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109KB ,
资源ID:1757395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573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汉代玉衣研究综述.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汉代玉衣研究综述.doc

1、1汉代玉衣研究综述【摘 要】 本文是探讨作为汉代葬玉制度的玉衣综述,通过对前人成果的梳理,以期更全面地了解汉代玉衣,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首先探讨它的起源,认识有歧义,一种认为吕氏春秋记载的所谓“鳞施” ,可能就是汉代“玉衣”的前身,另一种观点认为至少在西汉文景时期,玉衣已发展成熟;其次,玉衣使用的制度:是西汉、东汉的皇帝、分封的诸侯王等贵族的敛具,而且对金、银、铜缕的使用也有规定;再次,对玉衣的制作地认识比较统一,即除了宫廷作坊外,外地诸侯国也可以制造玉衣原料;第四,认为汉代玉衣是为了保持尸体不朽,即是汉代升仙思想的产物。 【关键词】 汉代;玉衣;葬俗 玉衣是汉代皇室和高级贵族死时使用的敛服。

2、两汉诸侯王墓出土了不少有关玉衣的资料。其中,出土玉衣资料的西汉诸侯王墓主要有:河北满城 M1、M2、定县 M40、江苏徐州狮子山汉墓、广州南越王墓等共 23座。出土玉衣的东汉诸侯王墓主要有: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定县 43 号墓、徐州土山汉墓等 8 座。 其中,南越王墓和满城 M1、M2 出土的玉衣保存较好,形制完整。狮子山汉墓、定县 M40 所出玉衣片数量较大,能够复原。其他墓葬由于盗扰严重,出土玉片的数量多寡不一,多的数百片,少的仅有几片,难以2复原。单从玉衣片判断,大致西汉诸侯王墓中残存 23 套玉衣材料,东汉诸侯王墓尚有 8 套玉衣材料。这些玉衣根据穿缀玉片的缕质不同又可分为金缕、银缕、铜

3、缕、丝缕。 一、玉衣的起源 玉衣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界存在争议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玉衣”这个概念问题。 “玉衣”即“玉匣” 。 “玉衣”在汉代文献中一般称“玉匣”或“玉柙” ,偶尔也称之为“玉衣” 。史为通过梳理汉代文献中有关“玉衣”的记载,发现在二十条的文献记载中, “其中作玉衣者 4 例,作玉匣者 12 例,作玉柙者 3 例,玉匣一辞,汉以后便不为一般所了解,后人传抄古书,有删去匣字为了通俗易解起见,可称之为玉衣 。 ”1郑绍宗通过汉旧仪的记载推测,玉衣和玉柙是通称,玉衣的构造分为襦、札、甲三部分。2王振镛将东观汉记中梁商传 , 后汉书梁统列传和汉仪注中屡屡提到的“玉匣”与现代的考古资料做比

4、对,研究发现, “玉衣即是玉匣,是用玉衣编缀而成的尸匣。 ”3梁勇从文献记载中考证出,汉唐时期已经有了“玉衣”一词,在当时“玉衣”与“玉匣”的第一义项相通,也就是说两者是同义词。4 “玉衣”的起源:史为推测“玉衣”可能在战国末期已经有了雏形,死者脸上覆以缀玉的面幕,身上穿有缀玉的衣服,可能就是汉代“玉衣”的前身,也可能便是吕氏春秋的所谓“鳞施” 。5郑绍宗在汉代玉匣葬服的使用及其演变认为,鳞施是死者身上的玉片饰,也是施于3脸上的玉面饰,玉面饰是鳞施的一种,并进一步做出推断, “玉衣的形制是由鳞施而发展,进而模拟甲胄而形成”6。卢兆荫在论玉文化在汉代的延续和发展一文中认为汉代的玉衣可能是从战国时

5、期的“缀玉衣服”发展起来的,这种缀玉衣服应该就是吕氏春秋中所说的“鳞施” 。从先秦的“鳞施”发展为汉代的玉衣,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7而阎孝慈认为玉衣是由玉(石)面饰发展而来。8袁胜文、石文嘉通过梳理玉石覆面的类型及演变过程,得出“玉石覆面从西周中期出现后,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西汉前期之后,逐渐演变成较为简单的窍塞和更复杂的玉衣这两种形式。 ”9并且,文中并没有提到“玉覆面”就是“鳞施”的一种。那么,结构完整,造型完美的“玉衣”是从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卢兆荫认为“战国时代死者脸上的缀玉覆面和身上的缀玉殓服,虽然和汉代的玉衣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但还不是真正的玉衣。 ”10他从已有的考古资料和汉

6、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考察分析,认为“玉衣”的出现可能是在文、景时期。后,其在再论西汉的玉衣一文中, “仍然认为玉衣的出现可能是在西汉文景时期” 。11石荣传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一文指出“从徐州九里山汉墓出土的银缕玉衣来看,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形态,在此之前应有一个产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阶段。因此可以说,至少在西汉文景时期,玉衣已发展成熟,而非刚刚出现。 ”12 笔者认为造成以上对“玉衣”的起源产生分歧的原因是“鳞施”的概念不清晰。鳞施是缀玉的衣服还是包括玉石面饰,目前尚未统一定义。4二、玉衣的使用制度 文献方面, 汉书中只见“玉衣” 、 “玉柙” ,未见关于编缀玉片是用金缕、银缕、

7、铜缕的记载。据卫宏汉旧仪载,不仅皇帝的“玉襦” 、“玉柙” (按即“玉衣” )缝以黄金缕,而且王侯的“玉匣” (按即“玉衣”)也是“缀以黄金缕为之” 。13由此可见,西汉皇帝玉衣使用金缕这是毫无质疑之处,而诸侯王的玉衣也常常使用金缕。从已出土的西汉诸侯墓玉衣来看,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说明在当时,玉衣的缕质问题并没有一个严格的使用制度。因此,卢兆荫认为玉衣在西汉尚未形成严格的使用制度。14但,刘尊志先生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西汉诸侯王墓的殓葬玉衣具有相对严格的制度,异性诸侯王及谋反的同姓王一般不用玉衣殓葬,而使用者的分级制度也在西汉中期逐渐确立。 ”15 有关东汉时期的玉衣的使用制度, 后

8、汉书礼仪志下有详细的记载,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金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可见,东汉时期根据身份的不同,玉衣存在金、银、铜缕等级的差异。袁胜文总结为“西汉时期对诸侯王玉衣的缕质未作严格限制,可以使用金缕,尤其是刘姓王。东汉时期,玉衣的等级就相对严格,诸侯王一般只能使用银缕,特殊的可以使用鎏金铜缕” 。16 三、玉衣的制作地点 玉衣体积较大,结构比较复杂,对工艺技术的要求很高。 “这种规模较大的综合性玉器作坊应系官营手工业作坊无疑。根据文献记载,制作玉衣的作坊在朝廷中应属于主作陵内器物的少府属官东园匠。 ”17但并不是所有的玉衣都是东园匠所造,一些较大

9、的王国也可能有类似的5玉器作坊。 “从南越王墓以及徐州北洞山所处的玉衣片形状来看,当时方国确有自己的玉器作坊。 ”18西汉早期出土金缕和丝缕玉衣部分玉料材质及其加工工艺特征管窥一文,作者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具对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和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的玉器进行比对,推测“两地玉衣来自不同的玉作系统,当时诸侯国可能拥有自己的琢玉工坊,汉代玉作具有多个不同的体系,工艺水平参差不齐。 ”19这样就否定了“玉器可能是从内地输入”的看法。20 四、使用“玉衣”的原因 学术界对于汉代的皇帝、贵族使用“玉衣”埋葬的原因的分析,可以归结为“客观条件”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从主观原因来看,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

10、面, “汉人继承并发展了儒家贵玉的思想” ,21玉被儒家赋予了多重美德甚至神圣化了。第二方面,为了保存尸骨不朽。史为分析汉代皇帝和贵族用玉衣埋葬原因“可能是由于迷信玉衣能够保存尸骨不朽” 。22罗波通过分析汉代玉衣头罩顶部中央使用璧形玉片的原因,指出留此璧玉之好, 是为了使灵魂出窍有了升天之道,由此可见汉代玉衣即是汉代升仙思想的产物。23其客观条件方面主要分为:一是西汉初年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文景之治,武帝初年国力强盛。24二是武帝对付匈奴的多次作战胜利,清除了通往西域商路的障碍,使和阗玉料大量输入中原,解决了玉料来源问题。25 汉代帝王和高级贵族用玉衣作殓服的习俗一直沿续到曹魏之际,

11、曹魏黄初三年,魏文帝作终制 ,禁止使用“珠襦玉匣”殓尸,玉衣从此绝迹,此后的墓葬中再未出现殓尸用的玉器。 6回顾学术界对玉衣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玉衣的起源,玉衣的使用制度和制作地点、玉料的材质及工艺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对玉衣的起源这个问题上仍存在着分歧,还值得深入探讨。 【注 释】 1 史为.关于“金缕玉衣”的资料简介.考古,1972.2. 2 郑绍宗.汉代玉匣葬服的使用及其演变.河北学刊,1985.6. 3 王振镛.“玉匣”辨.福建文博,2009.4. 4 梁勇,梁辰霄.“玉匣”与“玉衣”义项再考.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 5 史为.关于

12、“金缕玉衣”的资料简介.考古,1972.2. 6 郑绍宗.汉代玉匣葬服的使用及其演变.河北学刊,1985.6. 7 卢兆荫.论玉文化在汉代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历史文物,2004.3. 8 阎孝慈.玉衣和玉面饰徐州近年来考古的重要发现.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79.2. 9 袁胜文、石文嘉.玉石覆面研究.中原文物,2009.3. 10 卢兆荫.试论两汉的玉衣.考古,1981.1. 11 卢兆荫.再论两汉的玉衣.文物,1989.10. 12 石荣传.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中原文物,2003.5. 13 卢兆荫.试论两汉的玉衣.考古,1981.1. 14 卢兆荫.试论两汉的玉衣.考古,19

13、81.1. 715 刘尊志.西汉诸侯王墓殓葬玉衣及相关问题.中原文物,2011.4. 16 袁胜文.汉代诸侯王墓用玉制度.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5. 17 卢兆荫.再论两汉的玉衣.文物,1989.10. 18 石荣传.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中原文物,2003.5. 19 罗韩,李琳娜,丘志力,李银德,陈灿强,龚盛玮,崔亚平,麦志强.西汉早期出土金缕玉衣部分玉料材质及其加工工艺特征管窥.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2. 20 广州象岗汉墓发掘队.西汉南越王墓发掘初步报告.考古,1984.3. 21 卢兆荫.再论两汉的玉衣.文物,1989.10. 22 史为.关于“金缕玉衣“的资料简介.考古,1972.2. 23 罗波.汉代玉衣与升仙思想初探.文物春秋,1994.3. 2425 武玮.河南永城西汉梁王陵墓出土葬玉蠡探.中原文物,2008.3. 【作者简介】 高 倩(1986-)女,江苏徐州,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佛教考古,文化遗产.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