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110KB ,
资源ID:1756743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567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村庄中的体验与理解.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村庄中的体验与理解.doc

1、1村庄中的体验与理解摘 要: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区别,重要的便是研究方法的不同,民族音乐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即是实地考察法。实地考察说之容易做之难,没有考察前的案头准备、没有身临其境的走访与勘查,没有考察之后的整理与思索,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实地考察都无法完美收官。为真切了解实地考察的来龙去脉,笔者亲身走访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黄山村“黄石公庙会” 。就此笔者根据亲身体验,来浅谈笔者对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观念与方法的一点理解。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黄石公庙会” ;音声 一、细说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字面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即亲身到某一个地方去走访、参观、查看。在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中“实地考察”又为“

2、田野考察”或者“田野工作” 。中国学者也有称之为“采风” 。虽称之为“采风” ,但“采风”与“实地考察”的争议也是一直未间断。有些学者认为两者是有很大差别的,也有学者认为两者皆可,还有一些人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杜亚雄曾写过一篇题为采风还是田野工作的文章,文中很细致的说明了“采风”与“田野工作”的区别。也许居于习惯,现仍有很多学者或者学生,称之为采风,就此笔者不再赘述。但就实地考察这一含义杜亚雄先生在文中有这样的叙述:“田野工作又称田野调查是西方文化人类学的一个术语,指人类学家2或民族学家在特定区域或社区中进行的调查工作。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田野工作也是

3、民族音乐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 “民族音乐学”是“文化人类学”一个分支学科,也同样采用实地考察这样一个重要研究方法。写到这里,或笔者或读者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方法的是如何发展的? 民族音乐学中实地考察的探讨不是一个新的话题,2008 年中国艺术研究所齐琨便有一篇文章体验中的理解与见证-论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的观念与方法 。文中对研究方法的发展做了一些追述: 从这些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实地考察的方法,也是在时间与经验的推移、摸索中逐渐发展使用的;也是在经验与学术水平的提高下,在各界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中逐渐成长的。 实地考察这一方法绝不是背着摄像机到一个地方游玩,也不

4、是一般人们想象的留下影像、照片就完事的方法。它背后的东西,才是实地考察的真实意义所在。 笔者以为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 、肖梅20 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问题 、 学术重镇音乐研究所在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中的作为都对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从不同视角做了深入的阐释。 二、村庄体验-“黄石公庙会” “口说无凭” 、 “话好说事难做” ,单纯的说实地考察如何,都是一纸空文。笔者就暂以亲身考察对象“黄石公庙会” ,作为细说田野体验的个案来进行分析与阐释。 简单来讲,实地考察可分为四个大部分:案头准备、实地考察、实3地考察总结、总结后的反思。当然,大部分的背后就是细琐的小环节。现在笔者就对其进行简单

5、的分析与阐释。 1、案头准备: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必要的准备工作,没有准备无法使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学术研究考察亦是如此。笔者在对“黄石公庙会”考察之初,也是做了众多准备工作。 (1)资料的收集。收集的目的即是对所要考察对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以便轻松的踏上实地考察之路。 (2)相关的调查表格。问卷调查、 “黄石公庙会”调查表、人物访谈表等等,这样做的原因是使笔者在进行实地考察时可以有问题可问,也使笔者在考察时对问题的询问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更能够缓解初次考察的各种尴尬场面。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能够让调查者与访问者之间拉近距离,并使之认为调查者对考察对象有很深的了解。 (3)设备的准备。包

6、括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笔记本、笔、本子等,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充电器。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确是记录田野的最好工具,可以这样讲,在当今的学术圈考察没有这些设备单纯靠眼睛与脑子,笔杆子记下的东西,不能够使实地考察完满完成,也不能够是学科进步。 (4)相关负责人的联络。每一个考察对象往往都是在固定时间进行的,那么在考察之前与相关负责人的联络以确定在准确时间到达考察地点也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良好的联络,也许就会使之错失一次考察的机会。 42、实地考察: 前面笔者说过不管你考察对象是什么,基本上它们的活动都是有一个固定时间的。笔者所考察的“黄石公庙会”即是发生在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在有了充分的案头之后,便可

7、以在固定的时间前来实地考察。 在学习期间,笔者的导师曾经提到说:“老师的同学有这样说道:你们学民族音乐学的多简单啊!就是拿着摄像机到处照照拍拍就可以完成想要的论文和作业了 。 ”也许在没有接触这样一门学科时,你可以这样讲,一旦你接触此学科,便会知道在这照照拍拍之中与之后的艰辛与困难了。实地考察绝不是看看,拍拍照照便可以了的,民族音乐学更不是在走走停停的拍照中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门学科的。 2012 年农历三月十八,笔者就前往了“黄石公庙会”的考察之地。在考察的过程中,要横向与纵向,双相结合,另如果家人朋友方便,寻求必要的人员帮助也是必须的。在考察间,笔者由于是自己一人,便错失了一些很重要的环节。

8、 良好的案头工作,会为实地考察添加最好的佐料。这样在考察过程中,对活动的整体才有把握,也利于在考察之后的分析与思考。 3、实地考察总结: 考察过后,要以最快的时间,把所有感触记录在册。脑子与眼睛记住了,都不能使之长久的,所以,考察之后让记忆流淌笔尖是论文或者文章写作的重要一节,这一环节做到之后才能在之后的写作之路如鱼得水。当然,这只是为不把记录下来的丢失或者遗漏的一个方式,绝不是就这样草草的写文章。记录之后的分析与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4、5总结之后的反思 田野之行,都是紧张而又兴奋的。其实不管你考察之前的准备有多充分,遗漏也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对考察之后的失仔细分析并铭记于心,这就为再次的田野之

9、行铺好前行之路。 三、村庄体验中透析实地考察的观念与方法 对于事物的理解与把握,因人而异。每个人的知识层面,视野范围、人际圈等都是不相同的。那么,对于一个事物的分析与阐释的深度、角度等,也是不尽相同的。笔者便就亲身田野考察的体验,来解读笔者心目中的民族音乐学中实地考察的观念与方法。 实地考察,又称“田野考察”或者“田野作业” 。实地考察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获取第一手资料,你所亲眼看到的听到的得到的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而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的对象最基本的要求便是活态的存在的事物。活态,就是现在存在的状态,不管你是学者还是学生都不会妨碍你考察的道路,也不论前人是否研究过,你都可以大胆的去做,因为它是活态的

10、,每一分一秒它都是一个新的面貌。这就是笔者以为的民族音乐学的特别之处。 那么“田野”究竟是什么地方?什么样的实地才可以算作是田野呢?是不是就是乡间、村落?据笔者所知,不管是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 、江村经济还是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和权利或者是薛艺兵先生的神圣的娱乐 、肖梅的田野的回声 、曹本冶先生思想行为等等都将视角立在乡村田野,民俗学、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现今所研究的对象基本是存在于乡间村落的,6可以这样说乡村田野是民族音乐学或者更多学科的一个趋向性的选择,但这绝不是绝对的。上海音乐学院洛秦先生便将视野落在城市街头音乐文化。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所谓的田野是没有固

11、定的地点的(乡村或者城镇) ,只要有文化、音乐存在的地方就是民族音乐学考察者的田野。 实地考察的时间不管是哪个对象基本是有时间周期的。笔者考察的“黄石公庙会”是以年为周期的一年一次。还有以季度、月、或者是几年一次的。但也有一些考察对象是没有规律的,如一些求雨的仪式,人们会在干旱时节作一些求雨的仪式这时便会打乱本有的周期。 局内人与局外人,是田野考察中需要必备的一种观念或者说是考察者应该有的一种态度。考察者,需要两种视角来看待考察对象。即站在两个立场:对象的一方;考察者的一方。两种视角考察事物,才能既真实的把握住研究对象的真是面貌,又能站在对象之外看到局内人看不到的景象。 走进去、走出来,也便是

12、对实地考察中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另外一种解释。要求考察者要能进得去田野也要出得来田野,更要求在这走进来、走出来把握好一个“度”字。这“度”到底应该多少,即是考察者中在不断的走进田野中揣测与把握的。 交流与沟通,也是实地考察的必修课。或者说与考察对象的参与人员的交流(既是一种共同语言)即是笔者在二部分提到的一些考察前的准备工作。对考察对象的认知之后,才会使考察者与被考察者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交流环境。良好交流环境,才会使考察之路更加顺利通畅。 时空的跨越,笔者以为时空的跨越,是一种交叉的汇合。笔者考察的“黄石公庙会”为例来说:在神圣与世俗之间的交叉;在横轴、纵轴7之间的交叉;时间上过去与现在的交叉。这

13、种时空的跨越,靠的是头脑里清晰的思路以及一时的清晰把握的。主要来说的是一种在考察期间记录中的横纵交叉记忆,或者说是双向记忆法。考验的是考察者的快速反应与快速记忆的功夫,在横纵交叉的双向记忆与反思中丰富考察对象内容。笔者以为这是任何考察者都需要在考察中应用的方法。 结语 民族音乐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从 1980 年至今也不过几十年的光阴。种种知识体系、研究方法都是在不断的实践与摸索中逐渐形成的。也印证了实践中的理解与见证。实地考察这一研究方法,也是在时间与实践的推逐与见证下渐渐的健全、完整又或发现问题的。笔者以为问题的发现才是学科得以进步的前兆,只有在不断的问题发现与解决之中,学科才能稳步超前发

14、展。民族音乐学自是如此。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也是在逐步发现、使用、发现问题、逐步解决问题中。相信在更多学者们的努力之下,这一研究方法会成为民族音乐学最好的帮手之一。 凡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的观念与方法的透析也同样的逃脱不了这一范畴。笔者借用亲身的实地考察经验来浅谈笔者对这一研究方法的一些看法与手段,来阐释笔者心目中对实地考察的观念与方法。 实地考察(田野考察)作为民族音乐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是所有学者、研究者无法脱离的。任何人对实地考察都有一种自己的情愫,这种情愫的始末来源于实地考察又归结于实地考察。对于观念、方法,也只有在进入田野的人们心中才有真切的体会(进入田野一

15、次也是不够的,8进入的越多才会有更多的更深的体验) 。 所以,实地考察只有在体验中才能理解与见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没有实地考察没有体验,没有体验又不会有对实地考察的真切把握,两者无法逃离。实地考察(田野考察) ,也将在更多人的体验中得到更好的理解与见证。 参考文献: 1杜亚雄采风还是田野工作 ,武汉: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5,1. 2齐琨体验中的理解与见证-论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的观念与方法 ,北京:,2008 年 1,1. 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1. 4肖梅学术重镇音乐研究所在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中的作为 ,北京:(季刊) ,2004,4. 5肖梅20 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问题 ,北京:,2005.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