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杨姓历史渊源杨姓是中国的第六大姓,仅次于王、李、张、刘、陈,杨姓人口大约在 5000 万以上,其中最著名的弘农杨氏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一连串光辉灿烂的足迹。东汉时期的“四世三公” ,统一大江南北从而结束南北朝分裂战乱局面的大隋朝,唐朝官高门显的 11 位宰相和“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宋朝名垂青史至今家喻户晓的杨家将都无不闪耀着灿烂的历史光辉。如今,弘农杨氏的裔孙已播迁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由此可见,在民间流传的“天下杨氏出弘农”的谚语是有一定道理的。 弘农杨氏异祖同宗之谜 以湖南城步县的杨氏族谱城步谱 、广东梅州的杨氏族谱梅州谱和湖南望城的卯田杨氏族谱卯田谱为代表的杨氏宗谱认定杨氏受
2、姓始祖为唐叔虞的次子杼,杼于周康王六年被封为杨侯。谱中对杼以下每代人都详细记载了生卒年月日时、爵位官职、墓地山向、配偶及生子等。以福建漳州的杨氏族谱漳州谱和湖南汉寿的花园杨氏族谱花园谱为代表的杨氏宗谱是以伯侨为始祖而记载世系的,内容较简略。 对比上述两类不同的杨氏宗谱,发现其中存在着令人生疑的奇怪现象。 城步谱 梅州谱和卯田谱尊杨杼为始祖,传第 25 代杨章;而漳州谱和花园谱以杨伯侨为始祖,传第 17 代也到杨章。这两类杨氏宗谱所记载的杨章都是字道斐,都生活在东周末年,华阴人,配2姜氏,生三子(其中二子同名) ,其子杨款都是字洪(宏)哲,被封为秦国上卿,两个杨款都生四子,都是长子杨显(失考)
3、,次子杨硕(承嗣) 。由此可见,两类杨氏宗谱所记载的由不同始祖(杨杼和杨伯侨)繁衍而来的杨章竟是同一个人,岂非咄咄怪事? 两位杨侯伯侨身世混淆之谜 以城步谱 梅州谱和卯田谱为代表的杨氏宗谱在寻根觅源中,认定杨氏受姓始祖为杼公,而不是伯侨公,且杨姓中的伯侨亦非晋武公之子。晋武公子伯侨是唐叔虞长子晋燮父的后裔,复姓羊舌,属于另外一姓,不能把尚父裔孙杨伯侨与羊舌氏的晋伯侨混为一谈。关于伯侨被封为杨侯之事,在杨氏宗谱中有两种不同的杨伯侨的生平资料,发现他们虽然生活的年代不同,却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在城步谱和花园谱中,两位伯侨的字(又名)都叫文实,都被封为杨侯,谥贤敬,都是配于氏,生三子,逊、近、述。逊袭
4、位;近,字子恭,为邑宰;述,字子宪,官令尹。说明这两类杨氏宗谱有互相抄袭现象。 城步谱所记载的资料比花园谱更详细一些,可能是一类族谱的续谱人误认为这两位伯侨是同一个人,于是就从另一类族谱中抄来一部分关于伯侨的资料,补充在自己的族谱上,从而造成两位不同年代不同世系的伯侨具有相似性,给后人留下了两位杨侯伯侨身世混淆之谜。 杨氏先人两次大逃亡之谜 有的杨姓专著提出:“杨侯灭国后,他的子孙不是逃往了弘农华阴,而是逃到四川的巫山了。或者杨侯的另一支系逃到了四川(巫山) 。 ”产生上述模糊认识是由于将晋上卿杨食我的子孙与扬侯周伯侨的两次大逃3亡混为一谈所致。杨食我子孙是在智伯、韩、赵、魏、范、中行这六卿和
5、晋顷公的追杀下于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 514 年)逃于华山仙谷的;而扬侯周伯侨却是在魏、赵、韩这三侯的追杀下于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 387 年)逃于楚巫山的。两次大逃亡的时间前后相差 127 年。杨食我已于公元前 514 年被杀,他的子孙不可能等到 127 年后再逃于楚巫山;同样,于公元前 387 年逃于楚巫山的扬侯周伯侨也不可能上溯 127 年去充当杨食我的子孙。 两支杨姓渊源的历史真相 第一支杨姓起源于唐叔虞次子杼。周武王伐纣胜利之后,将居住在山西省洪洞县一带的炎帝后裔扬人赶到长江流域去,其中一部分人在湖北北部建立扬子国,楚国在荆山强盛起来后,扬人再南迁到江汉地区与越人结合而成扬越。空出来
6、的扬人之墟(山西洪洞一带)即称为扬地。周康王六年将扬地分封给唐叔虞次子杼,谓之扬侯。传至第 6 世扬康被乱所害,绝祀,收箕子孙为养子,即扬绍甲。绍甲在公元前 841 年的社会大动乱中被杀,绝祀。周宣王于十九年封第五子尚父(太祖)为扬侯,取名为扬涧。当扬侯爵位传到尚父的孙子扬丙宏时,正值西周灭(公元前 771 年) ,东周兴(公元前 770 年) 。平王东迁继位,实依晋、郑、秦,遂以扬地赐晋国,晋于是并有扬国。故氏族略云:“周宣王少子尚父,幽(宣)王时封为扬侯,为晋所灭,其后为氏。 ” 从扬涧(尚父)的裔孙第 10 世扬丁宏至第 19 世扬欢一直都无爵位,到第 20 世扬季洪时,正值公元前 5
7、14 年杨食我被灭族,于是季洪乘机恢复爵位,季洪死后,由其子扬东莲袭侯爵,东莲死后,由其子扬定悼4袭侯爵,于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 387 年) ,除第十三子伯侨外,定悼及其 14 个儿子全部被杀。伯侨与其母公孙氏幸被家人古吉搭救,投靠晋国贤士大夫习,习为掩护他们俩,与公孙氏拜为兄妹,呼伯侨为外甥,并将他改名为文实。大夫习惧怕魏、赵、韩,让伯侨母子附周。周安王念其先人功勋,仍封为扬侯,承继乃祖爵位,是为继扬杼之后的扬氏第 23世祖。空有爵位并无封地的扬侯周伯侨(由于他是周宣王少子尚父的裔孙,故又称为周伯侨)害怕仇人追杀,就只好逃向远方避难了。 那么,他逃到哪里去了呢?在汉书扬雄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8、“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日扬侯。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智伯弊。当是时,逼扬侯,扬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楚汉之兴也,扬氏溯江上处巴江州,而扬季官至庐江太守。汉元鼎间(公元前 116公元前 111 年)避仇复溯江上处岷山(江)之阳日郫。 ”扬侯伯侨逃难时间是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 387 年) ,当时范、中行氏已灭 72 年,智伯已灭 68 年, “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已过 17 年。这正是“韩、赵、魏兴而范、中行、智伯弊”时期,与汉书扬雄传中所记载的“扬侯逃于楚巫山
9、”的时间相吻合。 汉书扬雄传中所记载的是周伯侨,号日扬侯,这就意味着他正是周宣王少子尚父的裔孙,无封地而只有扬侯封号的逃避仇人追杀的扬伯侨。由于周衰已无权威,周安王所封的扬侯只能空有封号,而不能实际拥有封地,那就只好逃于楚巫山了。扬雄在诗作反离骚中曾哀叹其祖先日:“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汾隅。灵5宗初牒伯侨兮,流于要之杨侯。 ”这位末代扬侯裔孙怀着与屈原被流放时同样的心情大发感慨,深为祖先失国而悲痛,是可以理解的。 在扬雄时代,尽管扬、杨二字已混用,许多扬姓家族已随波逐流融入杨姓,但作为大文学家的扬雄对自己的姓氏的文字是很认真的,坚持姓“扬”而不姓“杨”是无可非议的。有人指责他“子云好奇,特
10、自标异” , “修家子云,老不晓事”是毫无道理的。 扬侯伯侨住在楚巫山中,死后,其子扬逊袭爵位,事实上,已沦为平民,到伯侨的孙子扬章时,生平已失考,家谱也出现断层,一直到曾孙扬季才东山再起,官至庐江太守。在扬雄以后的漫长岁月中,绝大多数扬姓家庭已逐渐融入杨姓。如今,扬雄的裔孙已遍布四川各地,并播向江南和岭南,繁衍成为以杼或尚父为始祖的由扬氏转化而来的杨姓子孙。 第二支杨姓起源于晋武公次子伯侨。晋侯接受周平王封赏后,即将扬国旧地改为杨氏县,周襄王五年(公元前 647 年)封伯侨(因系晋武公之子,故又称晋伯侨)为杨侯,辖杨氏县(由于当地盛产杨树,东周以后,扬地逐步改称为杨地,称杨氏县,故晋伯侨被封
11、为杨侯,而非扬侯) 。晋伯侨(第 l 世)的杨侯爵位传到第 6 世杨食我(任晋上卿)时,于晋顷公十二年(前 514 年)受祁盈冤案株连而被灭族。据史记载:“(颂公)十二年,晋之宗家祁侯孙(即祁盈) 、叔向子(即杨食我)相恶于君。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晋益弱,六卿皆大。 ”杨食我的个别子孙幸免于难,逃往华山仙谷避难。当时,杨食我的儿子杨道正在周都洛阳任大司马,也幸免于6难。杨道的 10 世孙就是弘农杨氏的奠基人杨章。杨章的 10 世孙就是东汉太尉杨震,杨震和他的裔孙曾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一系列辉煌篇章,使整个杨氏家族满门生辉。 对杨姓渊源的探讨 由扬氏转化
12、而来的杨姓裔孙从家族世系传承的角度出发,尊首封扬侯的杼公为始祖是正确的,这就是“杨姓起源于唐叔虞次子杼”说法的由来;但杼公传至第 6 世扬康即绝祀,故从血统关系方面来看,尊再封扬侯的尚父为始祖也是正确的,这就是“杨姓起源于周宣王少子尚父”说法的由来。 由羊舌氏分化而来的杨姓裔孙从首封杨侯的角度出发,尊晋伯侨为始祖是正确的,这就是“杨姓起源于晋武公子伯侨”说法的由来;晋伯侨虽被首封为杨侯,但并没有马上姓杨,而是从晋伯侨的羊舌大夫突开始称为羊舌氏,羊舌突的次子羊舌胖(叔向)为始祖也是正确的,这就是“杨姓起源于羊舌胖(叔向) ”说法的由来。 无论是以杼或尚父为始祖,由扬氏转化而来的杨姓,还是以晋伯侨
13、或羊舌胖(叔向)为始祖,由羊舌氏分化而来的杨姓,这两支杨姓的子孙都是周武王姬发第三子唐叔虞的裔孙,这就是“杨姓起源于唐叔虞之后”说法的由来。 姓考说,周宣王曾孙封于杨,杨国后来被晋国所灭,杨国后代便以故国名为姓。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实际情况是: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扬,传到尚父的孙子(即周宣王的曾孙)丙宏和丁宏时,扬国被晋国所灭,于是他们就以故国名“扬”为姓,尊他们为立姓始祖是合乎情理7的,但说他们封于杨就不对了。 春秋时,周景王封少子于阳樊(今河南济源) ,其后裔避周乱北迁幽、燕,因邑命氏,即以阳为姓。很早以来,就有人将杨、扬、羊、阳视为同出一源。这是一种讹传,实际上,除杨、扬、羊(部分出自羊舌)具有同源性关系外,阳姓基本上与杨姓没有关系。 世本载:“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之后,至晋出公逊于齐,生伯侨,归周,天子封于(为)杨侯。 ”姓纂也说:伯侨系“晋出公之子” 。据晋世家载:“智伯、赵、韩、魏四将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 ”晋出公已死于奔齐途中,已不存在“逊于齐,生伯侨,归周,天子为杨侯”了。在花园谱等杨氏宗谱中明确记载:“杨伯侨:又名文实,晋武公之子,献公之弟。 ”而通志氏族略(三)杨氏引作:“伯侨晋武公孙子齐之子。或日,晋武公逊于齐。 ”晋武公在夺取晋国政权后第二年就死了,何谈逊于齐。至于说伯侨是晋武公齐之子也是毫无根据的。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