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幽默与比喻摘要:迄今为止,学界内發表的有关百喻经的论文篇数不多,且多侧重于探讨百喻经的佛教思想,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去分析百喻经 ,分析其“比喻”特征,均尚属零星。 百喻经作为古印度的佛教典籍,其最大的魅力与特色,在于其用了幽默式的比喻手法来讲故事,从而提升了讲故事的艺术效果。而比喻与幽默手法的运用,使读者在轻松听故事时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 关键词:幽默;比喻;百喻经 ;讲故事艺术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13)03-0014-04 迄今为止,学界内發表的有关百喻经的论文篇数,仍然仅为少数,据中国知网检索,仅得 10 余篇,关注的角度分散而不同,
2、有的从佛教思想探讨百喻经 ,如蔡宏的(百喻经)中的佛学思想 、王淑嫒的论佛经的传译与(百喻经)的价值等,也有的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去分析百喻经 ,如张鸿勋的拈花微笑:古代印度(百喻经)与民间故事的比较阅读及朝鲜研究生朴龙杰于 2007 年發表的硕士论文(百喻经)与(伊索寓言)比较研究 ,也有的论文侧重其“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如田忠进的喻(百喻经) “喻” 。 百喻经作为古印度的佛教典籍,其最大的魅力与特色,在于运用了幽默式的比喻手法来讲故事,从而提升了讲故事的艺术效果。原来,2百喻经里的每个譬喻故事都是佛在不同经典中的讲说,后被聚合在一起称之为“经” 。本来, “讲说”就具有讲故事的涵义。人
3、们普遍喜欢听故事,被讲故事人的节奏和动作所吸引,并且成为复述者。德国思想家、文学家瓦尔特本雅明认为:“使一个故事能深刻嵌入记忆的,莫过于拒斥心理分析的简洁凝练。讲故事的人越是自然地放弃心理层面的幽冥,故事就越能占据听者的记忆,越能充分与听者的记忆联系在一起” ,并指出这个过程要求在“松散无虑”的状态下發生。如此说来, 百喻经不正是这样一部经典吗?佛陀为了宣扬佛教的教义,选择以一种幽默的比喻手法来讲故事,希望信众能够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像听着床边故事般的写意,从中感受到佛说的广大无边智慧,摆脱无明与烦恼。 一、幽默与比喻的艺术效应 百喻经作为源于印度的汉译佛经,专门讲一些幽默的故事,堪称是一部笑
4、话集。印度民间从很古老的时候就有很多这类型的故事,比如比尔巴尔故事集和谢赫奇里的故事 。而百喻经与之不同的是,全以比喻的方式来体现幽默。 “幽默”一词由林语堂引进。他认为汉语中的“戏谑、诙谐、讽刺、调侃、奚落”等,都不足以概括“humour”一词,并且认为幽默的最佳形式是“含蓄思想的笑”或“会心的笑” 。幽默使人發笑,但不是每一个笑容都代表幽默。他在论幽默中说:“在狭义上,幽默是与郁剔、讥讽、揶揄区别的。这三四种风格,都含有笑的成份。不过笑本有苦笑、狂笑、淡笑、傻笑各种的不同。 ”又说:“幽默与讽刺极近,却不定以讽刺为目的。讽刺每趋于酸腐,去其酸辣,而达到冲谈心境,便成幽默。 ”3阅读百喻经
5、,我们确实可以分别出他与讽刺小品或讽刺小说的不同,前者读毕,常不自觉地微笑或發出会心一笑,个中深意扣人心弦,甚至使人有反省自身的力量;后者读毕却往往教人陷入沉思,回味个中的辛辣现实,随之对社会实际乱象有所觉醒。 早在古代,晋人葛洪就曾具体指出“善于依因机会,准拟体例,引古喻今,言微理举,雅而可笑,中而不伤” ,是一种理想的语言。葛洪所说,正可以作为解读百喻经的最佳注脚。 百喻经每一篇末都是佛教的意旨,而幽默的比喻就是一种理想的语言,不失为弘扬佛教的有为之作。故事内容围绕世间愚人,以比喻手法带出各种佛教思想,如无常、苦空、布施、中道等,可以说是一部佛教教材,起着劝善惩恶,教诲人们戒愚痴、贪婪、妄
6、想等各种行为弊端。著名教育家斯特洛夫曾论及:“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 ”幽默,有效地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百喻经里,佛说的不再是高山仰止,难以理解的神圣、玄妙,难以领悟、实践的理论,而是贴近生活的实际例子。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成为故事中的愚人,并从故事中得到感召、启發与顿悟。 关于百喻经的“比喻” ,已有文章述及,然而笔者认为,结合分析百喻经中的比喻与幽默,更具语言形象。同时,笔者想分析的是,比喻手法的使用如何产生出幽默?比喻的结构方式是丰富的,其所造就幽默氛围的途径也是繁复的。比喻的幽默效果往往建立在言语幽默的语用逻辑背离上。
7、语用逻辑学在本质上是现代自然语言逻辑学,其研究对象是各种语用因素,尤其是语境、语感、预设和言语行为等与逻辑思维4的联系。当语用逻辑产生背离,即语言的使用不符合当时的语境、语感、预设或言语行为等,幽默便产生了。 二、 百喻经故事中的“幽默式比喻”分析 在百喻经里,比喻手法多半被用来表现语用预设背离而产生的幽默效应。语用预设是指言语交际双方都已经知道的常识,或者听到话语之后根据语境可以推理出来的信息,话语触發的预设内容也可能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普遍认识或说话人对事态的主观看法。当话语信息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或人们普遍的认识与立场时,就会显示出可笑的一面。举例而言,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篇就用了一个已
8、经死了一个孩子,又杀了一个孩子的愚人,比喻一再犯戒,不及时阡悔的比丘。故事讲了一个人,养育了七个儿子,结果其中一个儿子不幸离世。愚人把孩子的尸体停放在家中,自己则离家出走。有人看到愚人这种本末倒置的作法,就劝说他生死各安其所,应该把死者埋葬好。愚人想若要挑担子把尸体运到远处,不平衡,于是就再杀掉一个儿子,使担子两头保持重量平衡,易于行走。如此愚昧荒唐的行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發笑。当然,發笑,不是因为人性灭绝,而是读者都知道这只是个夸张的比喻,不是真人真事,然而这个故事却喻示我们在生活中何尝与这个杀子的愚人有别。我们常一错再错,为自己的错找借口,找理由拒绝醒悟、悔改,结果铸成大错,难以回头。
9、索无物喻说的是从前有一个人,赶着一辆装满胡麻子的车子,半路上碰到了岖崎不平的道路,不能前进。恰逢路上有两个人。于是赶车的人就请这两个人帮忙。这两人问他若是帮了他以后,有什么报酬?赶车的人回答道:“无物与汝。 ”两人听罢后,立5即把车子推到平地,并向他索取“无物” 。即使赶车的人一再强调“没有东西” (无物)给他们,这两人还是不甘心。这个索取“无物”的愚人,真的让人好气又好笑。他们预设了“无物”是一件物品的名词,按照他们的逻辑,无论如何,赶车的人也应该拿出一份“无物”给他们。世间的凡人亦如此,过于执著于一件事,或者坚持一个不合理的事,而徒增烦恼。 奴守门喻篇说的是一个愚笨家奴的故事。主人要出远门
10、前,吩咐家奴说:“好好看管大门、驴子和绳索。 ”主人出门后,邻居家有人弹奏乐曲,家奴很想去听,但又不敢违背主人的吩咐。他终于想出了个好法子,用绳索把门板捆了起来,然后放到驴背上,牵着驴去听乐曲了。正在这个时候,盗贼入屋行窃,偷走了主人家中的财宝。主人回来见状就向家奴问个究竟。没想到家奴理直气壮地回答道:“您出门时候,吩咐我要看管好大门、驴及绳索,现在这三样东西都还在啊!”家奴应答的语言因为背离一般的逻辑常识而充满幽默。大家都知道,所谓“看门” ,就是为了看管好家里的财物,如果财物全没了,留着“大门”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故事中的“大门”比喻“六根” , “驴子”象征“烦恼” ,“绳索”就如“情
11、爱” 。愚人被“声”所诱惑,不能专一,导致失责,佛用来比喻诸比丘因贪著于五欲与六尘境界,未能守住六根,而被无明烦恼与情爱的绳索束缚着,结果导致本身的修行功亏一篑,消失殆尽。 百喻经中也有以动物作为故事主角的,如蛇头尾共争在前喻篇。故事举例说有一条蛇,尾巴争着在前面,蛇头则对尾巴说:“我一直都在前面的,怎么可能到后面去呢?”然而,蛇尾很不服气,于是就6缠住了树干,使身体动弹不得。蛇头无奈,只好应允让尾巴在前面。结果,蛇尾看不见路,掉进了火坑,被火烧烂而死。佛用这个故事比喻师徒俩的关系,暗喻年轻徒弟切记骄纵气盛,常认为自己有资格代替年长的师父起到带头作用,结果误人误己。 在百喻经中,为了能够更有效
12、地幽默讲故事,比喻手法与夸张手法常常被密切地结合使用,因为夸张堪称是幽默效应的有利催化剂。三重楼喻篇就是讲一个关于人性急的故事。故事中的愚人是一个富人,身份尊贵、崇高,行为却愚钝不堪。有一天,这个愚笨的富人到另一个有钱人家去做客,看见这个主人家的房舍有三层楼高,十分宽敞、庄严、美丽。愚人当下起了念头,请了木匠要盖一栋一样的三重楼。于是,木匠就从地面垒砖,开始造楼。愚人对此心生疑惑,质问木匠的行径,并指示木匠道:“我不要下面的两层屋子,你们只需要为我建造最上面的那一层屋子。 ”木匠回应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愚人仍然坚持己见。人们听闻此事,都嘲笑这个愚蠢的富人。这个幽默故事的魅力,在于他启發了年轻的
13、一代“万丈高楼平地起”的不变至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绝对不可能一步登天,提醒世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有所建树。 另外, 百喻经中的人说王纵暴喻篇,讲的是一个性格暴戾的国王,因听信谗言错抓了一位贤臣,并让人将贤臣的背脊剖开,取了他的一百两肉作为惩罚。事后,知道是自己错怪了贤臣,非常后悔,就取了一千两肉,用来弥补他失去的百两脊肉,这让贤臣更是痛苦不堪。国王对此很纳闷,问道:“你为什么那么苦恼呢?我剥取了你一百两肉,7但已经十倍偿还给你了,你难道还不满意吗?”旁边的人于是回应国王:“大王,就好像你砍掉一个人的脑袋,就算事后再给他一千个头作为补偿,也避免不了他死亡的结果;虽然大王现在
14、用十倍的肉偿还给他,但他也免不了难忍的苦痛啊!佛用国王暴戾、愚昧的行为来比喻世间愚人,不畏惧后世果报,贪图享乐,把痛苦施压在别人身上,后来又想弥补自己的过失,以此获得福报,不仅徒劳无功,反倒增加别人的痛苦与不便。这个国王的行为可笑至极。然而,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国王的化身?人们常从自己的角度出發看事情,即使对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也是本着自己的主观看法行事,而没有充分考虑旁人的实际需求。如果我们的好意,反倒增加了别人的痛苦和麻烦,那么就是好心做坏事了。 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篇是佛陀用来比喻一些只懂得坐禅方法,却未解个中含义的修行者。话说从前有一个大长者的儿子,和许多商人一起到大海去寻宝。大长者子善
15、于诵读驾船法:“如果船在海上遇到漩涡、洄流和樵石,应该这样掌船,把正方向,把船停住。 ”长者子并夸下海口,自己掌握了入海的方法,大家看他一边摆弄动作,一边诵念乘船法,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谁知,没多久,船师染上疾病去世了。长者子顺理成章代替了船师的位置。当船驶到有漩涡的地方,长者子大声喊道:“应该这样掌船,把正方向。 ”可是,并没有安全度过这个漩涡,整个船上的人也全都掉到水里淹死了。在对长者子愚痴的行为感到尤为无奈、可笑时,人们深思纸上谈兵总觉浅。这也和读书不解真意,不求探索一样,即使学习多年,学问终究是不会进步的。 如果说比喻只是百喻经的特色,那么让这个故事深入人心的,8还在于故事中的比喻手法
16、与人们的惯性思维逻辑相背离,并且这种背离导致幽默的效应。 百喻经能够深受读者的欢迎,与其说是读者或听过故事的人喜欢上它的巧妙比喻,不如说是爱上那幽默的比喻艺术。无可否认,同一个道理,用幽默诙谐的方式去叙述,总是比刻板灌输、严厉劝导,来得更乐于让人接受。用幽默的语言来传播教义,也肯定比用高尚玄妙的话语来得更事半功倍。当然, 百喻经里的每一篇故事,撇开赋有的佛教思想不谈,它赋予我们的宝典是丰富且受用的,同一个故事,会给人很多启發,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故事又有不同的关注点,当结合自身经验,又会有不同的想法及艺术感染力。这就是为什么听故事的人总被讲故事的一方和故事的丰富艺术性所牵动。 百喻经堪称是讲故事艺术中的佼佼者,因为他懂得用人们普遍喜欢的幽默比喻。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