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109.50KB ,
资源ID:1757165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5716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日本“个体社会”的成长与社会统合方式.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日本“个体社会”的成长与社会统合方式.doc

1、1日本“个体社会”的成长与社会统合方式摘 要:战后日本社会通过企业统合、综合开发统合、社会保障统合将“社会性要素”统合在资本主义框架中。三种统合方式统合了包括城市及农村劳动者、无劳动能力者等在内的所有国民,实现了西方社会中少有的“一亿总中流”社会。但 90 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个体社会”的趋势日益明显。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导致这种趋势的呢?从社会统合方式的角度探寻日本“个体社会”的背景。 关键词:个体社会;社会统合方式;式微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077-02 同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战后日本也面临着如何把与资本家对立的

2、各种“社会性要素”统合到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安世舟(2011)认为,在“55 年体制”之下,日本通过企业统合、综合开发统合及福利统合三种方式为国民提供“缓冲地带” ,建设成日本式的“群体社会” 。三种方式互相补充,三位一体,在各自的领域内呈现不同形式的发展并发挥统合作用,实现了社会的稳定繁荣。但是,黄亚楠(2009)在其著作谁能拯救日本个体社会的启示中指出,2002 年日本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及国民个人号码的编成象征着日本“个体社会”的开始1。日本国民再难获得各种缓冲地带的保护,必须直接面对来自社会生活的各种风险。 2那么,被称为“群体社会”的日本社会是如何走向“个体社会”的呢?本文从这三种统合方

3、式的角度对日本“个体社会”成长背景进行解读。 一、企业统合 企业统合是通过“日本式经营” ,即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及企业内工会将劳动者统合在一个较为稳定的企业内,以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方式。 在这种独特的模式下,企业内劳动者的利益共同点和冲突点均集中在企业内,劳动者、工会组织以所属企业为单位,深深依附于所属企业。同时劳动者生活于公司提供的缓冲地带,其利益与公司利益完全捆在一起,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关系。许多问题被下放到企业,通过保障员工报酬、稳定的企业内福利等将“社会性要素”劳动者牢牢地统合在企业中。 但这种官企协调模式只适用于经济增长期2。90 年代经济泡沫崩溃,日本经济风光不再,因“终身雇佣

4、”不能随便解雇,许多备受冲击的企业背上巨大的成本包袱、面临生存危机。泡沫崩溃后不久的 1995 年,“经团联”发表了新时代的“日本式经营”挑战的方向和具体措施 ,呼吁企业不要拘泥于过去的雇用传统,大胆推进劳动力弹性化和流动化以削减人工费用、降低成本。该报告使企业有了理论支撑,许多企业立即响应。1999 年劳动者派遣法修订后,大企业纷纷把薪酬制度改向绩效薪酬制、终身雇佣制改成短期契约制,放弃了对员工终身生活的保障。 3“终身雇佣制”渐变为“终身雇佣”与“派遣劳务”结合的“组合雇佣”的直接后果就是正规劳动者数量急降和临时劳动者大增。1990 年正式员工占被雇佣者的 79.8%,而 2010 年只占

5、 65.6%,占劳动人口的1/33。2007 年,派遣劳动者达 321 万人,其中 234 万是工作不稳定的登记型派遣劳动者,占派遣总数的 70%4。正式与非正式员工的收入差距非常大,即使职业、工作时间相同,非正式员工的平均工资只有正式职工的 64%5。 由于临时员工收入受经济形势影响大且工作不稳定,收入难以保障,正规与非正规劳动者之间的贫富差距大大地拉开。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批新的“劳动贫困群体” ,这些人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摆脱贫困,成为“劳动了也吃不饱” “没有工作场所”的人。至少对这部分人来说,员工和公司之间构筑的“缓冲地带”消失了,个人必须直面社会生活的各种风险。 二、综合开发社会统

6、合 大企业承担了对产业劳动者的统合责任,此外还有大量农村、渔村等边远地区的劳动者。这部分劳动者受客观条件限制,成为难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的边缘群体,与城市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对这些劳动者的统合,直接关系到城乡格差和社会稳定。 战后因超预料的高增长,城市对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具吸引力,包括人力等各种资源不断流向大城市。自战后到 1990 年的约 40 年中,农村人口由总人口的 60%以上锐减到 5%6。因外流的多是青壮年劳动力,农村的一些交通、防灾等生活基础都处于难以维系的衰败状态,有些地区4甚至连基本的社区生活都难展开。农村缺乏活力、农民收入难提高等问题严重影响地方的持续、均衡发展。据统计,人均收入

7、前五位和后五位县的差距在 1955 年是 2.1 倍,而经历 6 年高速发展后的 1961 年则达到 2.4倍的最高值7。 为解决城乡差距日益拉大(当然不仅为了解决该问题,还包括刺激经济、拉选票等目的) ,日本自 1961 年先后推出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 (全综) 。二全综的投资规模只有 130 兆170 兆日元,而四全综则达1000 兆日元8;全综中公共投资来源的“公共事业费”占一般预算的比例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一直在 13%以上9。公共事业建设纷纷在农村上马,通过道路和水库、桥梁、码头、公民会馆等公共工程,为农民提供雇佣机会,国家财富以这种方式“散发”出去,形成一种独特的“暗补

8、福利社会”673。 现在,所得构成中,农业性收入已仅占总收入的 1/3674。可以说若失去了公共事业建设,农民就无法达到原来的生活水平。该统合方式不仅使农民所得不足得以弥补,且落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也有效地缩小了。1961 年全综实施后,人均收入最高前五和最低后五县的差距在 1965年降到 2.1 倍,1979 年后期更是降到 1.6 的低水平,人均收入最低的冲绳县都相当于全国人均收入的 70.5%736。考虑到物价等因素,生活水平基本没什么差距。处于经济增长边缘的广大农村等边缘地带被统合到“群体社会”中,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少有的均衡状态,形成了几乎没什么差距的“一亿总中流”社会。 但泡沫经济崩溃

9、后政府财政收入大减,加之扩大政府投资刺激经济5和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支出扩大给财政带来巨大负担,减少公共投资,重建财政成为政府的重要课题。随着财政重建的推进,公共建设投资被大幅缩减,2001 年被削减了 10%,2002 年又减少了 2300 亿日元10。原先享受“暗补社会福利”的农民也因投资的减少而失业,依赖于政府的那部分收入出现急剧下降,收入差距重新拉大:基尼系数在 1961 年以后一路下降,到 20 世纪 70 年代降为 0.20;90 年代后因公共投资不断减少,全综的统合能力不断下降,基尼系数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重又回到0.221128-61。原来通过这种福利统合起来的农民也开

10、始面临很大的经济困难。 三、国营社会保障统合 不管经济多么发展、社会多么稳定、差距多么小,广大劳动者都很可能因为某些不可预测的原因而沦为没有收入的边缘群体,以致陷入生活不安和生存危机。给国民提供一个稳定、有保障的生活环境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安心。 战后社会福利制度在财富激增、财力基础强大的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1962 至 1965 年,日本社保投入预算总额扩大 1.8 倍,社保预算占财政预算总额的比例由 1955 年的 7.6%增至 1965 年的 12.3%。这一时期日本基本实现了全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国民保险覆盖达 100%。1973 年“福利元年”以后,医疗保险方面又实现老人免费医疗、提高

11、医疗费公共负担比例;养老保险方面也实现养老金随物价浮动,不断提高养老金水平。虽在不同时期有过不少波动,但直到 90 年代中期基本稳定,社保体系相当健全而完备。 但随着 90 年代后经济泡沫崩溃,财政收入下降,且老龄化加快,社6保开支越来越大:1960 年,日本社保费用仅占国民收入的 4.86%,2001年则为 22%1167;2006 年财政支出中社保支出更高达 25.8%,在所有支出中比例最高,社保的扩大明显超越了经济增速。厚生省早在 2000 年 9月就曾指出:政府掌管的健康保险机构的财政极度恶化,出现了 3200 亿日元赤字,若不提高保险费用,到 2002 年这些健康保险将不能维持。 医

12、疗保险制度在 2003 年 4 月被修改,职工医疗费个人承担部分由 20%提高到 30%12,国民负担比例明显增加。政府又于 2000 年 4 月施行介护保险制度、2006 年通过了公共服务法 ,把 5 兆左右的公共服务市场向社会开放,推进市场化。这意味着很多公共服务不再是过去国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财富分配方式,而是需要自己购买的服务。 公共服务长期以来是由政府提供的,可以说也是“群体社会”的一种最典型的特征。日本的国营社保制度几乎覆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家庭,满足了人生各阶段各方面的基本需求,保障了国民的基本生活,发挥了社会“安全网” 、 “稳定器”和经济“调节器”的功能。 但个人负担比例的增加

13、、部分社保服务的市场化,不仅普通个人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且国民将不可能更多地享受完善的社保服务,而是依靠个人经济能力满足各自的保障需求。很多陷入生活危机的人更没有多余的收入购买社保服务,只能是贫者更贫。社会生活的最后安全网崩溃,以前的生活安心状态被打破,民众还会产生巨大心理落差,陷入心理恐惧,凡事寻求稳定自保,安心神话就此破灭。 四、结论 本论文从三种社会统合的角度对日本“个体社会”成长的背景进行7了分析。过去,三种社会统合方式的相互作用和配合,为国民提供较为全面的保护,建设成日本式的“群体社会” 。但经济泡沫破灭后,三种统合的能力不断下降,能够给个人提供的保护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被置于社会

14、生活的风险中。无论愿意不愿意,习惯不习惯,日本国民不得不离开群体的呵护,走上自己照顾自己的道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社会从传统的“群体社会”走向“个体社会” 。 参考文献: 1黄亚楠.谁能拯救日本个体社会的启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37. 2王思慧.日本劳动市场雇佣形态的多样化及其存在的问题J.现代日本经济,2008, (1):61. 3日总务省统计局:不同雇佣形态劳动者统计EB/0L.http:/www.stat.go.jp/data/roudou/longtime/03roudou.htm. 4汤浅诚.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C/社会建设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暨 2008 东亚和

15、平论坛专辑,2010:31. 5王海涛,谭晓军.日本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及趋势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8, (4):62. 6日安世舟.漂流的日本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0,73-74. 7孟凡柳.论战后日本的国土综合开发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36. 8庞德良,于林英.战后日本公共投资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J.8现代日本经济,2008, (2):32. 9陈曦.战后日本的国土综合开发政策D.长春:吉林大学,2008:34. 10崔学东.日本财政政策困境及其改革措施J.日本问题研究,2003, (3):14. 11崔万有.日本社会保障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28,61. 12李月,古贺胜次郎.日本经济政策与新自由主义J.现代日本经济,2008, (4):5.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