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考题(讨论稿)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其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 简称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覆盖 了 马克思 本人关于未来 社会形态 科学社会主义 的全部观点和全部 学说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 无产阶级 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 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和 科学社会主义 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 自然科学 、
2、 思维科学 、 社会科学 优秀成 果的基础上于19 世纪 40 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 。这些基本原理和范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 2、 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 19 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 19 世纪 30-40 年代的德国和欧洲的物质和经济事实是根源和基础。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 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
3、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集中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 Why:第一,实践证明,马克思主
4、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第二,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 第三,只有学习、掌握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才能更好地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旋律。 第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 How: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
5、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 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 第一章: 1、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包涵的理论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范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 1.
6、坚持了物质的 客观实在性 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 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 一元论 和 二元论 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 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 可知论 。 3.体现了 唯物论 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页自然观和 唯物主义历史观 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
7、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 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 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8、,意识的 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 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 试述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者的辩证关系: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 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
9、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意义: 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错误思想的武 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10、B、它对四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 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 5、 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 的产物,是劳动的产物; 从存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它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认识
11、和把握这一过程的规律。 6、 试述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7、 简述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及其意义? 联系的观点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 整体。(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意义 :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发展的观点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水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
12、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意义 :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8、 联系实际思考矛盾同一 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4 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体现了对立面之
13、间的内在的统一性。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斗争性和同一性都是 矛盾所固有的基本属性,对于矛盾本身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9、 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 2)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
14、要意义: 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的方法论意义,是我们学习和了解这一哲学原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从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来看,学习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掌握“有特殊到普遍,再有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从而正确的认识事物。 从工作方法来看,学习该原理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 从我国革命建设的指导思想来看,学习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该原理的地位来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论,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从运用这 一原理应克服的错误倾向来看,我们要反对割裂矛盾
15、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10、 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数量的增减,是不显著的,渐进的变化。质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同时两者相互渗透,在量变的过程中有着部分的质变,在质变的过程中 有着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意义:坚持适度原则,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认清事物的质,不至于混淆不同事物,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注意事物量 的变化,重视积累,防微杜渐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生活中不断积累,从一无
16、所知到学识过人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1、 试述辩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意义。 内容: 1 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 2 辩证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其一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其二 ,否定是连接的环节 . 3 作为发展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是既克服又保留 科学的否定观在唯物辩证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是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己否定自己。辩证 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即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事物就不会发展和前进;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即新旧事物又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新
17、事物是从旧事物中生长出来的,并以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是事物发展中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简言之,辩证的否定就是包含肯定因素的否定。 5 形而上学把事物的否定看成是单纯的外在否定;把否定看成是全盘抛弃。他们割裂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其公式是,肯定 就是绝对的肯定,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否定一切。 12、 试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及其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亦称“肯定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综合体现。 根据否定之否定规律
18、,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在哲学理论中的肯否定与通常生活中的肯否定不同 ).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即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肯中有否,否中有肯。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 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强调内因);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即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
19、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事 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13、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 ,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 展等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
20、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运用矛盾分析法认识和改造世界。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注重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不可急于求成。 唯
21、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其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观点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 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中所蕴含的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艺、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6 总之,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
22、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中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所以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必须遵循和把握的思维逻辑系统。 第二章: 1、 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 1)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不同于动物本能的被动 的适应环境的活动 ,也不同于人的认识的活动 ,不论什么形式的实践都具有某些共同性的基本特征 :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 :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活动 ,这是因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 (包括主体、对象、手段 )是客观的 ,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实践的水平与发展都要受到客观条件与规律的
23、支配 ,也是客观的 .这说明 ,实践包含着精神活动 ,而不能归结为精神活动 .自觉能动性即目的性 :实践是在一定的意识或理论指导下的有目的地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都要贯彻主体的一定的目的、意志、认识 ,实践不是同主 观活动无关的盲目的客观活动 .这说明 ,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无目的无思想指导的本能活动 .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 :实践是主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的活动 ,受着社会条件的制约 ,并随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 .这说明 ,实践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 ( 2)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
24、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由生产实践决定并对生产实践具有反作用 ,也是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科学实验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学习性的 实践活动 ,受前两者的制约 ,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实践的发展 .这三种基本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 2、 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
25、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3、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 旧唯物主义 的 反映论 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题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 义把辩证法应用于 反映论 ,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 辩证关系 。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
26、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4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7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 性是其突出的特点,其是生动的、形象的,为深入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两者关系:首先,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辩证关系 的原理,对指导我
27、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然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因此,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打好基础;在认识中要重视调查研究,注意材料的积累。既然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的认识上,有其局限性,理性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我们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不能只相信 “眼见为实 “,要相信科学,要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 5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从实践到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4、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
28、发展。 论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他们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社会实践是人们的认识的基础。 列宁曾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 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6、 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就是主体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还指检验真理
29、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它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7、 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 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 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
30、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然而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8 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真实性的特点,能 够把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的东西,从而使人的认识与认识指导下的结果能够进行对照。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章: 1、 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而落后、腐朽的社会意识严重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2、 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意义
31、。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发展的规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 步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形态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和相对独立性原理,对于我们充分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清愚昧迷信和伪科学的唯心主义实质和欺骗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我们必须认清愚昧迷信和伪科学对于现代化建设已取得的社会稳定局面的危
32、害。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武装头脑,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头脑 ,从根本上增强对愚昧迷信、伪科学的识别和抵制能力,防止各种唯心主义的东西侵蚀我们的头脑。要坚持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唯心论、有神论,创造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3、 如何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 的基本矛盾。( 2 分) (2)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 量。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活动是 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生产 力的发展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
33、础 )从而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 革,并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是人们不能选择的客观物质 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 的集中表现,是一种可供测量的 客观标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 )具有能动作用,生产 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 用是有限的,归根到底依赖于生 产力的状况。( 5 分) (3)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 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 程。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 衡,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 还没有改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 不懈地发展先进的 生产力。对于 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 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 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
34、离实际 地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 取安于现状、保守落后的态度, 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 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 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 产方式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不 断地使先进生产力得到发展。 4、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两对矛盾 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
35、间的矛盾,再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必须借助于新的上9 层建筑的力量,才能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新经济基础的形成,从而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使社会向前发展。 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便引起生产关系的相 应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两对基本矛盾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在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基本适
36、合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向更高阶段发展。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推动的结果。 5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1)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 能力。 (2)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的应用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3)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37、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给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现代化 的交通、通信等手段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6、 如何认识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但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就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
38、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 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改革是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体制存在的问题,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缓解进行改革,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 力
39、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掌握这一原理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10 (1)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创造着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指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在人口中占多数、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 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
40、着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2)人民 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原理 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实践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观点 群众观点与实践观点是一致的。实践观点是群众史观的逻辑前提。由实践观点推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第二,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物质生产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主体。 (
41、3)人民群众在创 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第四章: 1、 简述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和实现的途径。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在于它是生产者和生产 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 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家富有者掠夺货币财富 资本原始积累 雇佣劳动者无产阶级剥夺农民土地 2、 试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42、。 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力买卖关系实际上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 有制的实质。 3、 试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即工人利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最后生产出一个使用价值,这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和劳动产品全部属于资本家。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同时也就是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了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换句话说,当工,当工人的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所形成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价值这个一定点的时候,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变 为价值增殖过程。劳动过程是手段,他生产使用价值仅仅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增殖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H 的,因此,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点。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