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105.50KB ,
资源ID:1755919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559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以苏联为鉴走好中国道路.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以苏联为鉴走好中国道路.doc

1、1以苏联为鉴走好中国道路摘 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探索出了社会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苏联模式曾被当作唯一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引进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随着苏联的衰退直至最终解体,其多方面弊端也慢慢展现出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用实践证明了照搬硬套不能实现发展,只有结合本国实际,真正把握社会主义实质,走上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才是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苏联模式;中国道路;弊端;优越性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017-02 一、苏联发展模式的弊端 苏联模式,指的是确立于斯大林执政

2、时期,随后历任领导人一直沿用并稍加完善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个人迷信为核心党政不分的高度中央集权和个人专断;以扩军备战为主导的国家统治经济,即行政命令的计划经济;以闭关锁国(由一国扩大为一个阵营)这一慢性自杀方式为特征的僵化体制,并满足于这种极端保守和落后的体制,还把这一体制吹嘘为优越于一切制度的社会主义制度1。 任何一种社会经济政治或模式,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不2可能一成不变。其实在苏联模式的初期即斯大林模式时期,这种发展模式还是比较适合当时苏联的国情的。但是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全球改革大潮的兴起和苏联国内形势的变化,原来发展模式的潜

3、力已经耗尽,生机也已丧失,其历史局限性和落后性已经暴露无遗,不能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并阻碍着社会的发展,也失去了它在各民族人民中的凝聚力。 (一)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民族关系的冲击 在中央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的经济全都被中央垄断。在政策的制定中,中央往往只顾全国家利益,不会针对各民族自身的发展实际量体裁衣。很多涉及各民族切身利益的大事中央也是以发展为重,不与各民族商议,严重损害了各民族的利益,伤害了民族感情。在地方的一些国有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片面的为了达到中央的经济指标,在生产中带来的问题就强加给了各民族,当地方民族将这些问题反映给中央时,中央又无暇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实行市场经

4、济本来可以作为增进民族联系,增加民族了解,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而完全集中的计划经济则割断了民族联系,各民族只需要机械地听取中央的调配。而中央借此一厢情愿地希望各民族同时富裕,既没有科学地分析各民族实际,又没有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反而加深了中央与地方的经济矛盾。 (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使联邦制国家严重变形 在政治上苏联体制僵化表现为领导人长期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从而在党内形成了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而这种组织原则又被运用于国家体制,致使联邦制严重变形。在建国初期列宁依据马克思的建国3思想试图建立单一制的国家,但是后来他认识到:在特殊条件下,联邦制可能是向民主集中制过渡的一种形式2。而在斯大

5、林时期联邦制开始变形,特别是二战后苏联人民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严重,斯大林将党政军各项大权集于一身,同时与列宁所倡导的民族平等和自愿联合的原则渐行渐远,用单一制国家的做法来处理中央和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关系,从而忽视了地方和各民族的切身利益,使各加盟共和国独立自主处理自己事务的权力削弱并最终消失。这其实和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不足有关,如果及时改变可以逐步修正这种变形,但不幸的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没能突破这种联邦制变形的模式,也未能按照宪法规定恢复和全面贯彻以双重主权为特征的联邦体制。至戈尔巴乔夫时期这种状况已经积重难返,他也只能承认联邦制的变形,并在苏联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施了历届联盟宪法所载

6、明的各加盟共和国独立自主直到分离的权利,而各加盟共和国利用被赋予的独立主权,最终肢解了苏联。 二、中国道路对苏联模式的突破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苏联模式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方式。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快速实现经济的发展,照搬苏联经验基本是唯一的选择。随着实践的深入,毛泽东在苏共二十大时曾意识到苏联模式的不足,比如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他说:“他们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3。但是由于思想的局限性最终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然后通过对社会主义的不断探索,对苏联模式的弊端的认识开始深入明晰。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

7、体现在两方面目标的4实现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4 在一个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人们很难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把未来社会表述为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很难把握这种充分重视个体价值的集体主义。一切的奋斗都是为了人民,这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的所在。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是实践标准最贴合的表现,尊重实践、尊重生产力、尊重人民利益既是中国道路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依

8、据,这也是中国道路与苏联模式在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最大不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是根据人的解放程度来判断的,而其中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把我国现代化逐步实现的过程同社会主义本质逐步体现的过程结合起来。中国在这条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探索了三十余年,虽仍存在不足,但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大规模减少了贫困人口,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保障体制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政府在民主选举、政治协商、言论自由、社会公正、法制社会、舆论监督等政治民主和文明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对外开放,没有外部的冲击和影响,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不可能发生上述深层次的政

9、治文化变迁。 ”这些变化有力地说明了只有抓住社会主义的本质、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革除苏联模式弊端,不断完善中国道5路 改革开放 30 多年,就是我们摆脱苏联模式束缚,内化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的过程,我们改革中所实行的政策,正是我们吸取了苏联建设中的教训,分析他们的问题所总结出来的。首先在民主政治的建设上,权力的滥用和个人专权,落后的干部建设,是苏共最大的问题。中国的民主政治改革则抓住了这两个问题,实行分权制以及严格的监督体制,干部的选拔也是层层把关,基层经验是必需的依据。其次,在经济建设上,我们有两方面和苏联模式不一样,一是我们建设市场经济,把宏观调控作

10、为手段,充分认识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二是我们不再是单一公有制,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再次,从思想上来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已经和当年的苏联有很大的不同,随着几代领导集体的探索,以及建设经验的增加,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这一体系也会不断完善。改革开放是我们和苏联最大的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是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是封闭于一国的社会主义,他们将社会主义仅仅限制于孤岛之上,不敢接受资本主义的思想,也不敢和资本主义进行交流。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积极地把自己放在世界的面前,与时俱进,不惧怕接受世界的检验,最终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东

11、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最严重的挫折,但这也只是僵化的苏联模式的失败,而并非社会主义的失败,并非社会主义“历史的终结” 。恰恰相反,苏联模式为中国提供了借鉴,苏联模式的失败为中国提出了警示,中国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6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5。中国道路不是一个封闭自守、脱离当今世界的独立体系,而是融入人类文明发展大道,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开放性的体系,只有坚持这条道路才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陆南泉.苏联兴亡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张祥云:列宁关于多民族国家建制理论J.世界民族,2000, (3). 3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俞可平:经济全球化冲击下的治理变迁与中国政治发展C/李惠斌.全球化:中国道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