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模因论之我见【内容摘要】首先,通过阐述模因论诸多观点,提出几点疑问。从模因的概念、理论背景、其生存基础和语言顺应的普遍性规则出发,阐述模因论跟建构论的相似性。其次,从认识论角度,模仿是思维模式的一种,但不是全部。语言的生成不完全依靠模仿和变异。模因论对现象和属性的解释依赖于感官、认知和类比。从方法论角度,模因论主要基于构想和归纳,在描述和解释中带有规定性。由于模因论解释现象,此参照系为弱预测,不易分辨优劣,最终会导致相对主义,失去科学分析和研究应有的刚性特征。 【关 键 词】模因论 建构主义 相对主义 一、引言现今模因论各观点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语言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在模
2、因论中,模因被描述为“病毒” ,它可以感染并寄生(parasitize)在人的头脑中,并传播给其他人或者下一代(何自然,2005) 。模因是通过模仿而被传递的,就是说如果模仿行为发生了,那么,就必然有某样东西得到了传递。 (Blackmore,1999)模因的存在方式是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与传播。在复制与传播过程中,如果顺应了语言使用的环境或被交际对方的模因所吸纳时,那么模因就得以存在,反之则得不到存在。(模因)它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虽然是通过模仿而传播的文化的基本单位,但也像基因一样,可以在人类个体之间世代相传,利用近似2遗传的形式进行文化的发展程序,并且形成一个人类的文明。 二、模因论与
3、建构主义的相似 根据谢朝群,何自然,Susan Blackmore,模因有以下几特征: 1.模因主要通过模仿而被传递,任何东西只要通过模仿而被传递,它就可以算作是模因;2.模因寿命有长有短,任何受到模因影响并加以传播的人都可能成为该模因的宿主; 3.模因论既注重描写,更强调解释,旨在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化、思想、认知以及人类自身的认识;4.隐喻思维不会影响模因论的科学性;5.本性与习性均可能对模因的传递产生影响;6.模因论没有忽视意向性问题;7.模因论不但要考察人如何获得思想,更要考察思想如何获得人,即思想如何控制人;8.目前探讨模因论的科学性问题可能还为时过早。 笔者对以上一段话的思考是:
4、第一,既然“任何通过模仿而被传递的东西”都可以算作模因,模因论这一理论并不局限于语言学,而同样在文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建筑学,生物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适用。那么,模因论这个处于交叉学科的理论是否严格符合每一学科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在语言学方面则:是否严格符合语言的根本规律而仅仅是勉强的凑合和现象上的类似? 第二,模因论考察“思想如何控制人” ,即人如何被自己的思想所左右。这句话貌似海德格尔“不是我们在说语言,而是语言在说我们” 。说的是“人”如何被我们的“语言”所左右。两句话表面相似,但实际异质同构。海德格尔是语言本体论和语言存在论的的拥护者,他认为语言3是独立存在的。语言就是“道”
5、,是世界的起源,世界是语言的表征,这里的语言是一种“大言” ;而模因论所研究的语言主要是人们日常交际语言(小言) 。因为人体“基因”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我们所有机能几乎被基因所左右。于是模因论也构想:语言和思想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人类被思想和语言所左右。但两者谈论的语言不在同一层面上,参照系也不一样:一个是对世界本源的追求,是形而上的追溯,以上帝之眼看世界;一个是将社会现象和基因类比起来,是形而下的研究,以人之眼看世界。因此两句话表面相似,实则异质同构。 第三,为什么“探讨模因论的科学性问题为时尚早”?做学术研究要讲究科学和系统,这句话本身是否预设了模因论的科学性现在还没有形成?还成其为
6、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罗迪江在语言使用中的模因域认为,模因域以模因为基础,在交际过程中不断与外界发生联系并获取能量而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其结构自身也吐故纳新,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模因域在动态的语言使用过程中总是以存储于大脑中的信息单位为出发点,不断地进行合理的自我组织与合理地与另外的模因域进行重组,超越原有的内在属性而进入并融入到新的模因域中,以寻求模因域中的模因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与视野融合。 以上文字强调“模因域的动态平衡”和“超越原有的内在属性而进入并融入到新的模因域中” ,由此看来模因域这个概念跟构建主义很相似。建构主义理论属于认知发展领域,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他4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
7、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把外部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
8、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动态平衡)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根据模因域理论,人类以模因域为视角,以模因域来认识和体验世界,人类的交际以模因域为基础,在促进交际者之间的模因域中的模因相互顺应与织综的基础上不断地促进交际的发展。对比此话和上段关于建构主义的核心特征表明,两者的理论基础是基本相同的。它们都以人跟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为出发点,都是通过强调人对环境的“认知”和“顺应”相互作用促进了认知构建。从现象上收集数据并归纳原理。 但是,建构主义不足之处在于模棱两可性。由于它仅仅是对现象的,属性的解释,依赖于我们的感官和类比,没有从更
9、高的层面研究到其背后的本质和深层机制。因此,在阐述中既可以这样讲,也可以那样讲。归纳研究不如演绎推导更严密。建立在此弱预测基础上的参照系易推翻,5不够稳定。 三、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看模因 语言的生成并非“模仿” ,模因易导致相对主义。 大脑的“模仿”现象只是大脑众多思维模式的其中一种,除此外还有想象、类比等。而“模仿”也并不是语言生成的唯一机制。生成派认为语言是个生成体系,从有限到无限,从无序到有序,参数有限但运用无限。语言的本质和规律蕴含在抽象之中,语言的本质既非模仿也非变异,它们都只是语言的属性。 模因论主要基于构想和类比,其分析和描述带有规定的倾向。谢朝群,何自然和 Susan Bla
10、ckmore 认为:“描写蕴涵了解释,而解释则经常以描写为基础” 。依笔者看来,描写和解释其实本质上是有区别。对一个事物的描写是归纳的研究方法,陈述千变万化的现象;而对一个事物的解释是演绎的研究方法,因为对事物的解释事先已经有了一个命题或者目标,解释更多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看深层规律,就好像“用上帝之眼看事物” 。光有陈述性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程序性知识。科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充分的描写加上充分的解释。以表象取代实质,以构象代替事实是不科学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意识形态等局限,解释有时也存在牵强之处。即在对一个事物的解释中突然缺少事实证据,从而出现多元的解释途径,此后的解释主要依赖于人的主
11、观推测,这种根据人的主观推测的解释和描写的“春秋笔法”也不是科学和系统的。例如在进化论研究过程中,达尔文发现 400 万年前生物的一次突变,至此人猿从古猿中分离出来成为智慧型物种。这种解释正是基于进化论中的缺环(missing link) ,而6动用了达尔文自己的推测。但是最近研究却表明这种推测站不住脚:人类不纯粹由古猿进化来的,人类的起源也可能跟海洋哺乳动物有关系。突变论是达尔文想出来的一条捷径,但忽略了事物的发展往往是渐变的。万事万物,其现象是浅层次的,而规律和本质却是深层次的,它抽象地蕴含在现象之中。语言的深层规律依赖于结构,这种结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先验性,使千变万化的语言现象在语言的
12、深层次普遍联系。就好比爱因斯坦从世界万事万物中发现相对论公式,在一个较大的参照系内,抽象而正确概括了宇宙中的现象。 四、结论 “模因论”是在类比基础上的理论的延伸,我们不排除类比有成立的价值,但这并不代表这种类比是值得延伸和拓展的,以及这种延伸和拓展是可靠的。其“模因论”是靠人的认知积累,这在科学研究方法论上属于“归纳”而非绝对科学和严密的“演绎” 。我们都知道在逻辑中,除了三大定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之外还有充要条件,不充分的条件和不充分的知识都属于假知识。所以其理论存在不确定、不完善和局限的地方。 当前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也如此。各种知识、理论、学派如同雨后春笋般,一时间百家
13、争鸣,百花齐放。这是值得支持的。但是针对每一种新理论,我们也不能够盲目崇拜,而应该科学的批判的看。模因论也是这样,这一个新理论能够创立并发展,毕竟有其合理的地方,但是随后的过度泛化也许并不十分必要。模因论创见性的将语言现象跟7“基因”类比起来,它发挥了一定作用,解释了一些语言现象,已经足矣。而进一步的加深它的外延和内涵,却只是基于人类自身认知,感知,经验的,归纳总结出来的理论,就不再经得起科学、逻辑的推敲,也揭示不了语言的深层规律,更不能达到理论的内洽和不同理论之间的外洽。参考文献: 1谢朝群,何自然,Susan Blackmore.被误解的模因与刘宇红先生商榷J.外语教学,2007(28):3. 2董保华.从模因论看语言迁移研究的症结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5. 3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季刊) ,2007(30):1. 4罗迪江.语言使用中的模因域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6).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