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略论中原文化的核心内容【摘要】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华文化的诸多地域文化中,中原文化可谓独树一帜,是中华文化的轴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曾长期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主导地位。广袤的视域空间形成了“大一统”的观念;在精神上追求“坚忍不拔,自强不息” ;在理想上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在思维方式上追求“和而不同,天下为公” ;在道德规范上追求“重德守信,舍生取义” ;在行为方式上追求“经世致用,忧国忧民”。 【关键词】中原文化;精神;理想;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行为方式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当中,形成
2、了风格独特、特色各异的区域文化。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其传承下来的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对中华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狭义的中原指河南。广义的中原指以河南为主体,涵盖河南周边的山东西南部、湖北北部、陕西东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或者整个黄河流域。中原传统文化从广阔的发展视域看,则是指广义的中原地区文化。在中原历史人物中,集中了超一流的历代大师,他们中有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画家、农学家、水利学家、军事家、2政治家等等。其中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就有道圣李耳、墨圣墨翟、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字圣许慎。
3、他们都以其不同凡响的创造性思维和文化杰作,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他们都是中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脊梁。本文仅就中原文化的核心实质内容,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广袤的视域空间形成了“大一统”的观念 在新石器时代诸多文化中,中原地区的文化发达最早,连续性最强,从而率先进入文明社会。在中国远古漫长的发展时期,华夏民族长期认为自己的国家是唯一的国家,自己的政权是天下唯一合法性的政权,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诗经北山 )到西周时, “天下”的观念已经十分清晰。大致从商王朝开始,统治者就按照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方略。以后历朝历代的最高统治者,无不以边
4、远的四裔民族的“朝贺”为荣耀。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天下大一统的观念意识,是威力持久的大中国理念。中国“大一统”天下的观念一直是一个主导性观念。一部中国政治变迁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的兴亡史。无容置疑,这种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精神上追求“坚忍不拔,自强不息” 中原文化所包含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是维系民族生存能力、竞争能力的优秀品格,对于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多灾多难的中原人民经历了长3期的自然灾害与兵火之祸之后,逐渐养成了韧性
5、品格。这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文化心理,在老子的哲学思想的精髓中概括为“柔弱” 。 “柔弱”即“坚韧” ,柔弱胜刚强, “柔弱”乃真正的万物之道, “柔弱”是坚强所不能比拟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道运行刚劲雄健,君子应自觉奋发向上,永不松懈。家喻户晓的“愚公移山”的传说故事,印证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现代河南林州的红旗渠精神,兰考焦裕禄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中“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在新时期的延续。这种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写照,同时也教育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三、理想上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中原文化非常重视人与自然
6、的和谐共存。从先秦以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一直是起于中原的各种思想流派共尊的思想。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并按大自然的各种规律办事。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非常重要的内容,其含义深广,宏观角度看,“道”是讲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原理和规律;就养生而言, “道”则指人生及生命活动的一种准则和典范。人的生老病死唯有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才能健康长寿。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就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一切顺从自然的变化,也就是不违背自然的规律,做到天人合一。这种养生观点一直为中医学所推崇,被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和完善。 中原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当中“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周易系辞下
7、 ) ,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这种观念我们可以在传统的岁时节庆的活动中看得非常清楚。 4中原文化在个体与社会之间,十分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具体表现为血缘之亲,邻里之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和人类之爱(即“四海之内皆兄弟” ) 。这种传统传承下的资源,不仅铸成了中国人民对情感价值的高度重视,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高度的凝聚力的精神源泉。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对促进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思维方式上追求“和而不同,天下为公” 中原文化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这些维系和调节家庭、国家和社会的传统美德凸显出不同凡响的现代性。“
8、和而不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强烈愿望和热切追求。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指的是在为人处世方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既坚持原则又不排斥不同意见,在相互争论辩解中达成共识。 “和”与“同”是一对哲学范畴,最能体现中国古代辩证思想和政治智慧。 “和”是丰富多样, “同”是千篇一律;“和”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 “同”是相互重复,相互排斥。“和而不同”的思想,给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家们提供了一套治国平天下的方法论,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现实的进步意义。 “和而不同”主张用平等和包容的精神,开展广泛的文明对话和深入的文化交流。 “和而不同”强调各国各民族共生共长、共同
9、发展。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动荡的国际局势有很强的针对性。用“和而不同”的眼光看世界就是要维护和平,反对战争,允许多种声音而不只是一种声音,国家和民族无论穷富、大小、强弱、先进还是落后,都要相互尊重,共5谋发展。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其本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来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天下是大家共有的,因此跟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意思是国家天下的兴盛与衰败,关乎每一个人,是每一个老百姓的责任。既然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这一口号才有巨大的感召力量,鼓舞世世代代。 五、道德规范上追求“重德守信,舍生取义” 中原的自然环境在一定
10、程度上决定了中原先民对农耕文化的选择。中原文化取自于农业文化,也即知识分子所主导的士人文化。士人最突出的特点是重承诺、尊德性、守气节,代表了中华民族在大是大非面前以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态度和处世方略。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原意是,生命,也是我所要的,正义,也是我所要的,两者哪能同时都得到?就舍去生命而选择正义吧。中原文化强调当个人利益与家庭、家族、国家、社会等整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要无条件地服从整体国家利益。这种思想对中原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极大地提高了中原人的道德境界。如河南汤阴人岳飞、河南扶沟人吉鸿昌、河南确
11、山人杨靖宇。他们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事迹荡气回肠,气壮山河,可歌可泣,催人泪下。他们以恢弘的气度再现了中华民族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责任感。 六、行为方式上追求“经世致用,忧国忧民” “经世致用”的思想一直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格调,即知行并用。也6就是儒家提倡的入世思想与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 “经世致用”是儒家的“外王”传统在明清动荡时期的发展和创新,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经世”的内涵是“经邦济世” ,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 “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 ,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中国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为了追求自己的崇高理想,实现远大的政治抱负,孜孜以求,穷其一生
12、,身体力行,全面践行了他们的理想与抱负,虽不乏遗憾之处,却也九死不悔。中原古代,杜甫是在中原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不朽诗篇记录了唐代中期的真实生活,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与人民性,其诗歌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一生为官清正,两袖清风,爱国忧民,一以贯之。其“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体现的是一种经世致用、忧国忧民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其“还我山河”的不懈呐喊, “精忠报国”的凌云壮志,至今仍然影响和激励着中华儿女。 参考文献 1 王宁,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3 梁周敏,论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学习论坛,2010(7) 4 刘成纪,关于中原文化的三个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6)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