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规划生态化改革探索内容摘要城市规划生态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人类居住区的一种形式,它是由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和经济高效所构成的,大自然、城市以及人类有效的融为一个有机整体,互惠共生。创建生态城市不单单是为了防止污染、保护环境,也不是简单的追求环境优美,它还包含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字城市规划;生态化;意义;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业化在上个世纪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环境恶化也是不容小觑的,人类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便产生了城市生态化这一新概念。城市规划开始从工业化向生态化进行转变
2、,在转变的过程中要注意原则和方法。 1.城市规划生态化的核心意义 1.1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1.2 规划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 “钢铁森林”已经渐渐不再适合诸多现代化都市,譬如 2012 年2013 年我国发生的大面积尘雾
3、事件,这充分说明许多城市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当代的环境问题已经不再是防治结合能够处理的,要想切实保障城市环境质量,就必须要将生态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始终,实现生态规划便是这一系列工程的第一步。 2.生态化城市规划的原则 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通过学习政治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早提出于 1972 年,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指既满足了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生态化的城市是一个将社会繁盛、生态保护、经济发达三者保持高度的和谐,自然与技术得以充分融合,城市环境干净、舒适、优美的生存之地。生态化城市的含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
4、可以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而得到不断地完善。生态化城市的建设也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性原则,建设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城市是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有许许多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于可持续发展生态化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例如可持续发展生态化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分期目标的划分与制定,实施步骤与评价方法等。 2.2 以人为本,综合利益原则 以人为本是指:现代生态城市的规划主要是为了给人类的生存和长远的发展计划提供助力,从短期而言即是使人类获得大自然的亲近感;从长期角度看即是为了维持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将原本逐渐脱离自然的人类从新带回自然环境中,确保人类的长期存续。综合利益是指
5、: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过程中,应当充分协调经济、社会、人文、环境等因素,确保多方共赢局面的生成。 3.生态城市规划策略建议 3.1 革新观念,有效实现三个转变。 建设城市生态化,一定要正确认清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进行有效地处理,实现三个转变:把以往人对自然的一贯统治关系逐渐转变成为统一和谐的互惠共生关系;把一直以来只是向自然单方面的索取逐渐转变成为索取与补偿相互结合;把人对自然的义务以及权利统一起来,除了利用自然以外,还包括保护自然。 3.2 将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地进行完善,加强城市的绿化建设 对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是建设城市生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使完善以后的基础设施可以对修复发展经
6、济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就必须要把城市中的食物供应系统、污染处理系统以及能源系统等基础系统设施有效的结合起来。除此之外,建设生态化城市还需要加强城市的绿化建设。首先要遵循原始的生态原则,从建设生态化城市出发,最大限度的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的选择城市园林绿化所需的花卉、树木以及灌木等,来对城市加以点缀;其次便是要遵循城市自身的文化原则,充分考虑在不同的城市中各不相同的文化特点、地域风俗以及历史脉络所带来的不同意蕴,并且将这些不同的意蕴融入到城市园林绿化中去,让城市园林绿化朝着充满内涵、极负品味的方向发展。 3.3 进行技术创新,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进行技术上的创新,有利于更好更快地
7、建设生态化城市。采用当代先进的生态技术来建设生态化城市,可以优化工业结构,建立新型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从而使得城市的经济发展朝着“生态化”的方向转变。城市生态系统得以实现供需平衡,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的生产能力、补偿能力以及自我修复能力,以更好地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加快城市生态化的建设。 4.总结 中国古人有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异常加快,城市规划者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环境问题的防治,当代的城市规划要想实现生态化,就必须要在必要的时候放弃局部和短时的利益,为长远生存发展计划腾出空间。 参考文献 1 吕斌;佘高红,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 J 城市规划学刊,2006.07.30 2 李云,我国城市规划生态化的审视与思考 J 理论视野,2007.10.15 3 舒廷飞;等,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融合的思考与实践 J 城市规划学刊,2006.07.30 4 徐丽贤,浅析生态化、地域特色城市规划设计 J 科技创新导报,201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