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有关大学生主题的新闻媒体报道分析【摘 要】 本文阐述了中国青年报上有关大学生报道的内容及特点,分析了中国青年报对大学生报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指出对大学生媒介形象塑造应符合时代要求,对大学生新闻的报道应具有人文关怀精神。 【关键词】 大学生新闻;媒介;媒介形象;中国青年报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或已经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生群体一直以来都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自然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近几年随着高考录取率的不断上升,能走进大学继续学习深造的人数越来越多,随之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例如“大学生就业难” 、“大
2、学生掏粪工” 、 “北大学生卖猪肉” 、等报道常被公众拿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媒体被人们称为形象的“加工厂” ,公众对某一群体或领域的认知大多通过媒介的报道,因此媒体对大学生形象的塑造自然也影响着社会公众对大学生的评价和态度。 那么,媒体中呈现的大学生形象究竟是怎样的?本文对中国青年报 (以下简称中青报 )的大学生报道进行抽样调查和内容分析,总结归纳中青报对大学生新闻选择、报道的特点及其存在问题,进而探索媒体在报道大学生新闻时应遵守的原则和恪守的底线。 2一、 中国青年报上有关大学生报道的内容分析 本文对中青报2003 年 1 月 1 日至 2012 年 12 月 31 日一共十年的报纸进行
3、抽样,一共获得 611 个样本。 1、报道数量 媒体对某一领域新闻报数量的多少可反映出该媒体对此领域关注度的高低。经抽样分析:2003 年的报道数量最多,达到 109 篇,这是因为2003 年 7 月是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后第一届毕业生毕业的一年,因此这一年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新闻较多。2008 年的报道数量最少,只有 33 篇,这一年我国先是遭受了冰雪灾害天气、5.12 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又在同年 8 月成功举办了第 29 届夏季奥运会,因此媒体相应的增加了对上述新闻的报道。2009 年随着国内事态平稳,对大学生新闻的报道数量又有回升。 2、报道体裁 经过对 611 个样本进行梳理发现,200
4、3-2012 年中青报对大学生新闻的报道多以消息居多,共 522 篇,占总数的 85.4%;其次是评论,共46 篇,占总数的 7.53%;第三是深度报道,共 18 篇,占总数的2.95%。 中青报以青年群体为主要的读者对象,青年读者对信息需求量大、喜欢看短新闻、喜欢更灵活多样的报道形式,因此篇幅较短的消息占据主要的地位。另外,评论和深度报道扩展了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弥补了消息的不足。 3、报道板面 报刊通过版面表达该媒体对某新闻的重视程度。 中青报除了设置3要闻版、综合新闻版、经济版、体育版等常规版面,还根据自身需要,增加了教育科学、校园版、创业版等特色版面。近几年来,为了适应读者需求又新增加了
5、“职业教育版” 、 “青年话题” 、 “创业周刊”等版面。 4、报道内容 经抽样分析发现,从整体上看, 中青报对大学生求职就业、思想教育、学业等报道较为重视,而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心理情感等内容则关注较少;对国家制定的有关大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条款解读的多,对大学生群体日常校园生活关注的则较少;对大学生思想品质方面关注的多,对大学生感情方面关注的少。 5、报道立场 图 1 显示, 中青报对大学生的报道以正面和中立报道为主,负面报道占很小的比例。对于一些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有争议话题, 中青报从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是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受众。例如,曾经造成很大影响的 2004 年云南
6、大学大四学生马加爵杀害同学的事件,一时间,媒体出现一边倒的言论,更有媒体竟然将马加爵塑造成一个“变态” 、 “杀人狂” ,对马加爵事件大肆渲染。但是中青报只是在 2004 年 3 月 17 日马加爵被警方抓获后的第二天在教育版登了三篇消息和一篇短评论,从构建大学生健康心理角度对马加爵事件进行反思报道,呼吁社会大众以马加爵事件为戒,应更多的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6、消息来源 在 611 篇样本中,来自政府部门消息最多,共 287 篇,占总数的447%;其次是来自专家权威人士的,共 201 篇,占总数的 32.9%;排在第三位的是来自学校的消息,共 97 篇,占总数的 15.9%。经分析, 中青报
7、大学生新闻的消息源大多数来自政府部门和学校,来自大学生本身的消息源最少。 二、 中国青年报对大学生报道的特点分析 1、大学生的身份特征 抽样研究发现, 中青报对大学生的报道坚持普遍性原则,报道中极少涉及到具体某个大学生的姓名、性别等能显示其身份特征的信息,而是将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概念出现,如大学生就业:转变观念破重围 、 高校学生认真学习胡锦涛重要讲话 、 大学毕业生还贷百分之百第一笔信用记录从校园开始等;或是以“某高校学生”的形式出现,如京沪大学生交流支教经验等;需要树立正面典型时,才会出现详细信息,如孟玲霞不但自己成功创业,还带动村民致富女大学生养虫成“状元” 、 一个女大学生的勇敢“接力
8、”记甘肃省推荐的北京奥运火炬手候选人张文娟等。 2、对大学生新闻的选择倾向 第一,重视大学生就业的报道。一方面报道国家颁布的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新政策、新举措,以及这些新政策实施的情况,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新政策、认清就业形势。另一方面,也报道各省市对大学生就业的新政策、新情况,如丢开课本课件、转向实践教学陕西师大:“就业指导”让学生挤满课堂等。此外,对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也给以必要的关注,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和就5业态度。如求职心切屡遭“三骗” ,大学生打工应防陷阱 、 “双证培训”拓宽大学生就业天地 、 面试官目睹大学生应聘怪现象手足无措、胡言乱语、痛哭流涕等。 第二,大学
9、生思想道德也是中青报的主要报道议题之一,经抽样研究发现,刊登在头版、头版头条的关于大学生新闻的报道中,有近一半都是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如,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团组织充分发挥实践育人重要作用 、 走进社会,用自己的眼睛看真实的中国温总理高度评价热情鼓励清华学子 、 团中央全国学联研究部署加强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工作 、 高校学生认真学习胡锦涛重要讲话等。 第三,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 中青报对大学生心理的报道旨在引导社会公众正确看待大学生身上的问题,如心理发烧了能忍吗? 、在人生的节点上帮助他们 、 女大学生三起“耳光事件”引发校园暴力忧患她们为何频频施暴等。特别是
10、对大学生负面新闻的报道,更是坚持用事实说话,旨在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引发社会、学校及公众的反思,呼吁社会公众应更多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情感、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三、 中国青年报对大学生报道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报道中涉及到大学生所在院校的新闻,以发达地区的院校和重点院校居多;对西部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院校、一般院校大学生报道的较少。例如上海应届毕业生可免费享受“猎头”服务网上招聘 政府买单 、 上海:大学生求职新添信用砝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流行语“你读十七大报告了吗? 、 用理想信念的明灯照亮人6生的路温家宝五四前夕和清华大学毕业生座谈侧记等。 第二,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报道中涉及政府政策、
11、院校政策、大学生自主创业报道的多,对用人单位应起到的作用报道少。 第三,对大学生的报道中大学生自身的话语权不够,在 611 篇样本中,来自大学生自己的共 6 篇,占总数的 0.95%。这样一来,大学生的形象在报道中就会显得单薄,也很难报道反映出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四、对媒体关于大学生新闻报道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对大学生媒介形象塑造应符合时代要求。媒体应该有高屋建瓴的视角,而不是跟着潮流走,以一般“看客”的心理去面对社会问题。在报道大学生新闻时,应恪守职业道德底线,选择、报道新闻时不能一味迎合某些受众的“猎奇”心理,而要全面客观的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整体风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社会公众树立有
12、时代感的、健康向上的大学生形象。 第二,对大学生新闻的报道应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大学生正处于特殊的成长阶段,他们的身心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帮助和引导,媒体应更多的关注他们的生活、心理和情感,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呼声,让大学生群体拥有更多的表达空间。在报道主题和报道用语上,媒体应体现出更多的鼓励和宽容,体现对大学生的关心和尊重。 媒介塑造出怎样的大学生媒介形象对社会公众如何看待这一群体有很大的影响。媒体在对大学生的报道中,应坚守媒介责任,不夹杂猎奇或者个人好恶的影响,客观、全面、如实的报道。通过新闻报道树立当7代大学生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健康完整的形象,从而引导人们用更理性的态度看待他们,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这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之一,也是媒体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