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太仓城隍庙古时候的寺庙是与百姓农耕生活息息相关的,明清时期的太仓州人为禳灾避祸、祈求福祉,通常建的就是城隍庙。城隍源于古代水(隍)庸(城)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指挖土筑的高墙,隍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说文说,城,所以盛民也,城外有沟,保护着城,有水的叫池,没有水的叫隍。高大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就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安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城隍是能保护人的老爷,就叫城隍老爷。城隍老爷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保护着方圆数里的土地,还管着阴间事务,这种阴阳汇聚怪异地自然成了聚人处。太仓原来是有许多城隍庙的,现在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在乡下,还有庙或者保留着老庙基。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
2、池都建有城隍庙,宋代以后城隍被人格化。太仓多城隍庙是因为城隍在明初被朝廷列入祭祀体系。明太祖在洪武元年(1368 年)登基的时候就封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旒衮服。为什么城隍在明朝被如此提携?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原来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是在土地庙出生的,对土地庙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极为2崇敬,在与陈友谅大战时还曾得到城隍庇护。 城隍神原来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城
3、市守护神,但是明清城隍已经不仅仅是城市的保护神,其“神力”已渗入到了乡村。因为太仓自古是著名的稻棉产区与纺织区,气候条件尤其适合农耕而世誉“金太仓” 。太仓家家纺棉织布,小农阶层在农闲时以全部家庭劳力从事手工业生产,然后通过设在市镇里的牙行出售手工业产品换取货币,再用这些货币“易其日常所需者而返” 。 “躬耕之家,仍纺棉织布,抱布易银,以输正赋而买食米。 ”农民卖棉后也像市民一样到市镇米行购买大米作为生活口粮,所以粮棉的富足使得太仓各阶层都卷入商品流通,甚至有些农民靠手工艺离乡到市镇谋生。 经济发展了,人们就特别希望社会安定,所以城隍老爷在太仓下移并进而形成村镇一级信仰中心,太仓州人对城隍神的
4、崇拜在有的农村甚至出现“以城隍会为最”的盛况。 太仓刘家河天妃宫右侧也有城隍庙。浮桥城隍庙有两处:北大街底的城隍庙又称大庙;六公花园村之东有下城隍庙。胡君复编古今联语汇选第二册祠庙一节收录有太仓钱伊臣溯耆知深州时题城隍庙殿前联云:“城郭沟池以为固,聪明正直之谓神。 ” 明清时期太仓州庙会活动十分盛行,也是以城隍为主题,这实际上成了民众的狂欢与精神调节会。庙会也称迎神赛会,一赛善男信女之盛,二赛镇庙神器之精,可以一庙独办,亦可众庙合作,日子一般选在小暑将至的一段农闲时光。到了这一天,节目有狮子抢绣球、竹骨布荡湖船、牧童村姑嬉戏对唱小放牛 ,扮相有扮成虾巾毛盖头的虾兵、背驼横行3的蟹将、身穿甲片马
5、夹的乌龟丞相、鱼鳞旗袍的鲤鱼精及两胁外黑内白似硬壳的蚌精,无不惟妙惟肖。此日通过发帖邀请附近各庙诸神前来参会,由于沿途不断有各庙加入,巡行队伍越来越庞大,船队也是浩浩荡荡长达数里,首尾相接,络绎不绝,这种情况在当时相当常见,所以庙会热闹异常。农村人平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啥业余活动,庙会是一年最神圣最热闹的事。他们走上几十里路赶庙会看热闹,逛庙门口小吃摊。这时,看相卖经书的,除痣看牙的,挑鸡眼治牛皮癣的,老远就在吆喝,好奇的人围了一圈又一圈,其实就是看热闹。更热闹的是庙里庙外汇聚了从各村各镇来的神汉神婆,他们讲经劝世,边唱边讲。农村人习惯哪里人多往哪里钻,有的神婆一看自己周围的人少了,就扯大
6、嗓门喊起来,哪边少了神婆就拉嗓门,弄得此起彼伏更是热闹。庙会活动规模大,又成了农家小商品交易的枢纽,以此形成各种规模市集。两三年前太仓州南郊城隍庙一年都要举办三四次庙会,每次到场信众超过千人,午问在庙前聚餐斋饭时,甚至会出现因到场人员太多不得不购买盒饭供应的情况,可以想见当时场景的隆重。 城隍神作为一定行政区域守护神,庙界的等级和庙神的职位对应,所以一个镇庙有多个村庙作为下位庙。当镇庙举行庙会时,各下位庙将征来的钱粮交纳镇城隍庙,四乡农民在城隍诞辰节庆时也会向镇庙交纳铜钱币,并抬着村庙神像到市镇参拜、朝集,称解黄钱。乾隆沙头里志记载:“解黄钱,前代无此风,始顺治问。 ”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俗传为东
7、岳齐天圣帝生辰,此日前后解钱粮,原来属太仓州的宝山县“乡民敛钱迎神赛会,每于三月间解黄钱,赴东岳行宫焚纳” ,清明前后十余日4达到高潮,嘉定县“以金银箔糊绝大之元宝数千枚,舁至城中集仙宫焚之,意谓下界解于玉皇之钱粮也” 。太仓州璜泾镇的东岳庙是附近城乡庙宇解黄钱对象,每年自三月朔至四月终璜泾镇四乡村民“多舁村神往朝之” ,甚至连相邻的沙头镇亦有“舁神像押后至璜泾东岳庙” ,场面异常热闹, “士女烧香者填塞道路,乡城扮神会纳楮帛,多傅粉墨为丧神像,鸣金以卫之” 。更为有趣的是,太仓州迎神赛会的队伍中“有中军官及解粮厅,各色僭服品级顶带” ,表现出民间信仰对世俗等级制度的刻意模仿。后来镇庙对下位庙
8、的统制不仅只有冥界的意义,上纳现世铜钱更表现出一种世俗性的上下级关系,所以每举行庙会村里都要摊派筹集资金,有的变成按户敛钱,所以士大夫阶层将这些敛钱人视为无赖或不逞之徒,这在地方文献中多有反映。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十六风土上云:“不逞之徒于旷野搭台敛钱演戏,苛派出资,稍不遂意,则群殴之,必输助而后已,名日敛头。 ” 民间城隍信仰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深远,城隍神信仰的下移正说明民间神灵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太仓在元代就在州治前建城隍庙,就是双凤城隍庙也与上海城隍庙建于同时期,距今已有 600 多年历史,但是上海有“到上海不去城隍庙等于没到过大上海”俗语,而太仓的城隍庙远不像上海城隍庙那样辉煌。现在的太仓城隍庙,门上的彩漆早已脱落,上方一块黑色大匾“城隍庙”三个大字被雨淋出一道一道的白斑。一进正门,迎面是一个 3 米高的青铜大鼎,专门放香火用,大鼎后面就是正殿,城隍老爷就在里面。他丈二身躯,头戴皇冕,长须垂胸,脚蹬官靴,慈眉善目,掌管生死,惩治邪恶,赐惠良善,是深受大家尊崇的5一位神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