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道路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与超越【摘要】建国初期,中国道路对苏联模式的借鉴有其历史必然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时期促进了工农业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道路在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赋予了中国道路以独特性,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超越。 【关键词】中国道路;苏联模式;借鉴;超越 建国初期,中国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但在后期,随着体制的僵化教条,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中国道路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治体制的改革,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整个社会也经历了一次全
2、方位的大变动,中国道路开启了辉煌之旅,真正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 一、借鉴计划体制下的社会主义 苏联作为世界上最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一)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从国内的经济基础来讲,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在工业基础极端薄弱的情况下建立的,党和人民都迫切地想要改变当前的落后面貌,加快工业2化的发展速度,建立起重工业的国家基础,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而当时国家缺乏工业化的积累资金,只有选择计划经济才能最大限度的调配国内一切资源,保证工业化特别是重
3、工业发展的需要。 从国际形势来讲,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禁运的遏制政策,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则率先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给予中国经济、技术方面的支持和援助。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必然选择有利于国家生存发展的“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且当时苏联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工业和国防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这无疑对社会主义的中国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选择计划经济也是理所当然。 从思想观念上来讲,传统的社会主义理念认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应为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应取消一切私有经济的存在,商品、货币、市场是与社会主义不相容的,应以国家计划来指挥整个生产
4、、分配系统的运转。受思想认识局限性的影响,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民主主义经济只不过是暂时的,只要条件具备,就必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单一的公有制,顺理成章地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影响 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历了建国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奠基及“三大改造”完成后的最终确立。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通过没收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在华资产,没收四大家族为主的官僚资本,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等措施保持了经济稳定,为“三大改造”的顺利开展和3国家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3 年,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
5、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是通过合作化道路实现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分散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将个体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实现的。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公有制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 95%以上,国家实现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劳动力的统一调拨和分配,全社会纳入计划管理之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 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于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全国工业总产值 1957 年达到 783.9 亿元
6、,比 1952 年增长 128.3%,平均每年增长 18%;全国农业总产值 1957 年达到 604 亿元(按 1952 年不变价格计算),比 1952 年增长 25%,平均每年增长 4.5%”,但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固定僵化,各种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生产上,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在分配上,产品由国家统购包销,无视企业效益,造成了企业和职工缺乏活力和创造力;在政治体制上,权利高度集中,家长制现象严重,人民生活缺乏民主,官僚主义蔓延,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超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道路是在实践中起步,以问题为导向在实践中4摸索,
7、 “摸着石头过河”之路;是从试点改革逐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改革的“渐进式改革”之路;是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一)在改革开放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依照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借鉴苏联模式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未使中国经济得到长久的飞速发展,相反,在后期整个社会活力渐失,日益呈现出萎靡的状态。 “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引起了邓小平的思考。1980 年,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经过长期的思索和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指出,“社会主义
8、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回答,澄清了人们旧的思想观念,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理应比资本主义更具有优越性,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方面。为了更好地促进生产力发展,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 ,在坚持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可以灵活多样,选择能更快更好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最优的体制和政策。长期以来,计划和市场是两个不相容的概念,为了打破人们这种传统的错误认识,邓小平多次论述市场经济问题,在南方谈话中更加鲜明地指出
9、,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肯定了社会主义完全可以以市场经济为手段来促进生产力发展。中国社会5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又能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必要的行政管理的作用,弥补市场经济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创造性发展,也体现出中国道路的鲜明特色。 (二)在改革开放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随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认识的深入,以经济体制变革为先导和推动力的改革开展起来。改革的
10、目的是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进行彻底的变革,使之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发挥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给予农民更大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在城市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从“放权让利”到“利改税”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改革的深入,对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也进行了深刻的调整。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互相竞争、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分配方式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
11、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消除了平均主义的弊病,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经济体制改革也带动了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其他体制的改革。邓小平指出, “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 ” 6在对外开放问题上,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中国的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让中国在吸收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好更快的发展,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看到了中国的新变化、新发展、新形象。 中国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没有照搬西方的现成模式,在传统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也无先例可循,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指导下逐渐探索形成的自身发展之路,是中国人民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断开拓进取之路。这一道路既借鉴了苏联模式又最终超越了苏联模式,是对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和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突破,充分展现了中国道路的独特性。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