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淡如菊 落笔成珍张守中,字林明,号四层斋主、守素堂主,祖籍河北丰润。先生出身京东名门望族,曾祖张人骏历任两广、两江总督;伯祖张允言乃大清银行首任总监督;叔祖张允亮乃袁世凯女婿,著名版本学家;父张象晖英年罹难车祸,令人痛惜不已;母陈佩莹乃湖南名宦陈后裔,工书画,精刺绣。先生童年家境优渥,生活在京城大宅院中,叔祖张允亮主持家政,法书名画充栋,时有文酒之会,硕彦云集,高朋满座。丰厚而博雅的家学,殷殷的庭训,使先生自幼受益良多。1951 年,先生 16 岁从戎,20 岁转业到山西,从事文物考古工作。于 1956 年、1962 年两度到中国科学院进修。现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 先生一生从事文物考
2、古工作,与金石碑刻、盟书简牍为伴,潜心古文字研究,精于考古测绘与古文字临摹,先后参加了河南陕县庙底沟与三里桥新石器遗址,山西晋国城址、侯马墓地与铸铜遗址等重大考古发掘工作。地不爱宝,天赐机缘,1965 年震惊中外的侯马盟书出土,先生是主要的发掘与整理者之一,并对盟书 600 件标本中的 3 万余字进行反复临摹与研究,与张颔、陶正刚先生出版了巨著侯马盟书 ,被国内外公认为考古研究的重大学术成果。先生于 1976 年调到河北,恰逢举世闻名的中山国青铜器出土,先生亲临发掘工地绘图临摹,历时 3 年,对中山国 118 件铜器上 2458 字进行了反复临摹与研究,于 1981 年出版了中山王器文字编 ,
3、学界泰斗李学勤先生盛誉“这部书体例美善,极便2读者,深为学术界所欢迎” 。著名学者、古文字学家、书法家陈邦怀先生称赞该书“征集资料之全,摹写文字之精,成书传播之速,为网罗一国文字之第一部字书,信难能而可贵矣” 。洛阳为之纸贵,目前该书网购每册达 300400 元,增值百倍,成为学苑艺林佳话。 先生一生勤于学习与研究,虽处陋室寒窗,其志不渝,晨抄露纂,孜孜于一理之追索,忻忻于一字之发明,发古贤之幽光,导后来之先路。继侯马盟书 、 中山王器文字编出版之后,先生在古文字与书法艺术上的造诣日隆,为学界所公认,应邀临摹了山东银雀山汉简、河北定县汉简等大量秦汉简牍,并出版了包山楚简文字编 、 睡虎地秦简文
4、字编 、 郭店楚简文字编 、 张家山汉简文字编等著作(封三,1)“已经将春秋晚期到西汉初年这个中国古文字演进中的特定阶段覆盖了” ,不仅研习古文字者必读,亦是临池学书之津梁,故深得学界泰斗李学勤先生激赏,连续四次为之作序,高度称赞:“张守中先生兼擅考古、书法之长,遂以锥笔,多年来对出土古文字文物的整理研究有巨大贡献。 ”其著作“俱能风行于海内外,为学者广泛使用。 ”“他在摹写文字编方面,成为效绩最丰的一位学者。 ”由此可窥先生于古文字与书法艺术双重领域的寝馈之深,其嘉惠士林、传古之功甚伟。 由于种种原因,晚清重臣、封疆大吏张人骏几被忘却,显赫的丰润张氏家族鲜为人知。先生从上世纪 70 年代末就
5、致力于家史的调查与研究,奔波于京津唐、山东等地,倾心搜集有关遗物与史料,经数十年呕心沥血,先后整理出版了张人骏家书日记 、 张人骏墨迹选集 、 晚清重臣张人骏考略 、 守素集等著作,不仅对中国近代史、家族文化3研究有所裨益,亦对光大民族传统文化、学习书法艺术有所借鉴和帮助。先生一生自甘淡泊,不求闻达,平易近人,生活简朴,从不与人争高低,所师必良师,交友必益友。或有偷闲,不过读画谈诗、品茗对弈而已。对待弟子与晚辈,循循善诱,释疑解惑,使人如沐春风。先生高风亮节,胸怀博大,不仅将自己创作的多幅书法精品捐献给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永久收藏,还将所珍藏的张人骏、邓散木等墨迹珍品、印章等文
6、物捐献给国家。2011 年秋,先生会同家人一道将极为珍贵的张人骏书信 89 封、电报稿 2 封、日记一函悉数捐献给河北省博物馆,填补了畿辅名人墨迹收藏的空白,为弘扬祖国历史文化,保护珍贵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 先生年甫 9 岁即在伯父张子炎指导下学习书法,其后 70 年临池不辍。所临碑帖,少则数十通,多则百通,秃笔成冢,洗墨成池,评者云:先生临池之功是“吓人的功夫,可望不可及” 。先生自谓:“学书一生,自认有两件幸运事,一是得名师指导,二是有缘与古人面对。 ”所谓“得名师指导” ,系指 1962 年先生师从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邓散木,有幸成为邓先生的关门弟子;1964 年先生又师从著名古文字学家、
7、书法家商承祚先生。一生能得两位书法巨擘的亲炙教诲,自是高人一筹,不同凡俗。所谓“有缘与古人面对” ,系指先生从事文物考古数十年,得天时地利人和,欣逢空前绝后的侯马盟书、中山国铜器铭文、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云梦秦简、包山楚简、郭店楚简等出土盛事,坐拥春秋、战国、秦、汉书法艺术奇葩,零距离与古人面对,饱览古人手书之神韵,稽古钩沉,4取精用宏,超轶前人所未到。故先生书法能上追盟书、中山、秦简、汉隶,下师二王、欧、颜、柳、赵,于金文、小篆、隶书(封三,2) 、楷书、行书、草书诸体兼擅,尤以盟书(封三,3) 、中山、秦隶三种造诣最高,古拙而不失流畅,苍劲而婀娜多姿,殊饶神味,见者莫不叹服。如今先生已近耄耋之年,人书俱老,神融笔畅,落笔成珍,挥毫可范,洵可宝也。 余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拜先生为师学习书法,然资质愚钝,临池又少,无所成就,徒受沾溉,深自愧也。聊以慰藉的是,余得天独厚,在文物库房摩挲古书画 30 余年,寸积铢累,对高深莫测的书画辨伪、优劣略得一二,对当今纷纭的书画界亦稍有了解。就拙见而言,若用古今书法家所具备的五要(人品、学识、天分、多见、多写)绳之,先生无疑是当今河北乃至全国少有的学者型书法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文化的回归,先生的书法艺术价值将会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知,其作品也将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什袭珍藏,传诸久远。 责任编辑:张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