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8 ,大小:98.50KB ,
资源ID:175416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54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医学细胞生物学考试重点参考.doc)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医学细胞生物学考试重点参考.doc

1、1.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一级:氨基酸经肽键连成的多肽链。 二级: -螺旋和 -片层,氢键维持二级结构的稳定三级: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由于氨基酸残基侧链相互作用而使多肽链进一步盘旋折叠而形成不规则的特定构象。氢键,盐键,二硫键。 四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域或功能域相互作用聚合而成更复杂的空间构象。 疏水键 2.核酸的基本结构、分类 核酸可分为 DNA 和 RNA, RNA 可分为 mRNA, tRNA, rRNA, snRNA DNA 的结构:双螺旋结构,即 DNA 有两条走向相反的互补核苷酸链构成,一条为 3到 5,另一条为 5到 3两条链均按同一中心轴呈右手螺旋。维持 DNA 双螺旋结

2、构主要是靠碱基间的氢键 RNA 的结构:大多数 RNA 是单链,但其分子可通过自身回折而形成许多短的双股螺旋区,在这些区域内 A与 U,G 与 C 配对形成氢键 3.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核膜、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细胞骨架、高尔基复合体、核仁原核细胞没有,真核细胞都有。原核细胞仅有一条 DNA, DNA 裸露不与组蛋白但与类组蛋白结合、量少,呈环状。基因结构无内含子,无大量的 DNA 重复序列,转录与翻译同时在胞质内进行,转录与翻译后无大分子的加工与修饰。真核:有 2 个 以上 DNA 分子, DNA 分子与组蛋白部分酸性蛋白结合,以核小体及各级结构构成染色质或染色体, DNA 量多,呈

3、线状。基因有内含子和大量的 DNA重复序列,核内转录,胞质内翻译,转录与翻译后有大分子的加工与修饰。 4.单位膜:在电镜下生物膜呈现“两暗夹一明”的三层结构,即电子致密度高的内外两层之间夹着厚约 3.5nm的电子致密度低得中间层。 5.内膜系统:位于细胞内,在结构、功能以及发生上具有一定联系的膜性结构,统称为内膜系统 6.膜性结构: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细胞核,溶酶体,过氧化氢酶体 7.非膜性 结构:核糖体,中心体,微管,微丝,核仁和染色质等 8.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脂质:磷脂(最多)、胆固醇、糖脂 双亲媒性分子 蛋白质: 1镶嵌蛋白: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占膜蛋白的 70 -

4、80 2边周蛋白:与运动有关 糖类:在细胞膜表面起保护过滤作用 9.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流动镶嵌模型:构成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液晶态的特性,它既有晶体的分子排列有序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即流动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球形的膜蛋白质以各种镶嵌形式与脂质双分子层相结合,有的“镶”附于膜的内表面,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膜 中,有的贯穿膜的全层,这些大多是功能蛋白。糖类附于膜的外表面,与表面的脂质与蛋白质亲水端结合,构成糖脂或糖蛋白 10.细胞膜的特性:不对称性和流动性 11.膜脂分子的运动:侧向运动、旋转、翻转运动、左右摆动 12.膜蛋白的运动:侧向移动、旋转 13.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胆固醇的影响

5、,脂肪酸链的长度和不饱和度,卵磷脂和鞘磷脂的比例,膜蛋白质的影响。 14.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微绒毛、内褶、纤毛、鞭毛 15.细胞连接:闭锁连接,锚定链接,通讯连接。 16.内质网:分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标志酶:葡萄糖 6磷 酸酶 17.微粒体:应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后,内质网断裂成许多小泡,称为微粒体 18.高尔基复合体的结构:由一层单位膜包围而成的囊泡状结构,由小泡、扁平囊和大泡三种基本形式组成。标志酶:糖基转移酶。 19.溶酶体分类:初级溶酶体和次级溶酶体或异溶酶体、自溶酶体、后溶酶体。功能: 细胞内的消化作用 溶酶体的自溶作用 细胞外物质的消化。标志酶:酸性磷酸酶。膜的特殊性:溶酶体

6、膜蛋白高度糖基化,糖链暴露在膜内边面,保护溶酶体膜不 受水解酶作用 20.过氧化物酶体:标志酶:过氧化氢酶 21.线粒体超微结构:外膜:是线粒体最外层所包围的一层单位膜。内膜:也是一层单位膜,内膜将线粒体的内部空间分为两部分,其中由内膜直接包围的空间称为内腔,含基质,内膜与外膜之间的腔隙称外腔。内膜上有大量向内突起的折叠,形成嵴。 为什么半自主性:线粒体 DNA 有自己的 DNA, mRNA, tRNA, rRNA 以及蛋白质合成所需的其他组分,线粒体 DNA可进行自我复制,可以转录,还可以自主翻译蛋白质,但只有 10%可以,即自主性很低,无法独立需要靠核 DNA 来协助蛋白质 的合成,实现线

7、粒体基因组的复制与表达所需的许多酶是由核基因组编码的。 22.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过程:前体蛋白质在线粒体中折叠多肽链穿越线粒体膜多肽链在线粒体基质中重新折叠。 23.核糖体:由大小亚基以特定的形式聚合而成。重要活性部位: mRNA 结合位点:位于小亚基上 A 部位,也称氨酰基部位或受位,主要位于大亚基,是接受氨酰基 - tRNA 的部位。 P 部位,又称肽酰基部位或供体,主要位于小亚基,是肽酰基 -tRNA 移交肽链后, tRNA 释放的部位。肽基转移酶部位,简称 T 因子,位于大亚基,其作用是在肽链合成过程中催 化氨基酸与氨基酸之间形成肽链 GTP 酶部位, GTP 酶也称转位酶,简称

8、 G 因子,能分解 GTP分子,并将肽酰基 -tRNA 由 A 位移到 P 位 E 部位,即新生多肽链的出口位。 24.细胞骨架:是由细胞内蛋白质成分组成的一个复合的网架系统,包括微管、微丝、中间丝 25.微管的成分:大多数微管壁由 13 条原纤维包围而成,主要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类型:单管、二联管、三联管。二联管构成纤毛,鞭毛的杆状成分。三联管构成中心粒和纤毛鞭毛的基体。特异性药物:秋水仙素。 26.微丝的组成:肌动蛋白是微丝结构和功能的基础蛋白质。肌动蛋白两种存在形 式: G-肌动蛋白 F-肌动蛋白。特异性药物:细胞松弛素 B 细胞松弛素 D。 27.中间丝:由不同的蛋白质组成。稳定

9、,无特异性药物。 1.细胞核间期结构:核膜、染色质、核仁、核基质 2.核膜的结构:包括内外两层膜,核周间隙、核孔复合体、核纤层 3. 核孔复合体结构:内外相对的 8 个孔环颗粒,包括胞质环和核质环 1 个中央颗粒 4.染色体结构:核小体。多级螺旋模型:一级结构核小体,二级结构螺线管,三级结构超螺线管,四级结构染色单体襻环模型:一级结构核小体,二级结构螺线管,三级结构微带(染色体的高级结构单位),四 级结构染色单体。 5.间期核内的染色质:常染色质、异染色质。 6.核仁结构包括:核仁相随染色质、显微结构、颗粒成分、核仁基质 7.核仁周期:在细胞周期中,核仁发生周期性变化:间期细胞核仁明显,进入有

10、丝分裂后,核仁缩小,最后消失;分裂末期核仁又重新出现。 8.小分子物质运输包括: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包括单纯扩散、通道扩散(通道蛋白)、帮助扩散(载体蛋白)。 大分子物质运输(膜泡运输)包括:胞吞作用 (包括:胞饮作用,吞噬作用,受体介导的胞吞 ),胞吐作用。 3.胞吞作用分为胞饮作用、吞噬作用、受体介导 的胞吞作用 4 胞吐作用分为废物排出和分泌作用(结构性分泌,调节性分泌) 5 细胞内蛋白质的运输方式:门控性转运,穿膜转运,膜性细胞器间的膜泡转运 6.蛋白质的分选信号:信号肽、信号斑。 7.NLS 核定位信号: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内,属于信号肽。 8 信号假说的基本内容: 1 核糖体

11、上信号肽的合成 2 胞质中信号识别颗粒( SRP)识别信号肽,形成 SRP-核糖体复合体,蛋白质合成暂停。 3 核糖体与 ER 膜结合形成 SRP-SRP 受体 -核糖体复合体。 4SRP 脱离并参加再循环,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继续进行。 5 信号肽被切除 .6 合成继续进行。 7 核糖体在分离因子作用下被分离。 8 成熟的蛋白质落入ER 腔。 9.门控转运的过程: 10.穿膜转运:穿过线粒体膜的转运,穿过内质网膜的转运。 11.蛋白质在内质网的 N 端糖基化:高甘露糖型,复合型。 12 溶酶体酶的运输分拣信号为磷酸甘露糖( M6P)在高尔基复合体的顺面扁平囊,甘露糖残基在磷酸转移酶的作用下被磷酸

12、化为 M6P。在高尔基复合体的反面扁平囊, M6P 为相应受体识别,富集以出芽方式形成网格蛋白外被的运输小泡。运输小泡和内体融合。 M6P 受体通过芽生小泡回到高尔基复合体 13.膜流:由于细胞的胞吞胞吐作用 ,以及 ER 和 GC 的物质合成,加工,运输,使细胞膜发生移位,融合或重组,细胞膜内各种模性结构相互联系和转移的现象称为膜流 1、受体:是一种蛋白质,或存在于细胞核内。它能接受外界的信号并将这一信号转化为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而对结构或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受体或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特异性反应的基本因素之一。 2、配体:受体所接受的外界信号统称为配体,包括神经递质、激素、生长因子、光

13、子、某些化学物质(如可诱导嗅觉或味觉的化学物质)及其他细胞外信号。 3、膜受体结构:识别部或调节亚单位效应部或催化亚单位转换 部或传导部 4、膜受体的类型: 受体型酪氨酸激酶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 G 蛋白偶联受体 5、膜受体的特性:特异性及非决定性,可饱和性,高亲和力,可逆性,特定的组织定位 6、 G 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包括: Gs 家族、 Gi 家族、 Gq 家族。 7、 G 蛋白作用机制在静息状态下, G 蛋白以异三聚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膜上,并与 GDP 相结合而与受体呈分离状态当配体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时,触及了受体蛋白分子发生空间构象的改变,从而与 G 蛋白亚单位相接触,这导致亚单位与鸟

14、苷酸的亲和力发生了改变,表现为与 GDP 的亲和力下降,与 GTP 的亲和力增加,故亚单位转而与 GTP 结合。亚单位与 GTP 的结合诱发了其本身的构象改变,这一方面使亚单位与、亚单位分离,另一方面促使与 GTP 结合的亚单位,这是 G 蛋白的功能状态能调节效应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实现细胞内外的信号传递。当配体与受体结合的信号解除时,完成了信号传递作用的亚单位同时具备了 GTP 酶的活性,能分解 GTP 释放磷酸根,生成 GDP,这诱导了亚单位的构象改变,使之与 GDP 的亲和力增强,并与效应蛋白分离。最后,亚单位与、亚单位结合恢复到静息电位状态下的 G 蛋白。 8.cAMP 如何影 响基因的

15、表达: ATP 经腺苷酸环化酶成 cAMP,活化 PKA,引起相应底物蛋白的磷酸化级联反应,离子通道活化等效应。 9.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两种途径: DAG 活化蛋白激酶 C, IP3 动员细胞内钙离子释放。 1.细胞呼吸:细胞中的糖,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逐步分解释放能量,最终生成 CO2 和 O2,与此同时,分解代谢所释放出的能量储存于 ATP 中,也称生物氧化或细胞氧化。 2.氧化磷酸化:是释放代谢能的主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 NADH 和 FADH2 分子把它们从食物氧化的来的电子转移到氧分子、这一反应相当于氢原子与氧分子最终形 成水的过程,释放出的能量绝大部分用于生成 ATP,少部分以

16、热的形式释放。 3.呼吸链包括的两种蛋白:泛醌,细胞色素 c。 4.ATP 合酶复合体结构 : 头部、柄部、基片。 5.化学渗透假说: NADH 和 FADH2 提供一对电子,经电子传递链,最后为 O2 所接受。 电子传递链同时起 H+泵的作用,在传递电子的过程伴随 H+从线粒体基质到膜间腔的转移。线粒体内膜对 H+和具有不可透性,所以随着电子过程的进行,在膜间腔中积累,造成了内膜两侧的质子浓度差,从而在内膜两侧形成了电化学质子梯度,也成为质子动力势。膜间腔 中的有顺浓度返回机制的倾向,能借助势能通过 ATP 酶复合体上的质子通道渗透到线粒体基质中,所释放的自由能驱动 F0, F1, ATP

17、合酶合成 ATP。 6.构象偶联假说: 1 ATP 酶利用质子动力势产生构想的改变,改变与底物的亲和力,催化 ADP 与 Pi 形成 ATP。 2,F1 具有三个催化位点,但在特定的时间,三个催化微点的构想不同,因而与核苷酸的亲和力不同。在 L 构象, ADP,Pi 与酶疏松结合在一起。在 D 构象,底物与酶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在 O 构象, ATP与酶的亲和力很低,被释放出去。 3 质子 通过 F0 时,引起 C 亚基构成的环旋转,从而带动 r 亚基的端部是高度不对称的,它的旋转引起亚基 3 个催化位点构象的同期性改变,不断将 ADP 与 Pi 结合在一起形成 A

18、TP。 1、细胞运动形式:细胞的位置移动( 1)纤毛、鞭毛摆动( 2)阿米巴样运动( 3)褶皱运动 细胞的形态改变 3、细胞内运动( 1)细胞质流动( 2)膜泡运输( 3)物质运输(轴突运动)( 4)染色质分离 2、动力蛋白种类:与微丝有关的肌球蛋白,与微管有关的驱动蛋白和动位蛋白 3、动力蛋白介导细胞运动的机制( 1)在初始状态,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紧密结合,此时 ATP 结合位点是空的。( 2)当结合 ATP 后,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结合位点开放,头部从肌动蛋白丝解离。( 3) ATP 被水解成 ADP和 Pi, ATP结合位点关闭,引起肌球蛋白头部变构弯曲。( 4)变构的肌球蛋白头部结合到新

19、的肌动蛋白亚基上,这时结合还不牢固。随后肌球蛋白头部的构象恢复,带动颈部和尾部朝向肌动蛋白丝的( +)端移动。( 5) ADP 释放,肌球蛋白恢复初始状态。 4、 有丝分裂器组装包括:微管蛋白聚合、中心体分离,染色体俘获和排列。 5、 染色体分离包括:后期 A,后期 B 后期 A: 染色体在动粒的作用下的向极移动称为后期 A。 后期 B:极间微管因其 A 端不断组装而增长,导致两极间的距离不断增长,而极间微管向两极的滑动,使赤道面相互重叠的部分减少,此称为后期 B; 1、基因的结构:内含子、外显子、启动子、终止子 2、 DNA 的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双向多起点复制 3.转录的过

20、程:转录起始, RNA 链的延长,转录终止。加工:戴帽,加尾,剪切内含子。 3、翻译:以 mRNA 为模版,按照密码子的排列顺序,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肽链的过程 1 1.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一级:氨基酸经肽键连成的多肽链。 二级: -螺旋和 -片层,氢键维持二级结构的 稳定 三级: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由于氨基酸残基侧链相互作用而使多肽链进一步盘旋折叠而形成不规则的特定构象。氢键,盐键,二硫键。 四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域或功能域相互作用聚合而成更复杂的空间构象。 疏水键 2.核酸的基本结构、分类 核酸可分为 DNA 和 RNA, RNA 可分为 mRNA, tRNA, rRNA, snRN

21、A DNA 的结构:双螺旋结构,即 DNA 有两条走向相反的互补核苷酸链构成,一条为 3到 5,另一条为 5到 3两条链均按同一中心轴呈右手螺旋。维持 DNA 双螺旋结构主要是靠碱基间的氢键 RNA 的结构 :大多数 RNA 是单链,但其分子可通过自身回折而形成许多短的双股螺旋区,在这些区域内 A与 U,G 与 C 配对形成氢键 3.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核膜、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细胞骨架、高尔基复合体、核仁原核细胞没有,真核细胞都有。原核细胞仅有一条 DNA, DNA 裸露不与组蛋白但与类组蛋白结合、量少,呈环状。基因结构无内含子,无大量的 DNA 重复序列,转录与翻译同时在胞质内进行

22、,转录与翻译后无大分子的加工与修饰。真核:有 2 个以上 DNA 分子, DNA 分子与组蛋白部分酸性蛋白结合,以核小体及各级结构构成染色质或染色体, DNA 量多,呈线状。基因有内含子和大量的 DNA重复序列,核内转录,胞质内翻译,转录与翻译后有大分子的加工与修饰。 4.单位膜:在电镜下生物膜呈现“两暗夹一明”的三层结构,即电子致密度高的内外两层之间夹着厚约 3.5nm的电子致密度低得中间层。 5.内膜系统:位于细胞内,在结构、功能以及发生上具有一定联系的膜性结构,统称为内膜系统 6.膜性结构: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细胞核,溶酶体,过氧化氢酶体 7.非膜性结构:核糖体,中心体

23、,微管,微丝,核仁和染色质等 8.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脂质:磷脂(最多)、胆 固醇、糖脂 双亲媒性分子 蛋白质: 1镶嵌蛋白: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占膜蛋白的 70 -80 2边周蛋白:与运动有关 糖类:在细胞膜表面起保护过滤作用 9.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流动镶嵌模型:构成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液晶态的特性,它既有晶体的分子排列有序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即流动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球形的膜蛋白质以各种镶嵌形式与脂质双分子层相结合,有的“镶”附于膜的内表面,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膜中,有的贯穿膜的全层,这些大多是功能蛋白。糖类附于膜的外表面,与表面的脂质与蛋白质亲水端结合,构 成糖脂或糖蛋白 1

24、0.细胞膜的特性:不对称性和流动性 11.膜脂分子的运动:侧向运动、旋转、翻转运动、左右摆动 12.膜蛋白的运动:侧向移动、旋转 13.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胆固醇的影响,脂肪酸链的长度和不饱和度,卵磷脂和鞘磷脂的比例,膜蛋白质的影响。 14.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微绒毛、内褶、纤毛、鞭毛 15.细胞连接:闭锁连接,锚定链接,通讯连接。 16.内质网:分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标志酶:葡萄糖 6磷酸酶 17.微粒体:应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后,内质网断裂成许多小泡,称为微粒体 18.高尔基复合体 的结构:由一层单位膜包围而成的囊泡状结构,由小泡、扁平囊和大泡三种基本形式组成。标志酶:糖基转移酶。 19

25、.溶酶体分类:初级溶酶体和次级溶酶体或异溶酶体、自溶酶体、后溶酶体。功能: 细胞内的消化作用 溶酶体的自溶作用 细胞外物质的消化。标志酶:酸性磷酸酶。膜的特殊性:溶酶体膜蛋白高度糖基化,糖链暴露在膜内边面,保护溶酶体膜不受水解酶作用 20.过氧化物酶体:标志酶:过氧化氢酶 21.线粒体超微结构:外膜:是线粒体最外 层所包围的一层单位膜。内膜:也是一层单位膜,内膜将线粒体的内部空间分为两部分,其中由内膜直接包围的空间称为内腔,含基质,内膜与外膜之间的腔隙称外腔。内膜上有大量向内突起的折叠,形成嵴。 为什么半自主性:线粒体 DNA 有自己的 DNA, mRNA, tRNA, rRNA 以及蛋白质合

26、成所需的其他组分,线粒体 DNA可进行自我复制,可以转录,还可以自主翻译蛋白质,但只有 10%可以,即自主性很低,无法独立需要靠核 DNA 来协助蛋白质的合成,实现线粒体基因组的复制与表达所需的许多酶是由核基因组编码的。 26.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过 程:前体蛋白质在线粒体中折叠多肽链穿越线粒体膜多肽链在线粒体基质中重新折叠。 27.核糖体:由大小亚基以特定的形式聚合而成。重要活性部位: mRNA 结合位点:位于小亚基上 A 部位,也称氨酰基部位或受位,主要位于大亚基,是接受氨酰基 - tRNA 的部位。 P 部位,又称肽酰基部位或供体,主要位于小亚基,是肽酰基 -tRNA 移交肽链后,

27、tRNA 释放的部位。肽基转移酶部位,简称 T 因子,位于大亚基,其作用是在肽链合成过程中催化氨基酸与氨基酸之间形成肽链 GTP 酶部位, GTP 酶也称转位酶,简称 G 因子,能分解 GTP分子,并 将肽酰基 -tRNA 由 A 位移到 P 位 E 部位,即新生多肽链的出口位。 28.细胞骨架:是由细胞内蛋白质成分组成的一个复合的网架系统,包括微管、微丝、中间丝 29.微管的成分:大多数微管壁由 13 条原纤维包围而成,主要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类型:单管、二联管、三联管。二联管构成纤毛,鞭毛的杆状成分。三联管构成中心粒和纤毛鞭毛的基体。特异性药物:秋水仙素。 26.微丝的组成:肌动蛋白

28、是微丝结构和功能的基础蛋白质。肌动蛋白两种存在形式: G-肌动蛋白 F-肌动蛋白。特异性药物:细胞松弛素 B 细胞松弛素 D。 27.中间丝:由不同的 蛋白质组成。稳定,无特异性药物。 1.细胞核间期结构:核膜、染色质、核仁、核基质 2.核膜的结构:包括内外两层膜,核周间隙、核孔复合体、核纤层 3. 核孔复合体结构:内外相对的 8 个孔环颗粒,包括胞质环和核质环 1 个中央颗粒 4.染色体结构:核小体。多级螺旋模型:一级结构核小体,二级结构螺线管,三级结构超螺线管,四级结构染色单体襻环模型:一级结构核小体,二级结构螺线管,三级结构微带(染色体的高级结构单位),四级结构染色单体。 5.间期核内的

29、染色质:常染色质、异染色质。 6.核仁结构包括:核仁相随染色质、 显微结构、颗粒成分、核仁基质 7.核仁周期:在细胞周期中,核仁发生周期性变化:间期细胞核仁明显,进入有丝分裂后,核仁缩小,最后消失;分裂末期核仁又重新出现。 8.小分子物质运输包括: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包括单纯扩散、通道扩散(通道蛋白)、帮助扩散(载体蛋白)。 大分子物质运输(膜泡运输)包括:胞吞作用 (包括:胞饮作用,吞噬作用,受体介导的胞吞 ),胞吐作用。 3.胞吞作用分为胞饮作用、吞噬作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4 胞吐作用分为废物排出和分泌作用(结构性分泌,调节性分泌) 5 细胞内蛋白质的运输方式:门 控性转运,穿

30、膜转运,膜性细胞器间的膜泡转运 6.蛋白质的分选信号:信号肽、信号斑。 7.NLS 核定位信号: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内,属于信号肽。 8 信号假说的基本内容: 1 核糖体上信号肽的合成 2 胞质中信号识别颗粒( SRP)识别信号肽,形成 SRP-核糖体复合体,蛋白质合成暂停。 3 核糖体与 ER 膜结合形成 SRP-SRP 受体 -核糖体复合体。 4SRP 脱离并参加再循环,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继续进行。 5 信号肽被切除 .6 合成继续进行。 7 核糖体在分离因子作用下被分离。 8 成熟的蛋白质落入ER 腔。 11.门控转运的过程: 12.穿膜转运:穿过线粒体膜 的转运,穿过内质网膜的转运。 11

31、.蛋白质在内质网的 N 端糖基化:高甘露糖型,复合型。 12 溶酶体酶的运输分拣信号为磷酸甘露糖( M6P)在高尔基复合体的顺面扁平囊,甘露糖残基在磷酸转移酶的作用下被磷酸化为 M6P。在高尔基复合体的反面扁平囊, M6P 为相应受体识别,富集以出芽方式形成网格蛋白外被的运输小泡。运输小泡和内体融合。 M6P 受体通过芽生小泡回到高尔基复合体 13.膜流:由于细胞的胞吞胞吐作用,以及 ER 和 GC 的物质合成,加工,运输,使细胞膜发生移位,融合或重组,细胞膜内各种模性结构相互联系和 转移的现象称为膜流 1、受体:是一种蛋白质,或存在于细胞核内。它能接受外界的信号并将这一信号转化为细胞内一系列

32、生物化学反应,而对结构或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受体或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特异性反应的基本因素之一。 2、配体:受体所接受的外界信号统称为配体,包括神经递质、激素、生长因子、光子、某些化学物质(如可诱导嗅觉或味觉的化学物质)及其他细胞外信号。 3、膜受体结构:识别部或调节亚单位效应部或催化亚单位转换部或传导部 4、膜受体的类型: 受体型酪氨酸激酶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 G 蛋白偶联受体 5、膜受体的 特性:特异性及非决定性,可饱和性,高亲和力,可逆性,特定的组织定位 6、 G 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包括: Gs 家族、 Gi 家族、 Gq 家族。 7、 G 蛋白作用机制在静息状态下, G 蛋白以异三聚

33、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膜上,并与 GDP 相结合而与受体呈分离状态当配体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时,触及了受体蛋白分子发生空间构象的改变,从而与 G 蛋白亚单位相接触,这导致亚单位与鸟苷酸的亲和力发生了改变,表现为与 GDP 的亲和力下降,与 GTP 的亲和力增加,故亚单位转而与 GTP 结合。亚单位与 GTP 的结合诱发了其本身的构象改变,这一方面使 亚单位与、亚单位分离,另一方面促使与 GTP 结合的亚单位,这是 G 蛋白的功能状态能调节效应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实现细胞内外的信号传递。当配体与受体结合的信号解除时,完成了信号传递作用的亚单位同时具备了 GTP 酶的活性,能分解 GTP 释放磷酸根,生成

34、GDP,这诱导了亚单位的构象改变,使之与 GDP 的亲和力增强,并与效应蛋白分离。最后,亚单位与、亚单位结合恢复到静息电位状态下的 G 蛋白。 8.cAMP 如何影响基因的表达: ATP 经腺苷酸环化酶成 cAMP,活化 PKA,引起相应底物蛋白的磷酸化级联反应,离子通道 活化等效应。 9.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两种途径: DAG 活化蛋白激酶 C, IP3 动员细胞内钙离子释放。 1.细胞呼吸:细胞中的糖,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逐步分解释放能量,最终生成 CO2 和 O2,与此同时,分解代谢所释放出的能量储存于 ATP 中,也称生物氧化或细胞氧化。 2.氧化磷酸化:是释放代谢能的主要环节,在这个

35、过程中, NADH 和 FADH2 分子把它们从食物氧化的来的电子转移到氧分子、这一反应相当于氢原子与氧分子最终形成水的过程,释放出的能量绝大部分用于生成 ATP,少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 3.呼吸链包括的两种蛋白:泛 醌,细胞色素 c。 4.ATP 合酶复合体结构 : 头部、柄部、基片。 5.化学渗透假说: NADH 和 FADH2 提供一对电子,经电子传递链,最后为 O2 所接受。 电子传递链同时起 H+泵的作用,在传递电子的过程伴随 H+从线粒体基质到膜间腔的转移。线粒体内膜对 H+和具有不可透性,所以随着电子过程的进行,在膜间腔中积累,造成了内膜两侧的质子浓度差,从而在内膜两侧形成了电化

36、学质子梯度,也成为质子动力势。膜间腔中的有顺浓度返回机制的倾向,能借助势能通过 ATP 酶复合体上的质子通道渗透到线粒体基质中,所释 放的自由能驱动 F0, F1, ATP 合酶合成 ATP。 6.构象偶联假说: 1 ATP 酶利用质子动力势产生构想的改变,改变与底物的亲和力,催化 ADP 与 Pi 形成 ATP。 2,F1 具有三个催化位点,但在特定的时间,三个催化微点的构想不同,因而与核苷酸的亲和力不同。在 L 构象, ADP,Pi 与酶疏松结合在一起。在 D 构象,底物与酶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在 O 构象, ATP与酶的亲和力很低,被释放出去。 3 质子通过

37、F0 时,引起 C 亚基构成的环旋转,从而带动 r 亚基的端部是高度不对称的,它的旋转引起亚基 3 个催化位 点构象的同期性改变,不断将 ADP 与 Pi 结合在一起形成 ATP。 1、细胞运动形式:细胞的位置移动( 1)纤毛、鞭毛摆动( 2)阿米巴样运动( 3)褶皱运动 细胞的形态改变 3、细胞内运动( 1)细胞质流动( 2)膜泡运输( 3)物质运输(轴突运动)( 4)染色质分离 2、动力蛋白种类:与微丝有关的肌球蛋白,与微管有关的驱动蛋白和动位蛋白 3、动力蛋白介导细胞运动的机制( 1)在初始状态,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紧密结合,此时 ATP 结合位点是空的。( 2)当结合 ATP 后,肌球蛋

38、白与肌动蛋白结合位点开放,头部从肌动蛋白丝解离。( 3) ATP 被水解成 ADP和 Pi, ATP结合位点关闭,引起肌球蛋白头部变构弯曲。( 4)变构的肌球蛋白头部结合到新的肌动蛋白亚基上,这时结合还不牢固。随后肌球蛋白头部的构象恢复,带动颈部和尾部朝向肌动蛋白丝的( +)端移动。( 5) ADP 释放,肌球蛋白恢复初始状态。 6、 有丝分裂器组装包括:微管蛋白聚合、中心体分离,染色体俘获和排列。 7、 染色体分离包括:后期 A,后期 B 后期 A: 染色体在动粒的作用下的向极移动称为后期 A。 后期 B:极间微管因其 A 端不断组装而增长,导致两极间的距离不断增长,而极间微管向两极的滑动,

39、使赤道面相互 重叠的部分减少,此称为后期 B; 1、基因的结构:内含子、外显子、启动子、终止子 2、 DNA 的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双向多起点复制 3.转录的过程:转录起始, RNA 链的延长,转录终止。加工:戴帽,加尾,剪切内含子。 3、翻译:以 mRNA 为模版,按照密码子的排列顺序,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肽链的过程 2 1.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一级:氨基酸经肽键连成的多肽链。 二级: -螺旋和 -片层,氢键维持二级结构的稳定 三级: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由于氨基酸残基侧链相互作用而使多肽链进一步盘旋折叠而形成不规则 的特定构象。氢键,盐键,二硫键。 四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

40、构域或功能域相互作用聚合而成更复杂的空间构象。 疏水键 2.核酸的基本结构、分类 核酸可分为 DNA 和 RNA, RNA 可分为 mRNA, tRNA, rRNA, snRNA DNA 的结构:双螺旋结构,即 DNA 有两条走向相反的互补核苷酸链构成,一条为 3到 5,另一条为 5到 3两条链均按同一中心轴呈右手螺旋。维持 DNA 双螺旋结构主要是靠碱基间的氢键 RNA 的结构:大多数 RNA 是单链,但其分子可通过自身回折而形成许多短的双股螺旋区,在这些区域内 A与 U,G 与 C 配对 形成氢键 3.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核膜、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细胞骨架、高尔基复合体、核仁原核细

41、胞没有,真核细胞都有。原核细胞仅有一条 DNA, DNA 裸露不与组蛋白但与类组蛋白结合、量少,呈环状。基因结构无内含子,无大量的 DNA 重复序列,转录与翻译同时在胞质内进行,转录与翻译后无大分子的加工与修饰。真核:有 2 个以上 DNA 分子, DNA 分子与组蛋白部分酸性蛋白结合,以核小体及各级结构构成染色质或染色体, DNA 量多,呈线状。基因有内含子和大量的 DNA重复序列,核内转录,胞质内翻译,转录与翻译后有大分子的加工与 修饰。 4.单位膜:在电镜下生物膜呈现“两暗夹一明”的三层结构,即电子致密度高的内外两层之间夹着厚约 3.5nm的电子致密度低得中间层。 5.内膜系统:位于细胞

42、内,在结构、功能以及发生上具有一定联系的膜性结构,统称为内膜系统 6.膜性结构: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细胞核,溶酶体,过氧化氢酶体 7.非膜性结构:核糖体,中心体,微管,微丝,核仁和染色质等 8.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脂质:磷脂(最多)、胆固醇、糖脂 双亲媒性分子 蛋白质: 1镶嵌蛋白: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占膜蛋白的 70 -80 2边周蛋白:与运动有关 糖类:在细胞膜表面起保护过滤作用 9.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流动镶嵌模型:构成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液晶态的特性,它既有晶体的分子排列有序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即流动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球形的膜蛋白质以各种镶嵌形式与脂质双分子层相结合,有的“镶”附于膜的内表面,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膜中,有的贯穿膜的全层,这些大多是功能蛋白。糖类附于膜的外表面,与表面的脂质与蛋白质亲水端结合,构成糖脂或糖蛋白 10.细胞膜的特性:不对称性和流动性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