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手机对高校文科大学生学习的影响探析摘 要:当今手机日益成为信息来源的工具,吃饭高校文科大学生而言手机与学习的关系越来越明显。具体考察手机对高校文科生学习的影响,不难发现,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同在,利弊共存。因此,如何在信息交流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在高校文科大学生学习机制中使手机发挥有益的作用,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教育问题。 关键词:手机;学习;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218-02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化节奏的加快,手机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常见的日常交流工具,在学习中也充当着一定的角色。对于高校文科大学生来讲,
2、手机与学习的关系日益表现出更为紧密的联系。然而,具体考察手机对高校文科大学生学习的影响,不难发现,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同在,利弊共存。因此,如何在信息交流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在高校文科大学生学习机制中使手机发挥有益的作用,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教育问题。 一、手机对高校文科生学习的积极作用 毋庸置疑,手机在高校文科生的学习中占据着较为重要位置。对目前在校的高校文科大学生而言,没有手机者几乎很少,而持有手机的文科生借助手机进行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手机在文科生学2习中的有益作用主要体现于: (一)信息量大 现在移动、联通等通信公司不断在校园推行各种上网优惠活动,为大学生的
3、手机上网搭建许多有利平台,高校文科生手机上网者比较普遍,通过网络获得大量信息。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课下材料的收集,大多采用网络查找和阅读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到图书馆查阅的传统模式。学生采取手机学习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手机网络平台打开了一个资源无限丰富的空间,这种巨大的开放性信息容量有时是教师的课堂传授无法替代的。 譬如,在当代文学教学中,当教师分析到某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时,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虽然力争把作家作品的解读和研究全方位讲给学生,但是仍然避免不了讲授不全的缺憾。尤其是对比讲解几个作家作品时,学生的课堂接受度更为有限,大部分学生就借助手机获取大量学习知识。有时在上课过程中,笔者经
4、常发现:当偶尔提到某个新的文学术语,或者对比分析预习内容中没有的文学史知识和作家作品时,部分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机进行翻看,以此解决现有知识储备不足的难题。 (二)便利性强 目前网络学习是高校文科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网络学习的普遍工具有计算机网络和手机网络。相对文科生而言,从携带角度和经济投入角度来看,手机上网更具有大众化效果:既便利又实惠。课堂上下,校园内外,一机在手,似乎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种学习资源3利用方式与理工科学生借助实验室完成来比,具有很强的便利性。 在文学学习中,一个不言而喻的学习方法是,不读文学作品相当于白学。当然,这种不成文的说法也许有些言重。但是,学习文学知识
5、一定要广泛涉猎文学作品确是事实。传统的文学作品阅读方式,主要依靠纸质本。据笔者调查发现,很多文科生采用这种阅读方式属于少数中的个案,大部分文科生使用网络电子资源,通过在网上下载电子图书,储存在计算机上,然后再通过手机适时阅读;有的文科生甚至直接借助手机网络,通过在线方式进行阅读,这种文学作品收藏和阅读的便利性在高校文科生的学习中应用广泛。有的文科生大学读了四年,当离校毕业时,所带的纸质书籍极少。以他们的观点认为,只要手机能上网,可读的名著信手拈来。 二、手机对高校文科生学习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可否认的是,手机给文科生学习带来大量信息和便利的同时,也给当代的高校文科教育带来了困惑
6、和忧虑。 (一)学生课堂听课注意力不集中 由于手机上网方便,能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在文科课堂上,如果趣味性强些的课程,学生听课的注意力稍微好点,但是也存在学生不听教师讲课,专注查看手机的现象。然而比较突出的课堂问题是,有的学生从上课开始,一直到下课,整节课都在看手机上的信息,以致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则不知所云。 大学课堂不是中学课堂,教师在讲台上授课,一般不会强制干涉学生的听课状态。高校文科课堂也不比理工科课堂,没有逻辑严密的定理4推算过程。讲解阐释为主的课堂模式有时难免使学生听课容易走神,给课堂翻看手机创造机会。有些文科生认为,即使课堂上不听课也无所谓,只要到考试的时候,多背背记记,一样可
7、以过关。拥有此种学习心理的学生便把手机作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工具,爱听时就听一下,不爱听时就专心看手机,反正上课时不旷课,不说话,坚持出勤,保持安静就行。倘若在文科生的课堂中,手机成为学习的一种主流工具,学生的注意力不再关注教师的讲授,那么,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课的意义将会归结何处?(二)查阅手机的内容杂乱 当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不出门便晓天下事”成为现实,色彩斑斓的网络世界使有些高校文科生对上网乐此不疲。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面对巨大容量的信息,有些学生缺乏选择判断的能力,借助手机观看的内容颇为杂乱。 笔者曾经做过一个问卷调查,统计学生利用手机获取信息的内容范围。问卷结果显示,学生针对不同场合会
8、选择不同的观看内容,但是内容的范围不限,具有随时性和任意性。例如根据课堂时间的长短,学生会看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会阅读一些文学作品,会搜看一些专业知识,会上网聊天,会传看微博,会接送短信,会看自己关注的新闻,也会玩玩游戏等。甚至有的学生回答问卷,当在课堂上很无聊时,会用手机拍照。至于课堂之外,学生使用手机观看的内容更为广泛。通过调查还发现,学生借助手机观看的内容中,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内容偏少,而与专业学习无关的内容庞大。 5(三)占用学生学习的时间上升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手机已然成为高校文科生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占用学生学习的时间出现增长的趋势。这就使有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大
9、量时间专注于手机,而把宝贵的专业学习时间贻误,产生使学生课业成绩一再挂科,甚至不能正常毕业的严重后果。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在大学校园里的诸多场合,比如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报告厅等,随处可以发现有学生会很长时间地专注于观看手机。也许这尚不足于说明手机对学生时间的占用程度,那么,笔者就这个问题在与文科生的课下交流中发现,学生坦陈手机对于自己生活的重要地位,直言所修的某些课程上课根本就没有听过,全凭手机度过课堂时光。而到了课下,手机更是不离身不离手,一有空,就拿出来消磨时间。出现这种对手机痴迷的个别现象,说明手机占用学习时间已经走向一种偏执,其危害不言而明。 (四)提高学生考试作弊概率 考试是
10、对学生课程学习的一种严格考核方式,是查看学生专业学习是否合格的主要指标。虽然在考试进行前后,教师和考务负责人一再强调作弊的后果,不断重申考试纪律,重点申明严禁携带作弊工具。但是对于文科生而言,似乎手机作弊不具有约束力和震慑力,有些学生会不断“铤而走险” ,利用手机实施作弊行为。 众所周知,在文科的考题类型中,简答题和论述题属于主观题型,所占分值较大,而这些考题的解答主要靠学生平时的学习阅读积累,有的考题甚至没有固定答案,具有很大的可发挥空间。这种考题的设计,6就使没有或者缺乏学习积累的学生很容易想到利用手机上网,查找资料作答。现在有的文科生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 “什么你不懂,百度搜一下”。也许
11、有此种心理的驱使因素,使某些文科生在考试过程中企图通过手机百度搜一下侥幸过关。当然,这里探讨的并不是文科题型设计问题,而是当学生面对文科考题时,手机作弊屡禁不止,且有不断增长的势头。三、手机对高校文科生学习的建设策略 显然,手机对高校文科生学习的影响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效应。关键在于,面对手机已经成为文科生学习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如何使手机充分发挥其有益作用,转化或者避免其消极影响。笔者拟想的建设策略如下: (一)理性对待手机与学习和生活的关系 高校文科生对手机的过分依赖,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处理好手机与学习和生活的关系,普遍缺乏理性认识。基于此,学生应该做到: 1.思想上端正对手机的理性
12、认识 高校文科生正处于一个人生命最旺盛的时期,对知识充满了探知的兴趣和渴望,而手机搭建了通向缤纷世界的窗口。面对手机中扑面而来的信息,学生应该具有科学清醒的头脑,有效进行甄别,对于专业学习无益的内容尽量少看或者不看。 思想上的坚定认识取决于心理的克制能力,只有具备恒久毅力的学生才有可能坚持下去。若想从内心深处拒绝手机带给自我的多种诱惑,必须树立远大的学业理想抱负,勤奋努力攻读学业,把注意力转移到专7业学习上,并把珍惜时间设定为自我奋斗的座右铭,从而时刻提醒自己。2.行动上厘清手机与学习的关系 一个人思想的体现通常会落脚于实践行为。处理好手机与学习的重要环节,除了思想上的清醒认识之外,还有行动与思想的一致。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当拿出手机进行长时间翻看的时候,可以查阅与专业学习有关内容,自觉放弃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当使用手机对学习有益时,充分发挥手机的资源优势和便利性优势;反之,则减少使用量。 3.行动上厘清手机与生活的关系 一个人的精力往往有限。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在生活上如果一味迷恋手机,势必会减少对学习投入的时间,直接导致人生中最宝贵时光流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主动减少使用手机休闲娱乐、接听电话、发送短信等的时间,而要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让手机主导了生活中的主流时间。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