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111KB ,
资源ID:1756699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566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图形—背景理论下的汉语多义动词解读.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图形—背景理论下的汉语多义动词解读.doc

1、1图形背景理论下的汉语多义动词解读摘 要:本文基于鲁宾提出的图形-背景理论,以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为例句来源,研究多义动词各义项之间的关系。认为动词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体,可用图形-背景理论解释,在不同的语境下,某一个义项成为图形,其他义项退居为背景。人们在学习或认知某一个动词时要形成一个图形-背景的图式,以便更全面地理解该动词的各个义项。 关键词:图形-背景 动词 多义词 一、引言 多义词(polyseme)是人类认知能力提高的产物。今天的网络词汇中很多都是词汇多义化的结果,如“汗” ,原指人体在运动或其他因素下通过皮表毛孔排出的液体,但现在常表示“尴尬、无言以对” (如暴汗) 。再如“ho

2、ld”一词,有“拿住、保持、控制、容纳”等意思,如今在新词“hold 住”中又有了“能对付、扛得住”的意思。 传统的语言学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具有任意性。认知语言学认为词汇的各个义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曾用隐喻、转喻、原型范畴等理论来解释,但是这些理论都有其缺陷。下面简单阐述。 Langacker(2000)指出,一个词项包涵多个义项,这些义项往往通过一些范畴化关系相联系,形成一个网络,这个词项就代表了一个范畴(转引自贾子婧,2012) 。也就是说常用义项为中心成员,而其他义项为边缘成员。但例(1)中,第一句的“呼吸”是指“生物体和外界进行气2体交换的活动” ,是最常见的义项,如果该义项为

3、中心成员,那么其“息息相关”这一义项就是边缘成员。既然如此,为何当人们看到第二个句子时首先想到的不是“一种生理活动”而是“息息相关”呢?那是因为在该语境下, “息息相关”已经成为了中心义项。所以一个动词的各个义项中不存在中心和边缘。 (1)可在第一次跟奥尼尔对抗后,我没办法呼吸,我不想思考任何问题。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身体力行,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华庆(2012)在认知语义观与英语多义词教学一文中提出把某种命题或意象图式从一个概念域投射到另一概念域的相应结构上,形成用于不同认知领域内的多个不同义项。如汉语“破”字,本义是“完整的东西受到损坏而变得不完整” ,人们根据隐喻思维又发

4、展了其他义项,如“把完整的换成零的” “破除”等,如例(2) 。但是有些词的义项并不具有相似性,如例(3) 、 (4)两句中的“吃”不具备相似性。因此,隐喻也无法解释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关系。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图形-背景关系,在特定的语境下某一个义项突显,其他义项退居为背景,下文将运用该理论来做出具体阐释。 (2)请你把这张一元钱破成角票。 (3)说往后看,人家吃烙饼啊,人家都知足,你这儿吃饺子你都不知足。 (4)那么变成管库了,后来叫“冯库” 。管库以后呢,就吃俸禄了。3二、图形-背景 图形(figure)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groun

5、d)即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赵艳芳,2009:148) 。这两个概念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引入心理学领域的。他提出了著名的“人脸-花瓶图” (face/vase illusion) ,说明图形比背景更具突显性,不同的人会注意不同的部分,获得不同的视觉效果。 完型心理学对人们的听觉输入和视觉输入各个不同部分的突出性是如何组织的非常感兴趣(Ungerer & Schmid 2001:163) 。如听音乐时,人们易被歌手的声音吸引;当人们看运动员跑步时,目光是追随着运动员的,而不是跑道或是观众。所以歌声和运动员是感知中比较突出的部分,是图形,而伴奏和跑道或观众则是背景部分。认知客观世界

6、时,究竟是什么在支配着人们对图形和背景的选择呢? Ungerer 和 Schmid(2001)在认知语言学入门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 Linguistics)一书中给出了图形和背景多方面的特征,笔者在此总结为两点:一是图形有形状,面积小,是一个连贯封闭的结构;背景则结构松散,轮廓不清晰,形状不规则,面积大,有时可无限延展。二是图形相对来说更易移动,而背景则是一个静止的参照物。 最先把图形-背景理论引入语言学领域的是塔尔密(Talmy) 。塔尔密(2012:311)认为图形和背景是语言中最基本的两个认知功能。如例4(5) ,人们的认知决定了杯子是图形,桌

7、子是背景(除非是特指或有特殊的目的把桌子作为图形) 。因此人们通常只会说“桌上有一个杯子 ”而不是“杯子下面有张桌子 ” 。 (5)桌上有一个杯子。 杯子下面有张桌子。 三、多义动词解析 汉语中多义词的数量绝对超过单义词。本文将以汉语“吃”和“坐”为例,阐释多义动词在图形-背景理论指导下的解读。文中所选例句大多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其他来源的例子均有注释。 (一) “吃 ”字各义项的图形-背景解读 “吃”在汉语中是一个很有文化特色的词,自古有“民以食为天”一说。现在十分流行的“吃货”一词也与吃有关。 “吃”的基本义是指“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或直接)咽下去” 。当“吃”的动作被突显出来时,

8、其对象、主体、地点、工具等就成了背景,如(6) 。 (6)就知道吃!也不问问是谁做的! 当语境改变,背景也可走上前台成为图形,如前文例(3) 。读者在看到这句话时,目光或焦点是落在“烙饼”和“饺子”上的, “吃”的动作则被忽略了,吃的对象被突显出来成了图形。 吃是为了生存,但吃的食物是要靠手段获取的。上述例(4)中突显出的就是这种获取食物的手段,指的是依靠别人或某种事物来生活。类似的搭配还有“吃父母” 、 “吃粉笔末儿” “吃软饭”等。 5把食物吃下消化是食物消失的过程,食物的消失是“吃”的必然结果,例(7)中的“吃”有“消灭”义。如“纸吃墨” “菜吃油” 。 (7)钟伟说:“我这儿都快吃掉一

9、个团了,一大堆俘虏,也拔不出脚啦!” 与“吃”相关的还有“吃”的地点和工具。例(8)和例(9)分别突显吃的“工具”和“地点” 。此外还有人们常说的“用筷子吃” “吃食堂”等等,都是聚焦“吃”的方式地点的。 (8)去餐厅吃饭一般都吃大碗的,因为小碗吃不饱 (9)上海这地方说实在的除了吃馆子进戏园子以外,也就只能是逛商店。 伴随着“吃”这个动作的还有人对“吃”的体验:一种是不好吃,那就是“忍受、挨” ,另一种是好吃,吃的人就会“接受、认可”这种食物。因此,从结果这一方面又引申出吃的两个义项。例(10)中的“吃”显然是一种忍受。而例(11)中的“吃”则表示接受。 (10)市场全被外国人占了,我们的消

10、费者就要吃苦头。 在制度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很小的,不适应的话吃亏的只能是自己。(11)有的孩子吃软不吃硬。 检察官可不吃这一套,不弄个水落石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上述例句均突显了与“吃”相关的一个方面,如动作、对象、工具、结果等。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关注一个方面,成为认知的焦点,其他方面则相应地被忽略,成为背景。 6(二) “坐”字各义项的图形-背景解读 “坐”的基本义是“屁股在椅子或其他器物上,以支撑整个身体” 。 “坐”意味着身体或其他物体往下并往后,是一个动作。例(12)中的两个“坐”字强调的都是“坐”的动作, “坐”的本义中提到了“屁股” ,似乎“坐”字只能发生在屁股上,而这两个例子明显

11、都不是指屁股。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该例中“坐”的主体都是某一物体的尾部或基部,如“后坐力”来自枪炮的尾部,大楼往下坐是指地基在下沉。因此都能体现出动词“坐”的动作。 (12)他身上挂着两支步枪,肩上还扛着一架八二无后坐力炮筒。 这座楼在往下坐。 (现代汉语多义词词典 ) 。 人们在坐着时重心向下,比站着稳,并且坐着时花力气少,可以保持长时间不移动。因此, “坐”的一个结果就是身体或物体能够更长时间地保持稳定不动。例(13)中的“坐镇”和“坐庄”都突显出了“稳定人心、稳定局面”的义项。因此, “坐”的结果成为了图形,其他方面是背景。 (13)冯玉祥的部队在陇海线上歼灭了蒋军大批有生力量,使坐镇徐

12、州的蒋介石险些遭擒。 他们每两个月一次,由成员单位轮流坐庄,牵头召开价格协调会议。例(14)中的“坐”是一种体验,是坐的人的内心感受。坐在冷板凳上,心中自然会生出被冷落的落寞感。因此该例句中“坐”的 体验被突显为图形。 7(14)厂长走哪儿都是三孙子 ,叫人瞧不起,吃闭门羹,坐冷板凳,遭白眼。 与“坐”相关的还有坐的地点。 (15)中的两个例句都把“坐”的地点突显出来。 “坐电梯” “坐北朝南”等明显不是真正的坐在某物上,而是强调“坐”的主体的存在地点。因此,在这两个例句中, “坐”的地点成为了图形。 (15)游客们可以拾级而上,也可以乘坐电梯登上铁塔。 每家都有矮墙,住房坐北朝南,用土坯筑成

13、。 四、结语 图形-背景理论是研究知觉和空间组织的理论。Langacker 认为动词表明的是一个过程,既是一个过程就必有其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故能用该理论来解读多义动词各义项的空间关系。本文运用图形-背景来解读汉语“吃”和“坐”两个动词,得出的结论是:1.动词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组合,每一个动作的发生都有一系列背景的支持;2.用图形-背景理论来解读动词的各个义项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大脑中构建出一个图形-背景的图式,有助于记忆;3.图形-背景理论为汉语语言中的多义动词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Leonard Talmy. Toward Cognitive SemanticsM.Beijin

14、g: 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2. 2Ungerer, F & H. J . Schmid .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 ForeignTeaching and 8Research Press, 2001. 3贾子婧.隐喻与多义词习得的认知研究J.海外英语,2012, (22). 4华庆.认知语义观与英语多义词教学J海外英语,2012, (1). 5袁晖.现代汉语多义词词典Z.太原:书海出版社,2002.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7王寅.外语学术普及系列: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胡赛月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