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斯大林大革命时期农民观评析【摘 要】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历程中,农民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农民阶级十分关注,斯大林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基础上,在大革命前期积极指导和支持中国农民运动,但在后期却出现了一些失误。重新客观认识和反思斯大林的农民观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斯大林;大革命时期;农民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研究无产阶级如何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也十分关注农民问题与土地问题。他们在总结法国革命和德国革命的经验中,认识到农民中的不同阶层在革命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列宁与斯大林在苏联具体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实际地解决了革命中的农民问题,
2、并通过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中的农民问题进行指导,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斯大林的农民观是在苏联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斯大林在分析法国革命失败的原因时就意识到 1848 年法国革命失败和巴黎公社崩溃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没有得到法国农民的同情和响应,遇到了中间阶层首先是农民的抗拒。因此,斯大林在 1905 年至 1917 年的全部革命中,就一直在争取农民的斗争。斯大林将十月革命看作是“农民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完美结合。 一、斯大林大革命农民运动的理论指导 2(一)引导农民加入革命, “满足农民最切身要求” 斯大林认为害怕把农民卷入革命以后会破坏反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的
3、想法是极端荒谬的。他不认同国民党内认为农民的“介入” ,会使革命中的反帝国主义统一战线破裂的观点。相反,斯大林认为“把中国农民卷入革命愈迅速愈彻底,中国反帝国主义的战线就愈有力愈强大。 ”同时,他提出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立刻满足农民最切身要求的问题” 。只有从农民的切身要求出发才能使农民愿意加入革命中,才能使农民与无产阶级站在一起肩并肩作战。 (二)农民革命途径是“成立农民委员会” 斯大林在 1926 年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会议上的演说中准确的认识了中国所处的革命阶段,他否认了米夫提出的成立苏维埃即在中国成立农民苏维埃的口号的可能性,认为当前的中国革命还没有进入到这一阶段,因而提出
4、了应当成立农民委员会的问题。这种农民委员会是指“由农民中选举出来的农民委员会,这种农民委员会能够表达农民的基本要求,并将采取一切办法以便用革命手段来实现这些要求。这种农民委员会应当成为一个轴心,农村的革命将围绕它不断开展起来。 ”并且将农民协会聚集在农民委员会的周围,或者把农民协会变成农民的委员会,这样就可以使农民委员会具有为实现农民的要求所必需的某种权力,使农民能更好的运用这种权力。 (三)农民革命前途是“土地国有化” 斯大林在与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为首的反对派对于中国革命性质问题辩论时指出现阶段中国革命的基础是农民土地革命。并且认为农民3的土地国有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础和内容。在湖南、
5、湖北、河南等省份,农民运动积极开展的同时斯大林一直支持农民夺取地主土地,把农民问题向前推进,使它与中国革命前途联系起来。斯大林认为“最后还应该做到为农民没收地主的土地,并使土地国有” 。斯大林在回答中山大学学生的问题时也指出, “如果以为在中国只依靠军事力量来打倒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是一种愚蠢的想法,没有土地革命,没有工农群众的支援,要打倒这些势力是不可能的。 ”如果共产党提不出具体的土地革命纲领,就不能吸引农民加入革命,就会失去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领导权。 (四)农民革命道路有“三条道路” 斯大林认为农民参加革命有三条道路选择。 “第一条道路就是成立农民委员会以及中国革命者加入这种委员会来影响农民
6、的道路。 ”但是中国的实际情况,农民为人口绝大多数,仅仅依靠少数的革命者来影响和推动农民运动是不现实的,所以,斯大林又提出了其他两条道路。 “第二条道路就是通过新的人民革命政权的机关来影响农民的道路。 ”广东政权就是这一新的政权机关。斯大林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加入新的政权机关,并通过新的政权机关来满足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第三条道路就是通过革命军队来影响农民。 ”因为中国的革命军队是首先打入新的省份并且首先深入到人们群众中去的,因而农民由军队对于农民和地主的态度来评判新政权的好坏,所以中国革命军队要帮助农民,让农民积极加入革命。斯大林认为这三条道路结合起来,就可以使农民积极的参加革命,
7、为中国的革命军队注入新的活力,团结起中国最广大的人口,使中国共产党得到更多的支持与后备军。 4二、斯大林大革命农民运动的实际指导 (一)为维护国共合作,农民运动受到限制 大革命初期,斯大林对中国的农民问题和土地革命问题一直非常重视,但在 1926 年即北伐军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迅猛发展的一年,也是蒋介石加紧反革命活动的一年,斯大林的态度却发生了转变。共产国际执委召开的第六次扩大会议的决议中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观点就是批评了中国共产党某些不重视农民运动的“极左情绪” ,这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斯大林在中国的实际指导代表鲍罗廷“在一九二六年是赞成大规模重新分配土地的,可是到了一九二七年又竭力反对
8、。 ”这是因为在共产国际六次全会后不久,斯大林在 1926 年 10 月向中共中央发来指示电,要求“在占领上海以前,暂时不应当加强土地运动” 。斯大林这样的一个前后矛盾的指示,使中国共产党与鲍罗廷的态度开始转变。在发生“三二?”和 “整理党务案”事件后,斯大林依然没能认清蒋介石的右派性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全会决议虽然提到了要“反右派斗争” ,但是却将蒋介石划为中间派。可以看出斯大林对于中国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指导思想存在矛盾,既要发动农民开展工农运动,又不能破坏统一战线。当国民党右派与土地革命、统一战线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彻底暴露出来的时候,斯大林又采取了妥协态度,在共产国际八次全会做出
9、了收缩土地革命运动以维护统一战线的决定后,土地革命的进程被遏止了,原本高昂农民运动的迅速降温。 (二)忽视中国共产党的农民运动,寄希望于武汉政府“农民化” 在蒋介石国民党南京政府发动反革命政变后,斯大林依然没有看清5国民党右派的真实面目,将希望转移到武汉革命政府方面,并且错误的将蒋介石看作是资产阶级代表,而将汪精卫看作是上层小资产阶级的代表,将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视为左派,共产党应该巩固和发展与左派的合作。斯大林认为武汉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中心,视其为在与南京反革命相抗衡的政权,必须支持武汉政权。随着革命的发展,相信其一定会成为无产阶级和农民革命民主专政的机关。 虽然斯大林在指导
10、大革命的农民运动中,强调要深入发动农民运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但是却寄希望于通过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这是不切实际的。他高估了武汉国民政府的革命性,幻想着使国民党“农民化” ,低估了中国共产党的独自领导农民革命的能力,使共产党在革命领导权上步步妥协,最终丧失了领导革命的主动权。三、斯大林大革命农民观的评析 斯大林在中国大革命的过程中,对中国农民运动都予以了指导和支持,但其对中国革命认识上的不足和矛盾影响了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的正确定位,从而导致其政策上的左右摇摆。这种摇摆决定了中国的农民运动不可能在斯大林及共产国际的指导下持续发展。斯大林未能非常重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1、,对中国共产党这一年轻政治组织缺少充分的认识和信任,过分地倚靠国民党政府,把中国农民运动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党政府身上。同时,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阶层的困苦和企盼不了解,并未能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而是照搬苏联的模式,希望以无产阶级夺取中心城市来完成革命,而不是通过中国广大的农村地6区以及人数众多的农民来完成“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斯大林为维护与国民党的统一战线,从未提出无产阶级要掌握领导权的口号,错使年幼的共产党未能在革命的过程中掌握重要的领导权。 总之,斯大林对于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的指导和帮助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在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也得到了历练与成长,在实际革命
12、斗争中也逐步提高了辨别能力,对斯大林以及共产国际的错误提出了质疑,开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考察中国革命,中国农民的力量也在这一浪潮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壮大。中国共产党人在农民问题上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提出了“耕地农有” , “一切权力归农会” , “打土豪分田地” ,开办农运讲习所等政策。走出失败阴影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农民的性质和力量有了更为充分的认识,从实践和理论上开始了独立探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艰辛历程。 参考文献 1 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斯大林全集(第 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3 列宁斯大林论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4 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 斯大林全集(第 1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6 贝拉?库恩.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二册)M.北京:三联书店,1965.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