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106KB ,
资源ID:1762609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6260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服务社会的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研究与实践.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基于服务社会的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研究与实践.doc

1、1基于服务社会的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研究与实践摘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高职专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着力探讨高职专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基于服务社会的校企合作机制,有利于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与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专业 服务社会 校企合作 0 引言 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一种模式,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促进生产力发展等方面,都起到很好的效果。温家宝同志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之路,对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提高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具有十分

2、重要的意义。科学而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是促进校企共赢发展的动力源泉与制度保障。研究与构建基于服务社会的校企合作机制,以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扩展和伸延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1 研究与构建基于专业服务社会的校企合作机制 1.1 互利共赢激励机制驱动校企全力合作的动力泉源 高职专业要紧贴区域经济以适应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技能培训等方面应更多地与地方产业、企业需求、岗位能力相一致,才能在校企合作中给企业带来更多利益。学校和企业都应正确认识校企合作的意义和作用,寻求利益共同点。积极配合,实现双赢。首先,企业要2把校企合作定位在长远发展培养、选拔人才上,定位在利润长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上,定

3、位在为社会培养高端技术人才上,积极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实现企业资源和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其次,学校要将其作为一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来做,与企业积极配合,注重实践性、开放性与职业性,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 制度保障约束机制规范校企健康稳定合作的保障 校企合作是各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成功之路。有的是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承担学生的培训任务与培训费用;有的是主要依靠财政投入来推动职业院校适应企业的需求,制定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认证框架和培训标准,为职业院校提供适应企业要求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我国在政策法规上还缺乏对企业参与职

4、业教育的有效制约,一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不高。同时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不具备主要由财政投入来推动校企合作的条件。因此,校企合作的双方必须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通过法律、合同和道德的形式制定保障和约束制度。构建企业员工和教师在校企之间合理流动的人事保障制度,教学运行保障机制,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主体作用,构建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确保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建立校企双方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与社会服务体系。 1.3 情感交流沟通机制促进校企长期可持续合作的基础 情感交流与沟通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源和润滑剂,是校企可持续合作的基础。第一,领导要带头深入企业,为搭建合作平台奠定基础;第二,成立校企3合作委员会

5、,根据双方的合作内容和合作意向进行沟通;第三,通过合作加强校企互动,让企业工程师走上讲台,让学生进入企业现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第四,以校企合作为契机,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通过不断的情感交流,及时解决合作初期出现的问题,使校企合作顺利渡过磨合期,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2 电子专业校企合作机制构建过程中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2.1 以奉献求合作,以共赢谋支持,找准合作支点,打牢合作基础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以奉献为主的互惠共赢合作姿态得到了企业的支持,致力于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校企行政合作机制。在电子企业人力资源短缺而产生任务紧迫的情况下,学院合理安排本专业毕业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

6、训,既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又可以让学生到企业一线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实现了专业与行业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通过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平台,电子专业与香港建滔化工集团荣信电路板有限公司、广东海信电子有限公司、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江裕集团、香港真明丽集团、广东南车轨道交通车辆修造基地、美加科技(中山)有限公司和恩平莱茵电子新科技有限公司等 20 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和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士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实施,在“江门市职教联合会”这一协同创新平台下,成立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合作共建专业、合作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及顶岗实习安排、合作进行课程开发

7、,合作进行技术研发等,实现了学生、学校和企业的三赢。 4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参与课程开发、实施教学、指导学生顶岗实训,形成一支带头创新的教学骨干队伍,整体改善双师结构,整体提高双师素质。专业兼职教师在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方面承担了重要任务。 例如:与香港建滔集团荣信电路板有限公司、江门市众益电子有限公司、美加科技(中山)有限公司、江裕集团、恩平贝克音响器材有限公司、声威电子有限公司、山鹰电子等企业建立了稳定和良好的合作,这些企业中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的企业达 75%,完全能满足学生的实习,并且很多学生毕业后随岗就业。 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士担任专业委

8、员会成员和兼职教师,共同制定 08级应用电子技术和电子工艺与管理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些课程的设立及教学内容的确定均由校企研讨共同完成,如:电路板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的印制电路板鉴定与性能规范课程。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如:与恩平市莱茵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恩平贝克音响器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传声器电路设计与制造技术”课程,合作编写该课程教材;共同创建了一门院级精品课程传声器电路设计与制造技术 。 2.2 以服务求合作,以技术谋发展,搭建合作桥梁,拓宽合作渠道 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自 2006 年开设以来,积极进行社会调研融入区域经济,健全与强化专业社会服务功能,坚持不懈地走产学研合作发展道路,校

9、企行政多方联动,打造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发展平台,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专业可持续发展。学院电子类专业与广东京安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和江门侍卫长卫星应用安全有限公司等建立校内工5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专业实验室为实践平台,研究以电子产品开发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线和具体操作方法,实现产学研的相互促进;并承担了政府和企业多项管理优化和技术开发项目。电子专业部分教师还承担了社会服务工作,如担任江门市无线电运动协会会长、广东省电子学会理事会理事等,有些受聘于企业科技特派员兼职技术顾问等,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院是江门市第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也是江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定点

10、机构。电子专业通过与转型业、江门市蓬江、江海、潮连镇政府及江门市劳动局的合作,进一步完善校内“电工电子技术培育基地”的建设,几年来,电子专业面向江门企业员工本校及周边学校师生开展的高级维修电工、电工上岗证、电子 CAD、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中/高级培训 1200 余人次;面向江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870 余人次。 通过教学、科研和培训等项目的多方合作,电子专业总体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行业职工培训、行业企业科技服务的校企合作平台,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持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信任,赢得了更多的项目合作机会。以服务求合作,以技术谋发展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初步实现了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共赢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悠.论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J.教育评论,2009(3). 2查吉德.美国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62002(4).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16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黄凤玲(1962-) ,女,广东新会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技术系副教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