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107KB ,
资源ID:1760515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605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孔子终身教育思想.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孔子终身教育思想.doc

1、1论孔子终身教育思想【摘 要】人的教育具有历史性,更具有现实性。以今视古,在我们用当下的视野仰望星空时,几千年前的孔老夫子的教育思想,则让人们能够更多的去领略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就在于终身学习、终身受教。孔子在自由讲学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理解教育思想,发展终身教育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特别是终身教育思想,早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的萌芽。以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作为代表,在他的言传身教中早就已经认识到对人的教育应该是持之以恒、终身的教育。 一、终身教育及内涵 人的教育具有历史性,也具有现实性。历史的车轮走到 18 世纪末、19

2、世纪初,特别是世界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新知识与新认识,并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新的途径,特别是贯穿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全过程,继而终身教育孕育而生。在 1965 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第三次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法国著名终身教育理论家保罗朗格朗做了何为终身教育为题的学术报告,这次报告成为国际范围内讨论成人教育的开端。终身教育就笔者看来,它可以理解为在人的一生中,通过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受到外界信息的介入、吸收、内化、自我解释,再向外传递2的一个循环过程组成,而这个过程又贯穿于人的婴儿期、青少年期、中年期与老年期的全过程,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

3、学校社会教育,以及众多的正式与非正式教育都贯穿其中,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双线条并行前行,而且是贯穿于人的终身。 终身教育思想概念的提出时间并不长,但终身教育所倡导的学习精神与探究学问的目的却并不短暂。在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孔子在他的讲学中其实都不难看出其终身教育的理念。 二、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学校教育的关注不够充分,这让我们在学习领会孔子思想、注重教育重在学校的思想多了几分认识,但却少了几分对其对教育本身存在的一些规律,以及如何对人终身产生影响的思考理解甚少。在理解终身教育思想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孔子为代表的终身教育思想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一)关于教育的持续性 孔子

4、把学习当作是人成长的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人生成长过程不同阶段的总结,更是他树立终身学习思想的表现。 1、人终身的发展离不开教育 孔子以人生生命的不同阶段为节点,描述了其成长的历程。他用自己的一生向人们展示了学习是人成长发展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与人自身的发展持续相伴,人的全面发展与持续的接受教育是不可分3离的,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个学习与自我社会化相匹配,作为人不断自我完善的全过程。 2、终身学习是一种人生态度 在世界大工业革命到来以后,社会化的认知学习主要通过学校教育的教化来完

5、成、在家庭教育、社会单位教育之外,学校教育应该是作为人融入社会、从事生产实践的主要基础性前提条件。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人是不因成长的不同阶段而划分不同的学习时间段的,他更多强调的是终身学习的态度与学习状态。而在这种学习状态与态度的基础上,我们必然可以看到他身体力行中所表现出来的终身学习精神、终身探知精神。正是在孔子长期的教学实践与自我学习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出的是他对学习的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生活的状态与对生活孜孜不倦的态度。 (二)关于人受教育时的时空性观点 孔子对教育的探究与理解,不只是在知识本身,在人接收教育的时间与空间上也是独具开放性的。他认为,人作为受教育的个体,其本身就具有主观能动性

6、,这种能动不只是在言行上,也存在于思想上。因此,教育应该不分时间、空间地点的变化适时为人的学习而服务。人在地,即教育即在。同时,也十分称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这也是虚心请教旁人的学习精神。 1、教育者的开放性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首创私塾,开创平民教育之先河。加上“有教无类”的思想,从而培养了大批的学生。他主张以文化教育4的途径使各阶层的人们接受礼乐教化。现代教育理念已经认识到,教育不是一部分人所享有的,教育不但是为适应环境所做的应试训练,而且更应该是为人的一生服务,为人生的所处的不同阶段创造不同的人成为之人的素养而进行学习、发展的。 2、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孔子在继承传统西周“六艺”

7、教学方法之后,经过教学实践的不断总结与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设立了新的教学门类,并且对传统学科门类进行了重新编排,从而更好的适应了当时人发展的需要。孔子在其私学中对教育的倡导与发展,是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的雏形。如果以今视古,在我们用当下的视野仰望星空时,几千年前的孔老夫子的自我生平叙述,则让人们能够更多的去领略人生苦短,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就在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思想。 三、终身受教的思想价值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他一生追求真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认识到的终身教育思想与当下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认识,有着其充分的对比与反思。

8、 (一)知识更新对终身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孔子通过自身经历生动形象说明了人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 这一点和终身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是一致的。在当今社会,学历社会正开始走向能力社会,这也是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5过去,我们对终身教育的理解是,一个人从上学到退休,要一直接受教育;现在,这一概念应当重新定义,终身教育,从摇篮到坟墓,应贯穿人的一生。 (二)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终身教育的诉求则更加日趋突显 孔子认为“可与言终日而不倦者, 其惟学乎! ”要用心学习各种技能,会了一样再学一样, 这样才能技能众多。现代社会伴随

9、着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互联网与新能源、新材料的利用,整个世界正处在一个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全球经济一体化、资金技术的国际化、人才发展的多元化,不断催生人自身对社会适应的学习诉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等生平的人生自述,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挑战。取而代之的、更多的是因“己”施教,因地制宜。 (三)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必然有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既表现出了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同时又表现出孔子善于学习的途径方式。在当下,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社会化分工更加精细,为培养出多元人才来适应社会发展,自然就产生了多元化教育。在传统以家

10、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组织教育为主的基础上,网络教育正日益普及。因此,如何更好的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基础上,更多的去探索具有网络教育的成长特点,创造良好的远程教育体制机制与环境等条件,是值得我们去深化思考的。 总之,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和人的现代化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培养,发展到6如今大众化。可以说,这是人类社会对人能够成为人的一种自我完善和发展。理解孔子的终身教育思想,让我们在立足当今大教育的环境背景下,解读他对人生、对教育的反思,从而为当下社会人的自我成长与发展起到人生教育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白炳贵.从孔子终身教育思想到成人教育的可

11、持续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年第 2 期,第 166 页. 2 韩树杰.孔子的成人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蕴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 ,2006 年 3 月第 23 卷第 1 期,第 24-27 页. 3 王正文.孔子名言精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版. 4 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编务组编.孔子教育思想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版. 5 张乐天.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版. 6 董书慧,王昶,徐正源.全球通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版. 7 丁珍彦,藏宏.中国哲学史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版. 作者简介:卫振华,男,新疆人,现就读于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 级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发展方向。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