他个体的需求不能获得满足。需求隔离的存在使人们在某一事物的所有权上出现了你我之分。 2.天然隔离。内心世界的个体性造成了个体间的天然隔离。两个人即便是面对面,天天生活在一起,也很难了解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 “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心隔肚皮”等俗语就是对个体间的天然隔离的描述。 3.物理隔离。行为轨迹的个体性来自于时间和空间等物理条件的阻隔
4、。从时间方面看,任何人都无法直接看到其生前死后的人的行为轨迹。从空间方面看,即便是和自己生活在同一时段的人,受空间的阻隔,自己也无法直接看到其的行为轨迹。 三、弥补三种隔离的方法 1.对需求隔离的弥补办法。任何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不断从外界获得需求物。所以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需求物是人们普遍需求的,是具有通用价值的。需求隔离隐含了个体间争夺共同目标的可能性。为了减少个体间的需求冲突,人们发展出了超越通用价值的3价值。比如,生存对人们来说具有通用价值,除了活得极为痛苦的人之外,人们大都是求生避死的。如果人人都只知道求生避死,那么在面临共同灾难时,就会自顾自己,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不
5、惜牺牲他人的利益。所以,孔子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在生存这一通用价值之上又发展出了更高的价值“仁”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而孟子在生存这一通用价值之上发展出了更高的价值“义”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如果人们能够把孔孟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加以内化而成为仁人义士,那么人们之间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需求冲突了。 2.对天然隔离的弥补办法。人们要想实现面对面的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必须借助于有着共同定义的符号。长期的共同生活使人们慢慢懂得用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的意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某一群体的通用语言。如果声音和
6、想法之间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对应,人们就可以通过语音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通过对方的语音来了解对方的想法,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天然隔离。我们常说:“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是沟通的桥梁”就是看到了语言在弥补个体间的天然隔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对物理隔离的弥补办法。语言(这里指的是声音形式的语言)在弥补天然隔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人们之间除了天然隔离还存在着物理隔离。时间上,声音是随时间流逝的,无法长久保存。空间上,声音只能延伸到十分有限的范围。为了突破物理隔离,人们发明了文字。4有了文字之后,人们就能通过文字了解别人前一段时间的思想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的隔离。通过文
7、字,不同地区的人们还可以进行书信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空间的隔离。近代以来,许多发明创造在弥补人与人之间的物理隔离方面发挥了巨大功效。比如,留声机可以突破时间的隔离,而电话可以突破空间的隔离。 四、个体间利益关系的类型 不同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对立关系、无涉关系、互惠关系。 1.对立关系。对立关系是不同个体为了争夺某一目标而相互抑制甚至互相摧毁的关系。对立关系往往发生在不同个体共同追求某一稀缺资源时。对于一群饿了几天的人来说,一个馒头就足以让这些人争得头破血流。只要不同个体都想得到某一稀缺物,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有可能对立化。 2.无涉关系。如果一个人的需求的满足不受其他
8、人的影响,而他自己也不会影响其他人的需求的满足。这时这个人与其他人就不存在利益上的关系。当两个人彼此没有利益关系时,我们可以认为这两个人具有无涉关系。具有无涉关系的两个人就像是两条平行线,各自有各自的轨迹,但却没有交点。 3.互惠关系。每个人的能力都是十分有限的,一个人往往很难仅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得自己所需的所有需求物。所以,不同的人们在追求各自所需的需求物的过程中就容易形成互惠关系。比如,人们要维持正常的生活往往需要各种类型的需求物,然而自己所能生产的需求物的种类5是十分有限的。所以,一个人仅仅靠自己的生产,不能满足其对各种类型需求物的需求。人们在追求各自所需的需求物的过程中,发现对方能够生产
9、自己所追求的需求物,而自己也能生产对方所追求的需求物。双方各自只需专门生产某一种需求物,然后将部分需求物相互交换,各自的不同类型的需求就都能获得满足了。在互惠关系下,不同人们虽然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但是各方却能够实现互惠互利、各得其所。 五、沟通不同的主体 除了需求冲突造成的对立关系外,需求一致的人们之间可以建立起互惠关系。但是不同主体受天然隔离和物理隔离的影响要想建立起这些关系必须进行沟通。进行双方的需求分析后发现双方具有一致需求,才能决定和对方沟通。而实现沟通需要建立沟通的渠道。为了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还需要广拓沟通的渠道。此外,顺利的沟通还有赖于统一的沟通媒介。 1.正确的利益分析。沟通
10、的前提是不同人们之间有共同利益的结合点。利益上完全对立的两个主体之间是不需要沟通的。所以,在国际上,只有具有共同利益的国家之间才会建立外交关系。外交辞令是用来沟通不同主体的,好的外交辞令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主体之间的共同需求,实现联合行动,最终谋取共同利益。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苏秦之所以能造成六国的联合,使得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就是因为苏秦发现了六国之间休戚与共的利益关系,从而说服六国国君实现“合纵”以共同对付秦国。 2.建立沟通的渠道。不同主体之间有一致需求的情况下,应该致力6于建立沟通的渠道。汉武帝时期,汉朝北部边境经常遭受匈奴人的侵扰。匈奴人不仅仅侵扰汉朝,还侵略西域的一些国家。所以
11、在匈奴问题上,汉和西域的一些国家具有共同的需要。张骞出使西域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建立汉朝沟通西域诸国的渠道,使之能和汉朝一起对付匈奴。 3.广拓沟通的渠道。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条件一旦变化事物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沟通亦是如此。沟通的前提是沟通渠道的畅通。沟通渠道在没有东西阻挡时是畅通的。而渠道一旦被堵塞,不同主体就会从沟通走向隔绝。为了避免仅有的沟通渠道被堵塞,人们应该多开辟几条沟通渠道,保证在某一或者某些渠道被堵塞时,沟通也能顺利进行。 4.统一沟通的媒介。沟通的媒介就是不同主体共同约定的一系列代表一定意义的符号,通过这些符号不同个体可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义并理解对方的主观意义。人类社会中
12、最常见的沟通媒介就是语言。然而,不同地域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沟通的正常进行。所以,为了减少人们之间的沟通障碍,统一沟通的媒介是十分必要的。比如,统一文字和推广普通话就是为了统一沟通的媒介,因为只有采取统一的沟通媒介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同地域人们的沟通障碍。 六、沟通的局限性 1.沟通调节功能的局限性。沟通只能在有一致需求的人们之间发挥调节功能。对于需求完全对立的两个人来说,沟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沟通在解决人们之间的需求冲突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72.沟通渠道的局限性。沟通渠道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沟通渠道的永久畅通是无法被保证
13、的。沟通渠道随时可能因为某些突发原因而出现堵塞,从而使沟通无法实现。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的沟通渠道,但是任何沟通的渠道都无法完全保证不被堵塞。 3.沟通媒介的局限性。如果个体间可以心灵相通,语言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然而,个体间的天然隔离决定了心灵相通是无法实现的,也即个体间无法实现直接的相通。所以,个体间的一切沟通都只是间接的沟通,都只是对天然隔离的弥补手段。一切沟通都需要依凭一定的沟通媒介。沟通媒介作为一种符号,只是意义的象征,而不是意义本身,在意义符号意义的转化过程中,不同主体对符号代表的意义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决定了沟通媒介是有局限的工具,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 ”3 七、小结 个体性的三种形式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三种隔离。个体性是人们之间的冲突、隔膜的起始点。虽然除了对立关系外,人们之间还存在着无涉关系,甚至有可能通过沟通建立起互惠关系,但是沟通本是具有局限性的。所以,建立起来的互惠关系也是不稳定的,有时甚至是充满危机的。个体性决定了人们之间存在着永远无法完全弥合的缝隙。 参考文献: 1温梦.论语通译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8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