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学语文课程祝福教学探讨【摘 要】 祝福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人物性格比较复杂,怎样的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通过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通过人物性格的发展了解人物生活环境,通过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分析把握文章对主题思想,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强化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典型细节剖析作品的写作技巧,从宏观阅读到微观阅读,将阅读的问题发现、发掘主旨、写作技巧欣赏连为一体,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引导学生独立赏析作品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祝福 ;课堂教学;微观阅读 祝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 (简称课标 ,以下同)教科书语文 3(必修) “阅读与鉴赏”部分的小说之一。 课标对必修课“阅读与鉴赏”
2、的要求是“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教师用书建议“学习这篇小说,要注意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从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出发,深入思考造成她悲剧的社会原因,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和国民心态。 ”祝福这篇小说正是因为“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引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就成为教学的关键,怎样在整体感知后深入阅读,从宏观到微观,逐层深入理解文本,对提高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虽然不少文章涉及关于“祥林嫂”形象及其悲剧原因的论述,如:裴秀丹从“艺术构思” “社会心理”和“典型
3、意义”对“祥林嫂”的形象做评说;周芳芸从祥林嫂、爱姑(离婚 )和子君(伤逝 )共同特点,论述了论鲁迅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温玉娟从阿 Q 正传 、 故乡 、药 、 祝福等小说,论述了鲁迅“形象地描绘了辛亥革命的“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百态,揭露了中国社会具体的发展过程” ;张晓辉分析了鲁迅的创作心理主要分为“被抛弃的惆怅与孤独、强烈的自虐和作为启蒙者内心的仿徨”三个方面;王北平对小说的情节作了段落划分。但是,上述文献大都未针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利用鲁迅研究成果向高中学生讲述分析祥林嫂的形象、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和国民心态。本文则根据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在参考近些年鲁迅研究成果基础上,以祝福为
4、例,对高中鲁迅作品及高中小说教学进行探讨,以期得到专家名师指点。 一、明确小说的主题思想 祝福是白话小说,虽然其中一些语言的表达方式与今天有所不同,但高中学生是不难了解其主题的,但是由于鲁迅特有的深邃和近年来专家学者对鲁迅作品内涵的发掘与揭示,高中生在理解作品时要达到一定的深度也是有难度的,当然,这种“难度”并非无力解决,高中学生渴望深度的知识和具有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的心理需求,以及高中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授人以渔” ,使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上可以由简至难,由表及里地层层深入,由于本文采用了倒叙、插叙等多种叙事手法,因此,教读文本,首先从从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开始。 3(一)序幕:祝福景象 旧历
5、年底的鲁镇,只要买得起“福礼”的,都忙碌着“祝福” ,五更陈列,点上香烛,迎接、恭请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 “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 (二)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四十上下的人头发已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了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的。她一手提着竹蓝内有一个空破碗,拄着一支比她更长、下端开裂了的竹竿。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带着“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疑惑和“有地狱”的恐惧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 ,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
6、题。 (三)插入故事:祥林嫂初到鲁镇 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后依然带着丈夫名字、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约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来到鲁镇。做工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比勤快的男人还能干。一个年轻、勤劳、朴实的农村寡妇,为了逃避婆家的转卖而逃到鲁镇,鲁四老爷收留她,在他家做工。在表面的温情之中,为后面格式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婆婆打听到了她的地址,派人把她从鲁镇抢回家,捆绑着塞进花轿,4以八十千大钱的价格卖给深山里的农民贺老六做老婆。 “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还拜不成天地” ,她拼命挣扎, “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
7、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 ,最后还是被强迫成婚。绑架式的买卖婚姻,以暴力强逼再嫁的遭遇,一方面再次表明了祥林嫂的奴隶地位,另一方面在“祥林嫂为什么也反对再嫁”的问题中提示祥林嫂本生所具有的“从一而终”守节观她本身是封建文化的恪守者。由此加深学生对封建文化是吃人的文化的认识。 (五)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后,幸运做了母亲,然而好景不长,第二个丈夫不久得伤寒死去,只有儿子是她的希望。不幸的是,唯一的儿子又被狼吃。为了生存,祥林嫂再到鲁镇,虽然仍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鲁四老爷也再次收留她,但对她的态度却又有所不同,不准他接触
8、带有神圣意味的祭品,认为她肮脏,周围的人对她的痛苦由同情转向漠视、厌烦,使祥林嫂自己也觉得自己不干净,于是捐门槛,希望赎罪,由此让学生认识到封建文化强大的同化力,让受害者及所有的人都只能生活在封建伦理道德所规定框架内,稍越雷池,即会被认为离经叛道,哪怕你是被逼的。同时也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礼教的矛盾性: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守节,但封建族权强迫寡妇再嫁,在这样的文化下,怎能选择生活的道路? (六)总结 试想,对于一个只求生存的祥林嫂来说,如果没有婆家要为小叔子娶亲,她就会在婆家为死去的丈夫守节,但婆家需要卖掉她,获取小叔5子娶亲的礼金,她要守节就只能逃走。到了鲁镇,凭她的勤劳和“顺眼” ,很有可能会在鲁
9、四老爷家干下去,但作为婆家“物件”和财产的她,被婆家找到再遭厄运;再嫁后,本可以重新获得家庭的温暖,但夫死子亡,成为一个招人讨厌的“丧门星” ,以至于贺家连卖她的兴趣都没有,只想远离他,催赶她走,无奈中再到鲁镇,坚韧的生命力要她活下去, “善良”的鲁四老爷仍然接纳了她,但深受封建文化观念影响的鲁四老爷却认为她“不干净” ,拒绝她过正常的人的生活,周围的人也用漠然而怪异的眼光打量她,最后迫使她自己也认为自己有罪, “不干净” ,于是挣扎反抗,“捐门槛” ,希望在千人踏万人跨中赎罪,最后得到的结果仍然是四婶轻轻的一句“你放着吧,我来摆” , “不干净”似乎成了她的原罪,心中之绝望可想而知。于是,生活没有了希望,精神麻木、怀着对生的痛苦与失望和对死的恐惧与疑惑,渐渐变成一个木偶人,在鲁镇祝福声中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人生。从中引导学生发现,祥林嫂的悲剧是各种封建文化观念合力置之于死地。其主题就是揭露封建节烈观对妇女的严重摧残,借此表现封建礼教吃人的重大主题,同时也揭示了封建文化的矛盾性、残酷性,民众在这种文化下浸染下麻木、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