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宁德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 专项规划 2016年 7 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 1 一、规划背景 . 1 二、规划范围 . 1 三、规划期限 . 1 四、规划依据 . 1 第二章 现代农业发展成效 . 3 一、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 3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 4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 . 5 四、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升 . 6 五、农业对外合作持续拓展 . 7 六、农业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 8 七、农民人均收入明显提高 . 8 第三章 现代农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 10 一、有利 条件 . 10 二、制约因素 . 12 第四章 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 15 一、指导思想
2、. 15 二、基本原则 . 15 三、发展目标 . 17 四、总体布局 . 19 第五章 发展重点与产业布局 . 21 一、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 21 二、充分发挥园区示范引领作用 . 32 三、加快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方式 . 35 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 37 第六章 重点工程 . 40 一、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工程 . 40 二、闽台农业合作示范工程 . 40 三、渔业重点工程 . 41 四、林业重点工程 . 42 五、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 42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工程 . 44 七、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工程 . 46 八、动植物疫病防控工程 . 47 九、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工
3、程 . 48 第七章 保障措施 . 51 一、组织保障 . 51 二、项目保障 . 51 三、资金保障 . 52 四、政策保障 . 53 五、服务保障 . 54 附件 . 56 第一章 总 则 一、规划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而且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六新大宁德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策部署,对发展现代农业也提出了高要求。科学编制好十 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主动对接国家、省、市的政策与项目支持,对指导宁德市十三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 以上 背景 ,特制订 宁德市十三五现代
4、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 二、规划范围 产业范围:农林牧渔。 区域范围:宁德市所辖行政区域。 三、规划期限 规划的期限为 2016 年至 2020 年。 四、规划依据 宁德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简称规划)是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项规划之一,是一部具有区域性和专业性的规划。规划以党的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各级政府有关现代农业发展的文件和规划为依据,紧密结合实际,在全面分析宁德市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产业和区域布局,从而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
5、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规划力求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宁德未来一段时期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章 现代农业发展成效 十二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 年,宁德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百姓富、生态美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宁德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 2015 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444.85 亿元,比增 4.6%,其中:农业产值 203.31亿元,比增 4.6 %;林业产值 24.42亿元,比增 3.71%;畜牧业产值 27.09 亿元
6、,比减 4.35%;渔业产值 181.73 亿元,比增6.3%。 2015 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391 元,比增 9.6%。十二五期 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5.4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3.4%,增幅 居全省设区市前列 。 主要工作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宁德市农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沿海蓝色农业产业带、山区绿色农业产业带和城郊平原高优农业示范区的两带一区发展格局初具规模。 农作物品种 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特色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大田粮食与非粮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由2010 年的 59.1 40.9 调整为 2015 年
7、的 53.7 46.3。 山地农业多维、立体开发不断推进,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持续加强, 有力促进了循环生态农业发展, 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 3.2 万户 。 休闲观光农业有新发展,建立国家休闲农业示范点 5 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18 个。涉农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互联网 +农业成效显著, 2015 年电子商务实现的销售农产品收入约占全市农产品销售总收入 15%以上。 农业品牌 快速发展, 至十二五末 , 全市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 24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 160 个、产地认定面积 13.2 万亩,绿色食品72 个、基地监测面积 5.2 万亩,同时创建了福安市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 12.2
8、 万亩。经农业系统认证的有机生产企 业 4 家、产品 8个。桐江鲈鱼、霞浦榨菜、霞浦晚熟荔枝、福鼎槟榔芋、福安巨峰葡萄、穆阳水蜜桃、福安刺葡萄、福安芙蓉李、寿宁高山茶等 9 个产品获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获证产品数量居全省前列,受保护产地面积达 35 万多亩。 涉农类中国驰名商标 22 件、福建省著名商标 148 件, 坦洋工夫荣膺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球合作伙伴。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2015 年底全市耕地面积 206.75 万亩 ,十二五期间全市 完成基本农田改造 32.79 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 32.41 万亩,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耕地产出率持续提高 。据统计, 2015
9、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 194.9 万亩、产量 64.06 万吨,分别比 2010 年减少 7.41 万亩、 1.63 万吨,主因是全市双季稻面积从 2011 年的 28.1 万亩减至2015 年的 18 万亩。 食用菌(鲜)产量 99.8 万吨,比 2010 年增 36.71%;茶叶面积 102.97 万亩、产量 9.3 万吨,分别比 2010 年增 14.68%、51.71%;水果 面积 59.17 万亩、产量 41.01 万吨,分别比 2010 年增5.89%、 59.91%; 蔬菜 面积 122.71 万亩、产量 133.15 万吨,分别比2010 年增 14.19%、 20.86%万吨;
10、 中药材 面积 18.46 万亩、产量 5.78万吨,分别比 2010 年增 130.75%、 277.78%; 肉蛋奶总产量 11.28 万吨, 比 2010 年增 19.2%。 水产品产量 88.6 万吨, 分别比 2010 年增31.96%,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 64.4 万吨, 分别比 2010 年增 44.01%,形成了大黄鱼、海参、紫菜、海带、鲍鱼、大弹涂鱼等区域特色优势养殖品种,成为全国大黄鱼主要产地和全国北参南养的主产区。 农 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 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 123.67 万千瓦,比 2010 年增 13.37 万千瓦,增长 12 。 全市建立 连片 500 亩
11、以上粮食产能区 37 个、高产创建万亩区 15 个, 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1 个 、福建农民创业园及示范基地 9 个、市级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 11 个、 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 80 个、 竹业科技示范园 2个 。 设施农业发展迅速, 规模不断扩大, 至 2015 年底,全市建成各类设施农业面积达 10 万亩,年产量 14.5 万吨、年产值 7 亿元;设施渔业建设速度加快,全市新增湾外深水大网箱及大围网 100 余口,池塘改造 5400 多亩,高位池养殖面积 5200 多亩,霞浦 (台湾 )水产品集散中心和蕉城三都澳大黄鱼产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步 伐加快 十二五期间,
12、全市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414 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 57 家,分别比 2010 年增加 271 家、 36 家;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 90 家,比 2010 年增加 70 家,其中 10 亿元以上 4 家。其中: 57 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154.9 亿元,销售收入 150.5 亿元,利税 2.09 亿元,出口创汇 6.21亿美元;带动基地种植面积 54.49 万亩、牲畜饲养量 55.55 万头;带动农户近 34.36 万户,其中订单联系农户 8.32 万户,农户从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得到收入 43.37 亿元。十二五期间 宁德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良好, 20
13、15 年宁德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441 家,从业人员 5.45 万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569.12 亿元 。 四、 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升 十二五期间,农业五新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全市共引进、示范和推广新品种 298 个、新肥料 18 个、新农药 47 个、新技术 50项、新机具 7.24 万台(套),培训农民 12.66 万人次;建立各类农作物优质、专用、高效新品种示范片 180 万亩, 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 51 个。 农业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53%,比十一五末提高 5个百分点,全市 主要粮油作物良种覆盖 率达 97.3%、优质专用率达83.6%,蔬菜良种覆盖率达 93.7%,主
14、要农作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 32.54%、 29.17%。 全市 11 个千亩 高优农业示范园区 科技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开发种植高优农业作物面积 1.35 万亩,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0.73 万亩, 带动农民增收 8783 万元。依托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成立 6 18虚拟研究院食用菌(古田)分院, 5 家上市辅导企业成效明显, 1 项科研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七届福建紫金科技创新奖;全市完成部、省、市级渔业科研项目 29 项,获得科技 成果 2 项,发明专利1 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项。宁德市大力实施院市合作农业
15、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积极探索科技支撑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进一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五、农业对外合作持续拓展 农业招商引资持续拓展 , 充分利用宁德投洽会、 9 8 投洽会、海峡论坛、农博会等各种招商平台,围绕宁德农业产业和重点合作领域,积极组织农业部门和农业企业参与各类招商活动。十二五期间共签约农牧业合同外资项目 42 个(其中台资 16 个), 合同利用外资 8300 万 美元 ,其中台资 3300 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5800 万美元,其中台资 2600 万美元。 宁台农业合作取得新成效,农业双向交流更加深入,合作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
16、农业合作示范推广效果显著。十二五期间共组织农业企业和技术人员赴台交流 26 批 312人次,接待台湾来宁从事农业经贸洽谈、学术交流的人员达 420 人次,引进台湾优良水稻、果蔬、茶叶、食用菌等品种 150 个,先进适用技术 55 项,先进设备 165 台(套),培育 10 个市级十大宁台农业合作示范基地。农业山海协作不断深化,共建产业园区加快发展,累计对接山海协作农业签约 合同项目 138 个,总投资 93.8 亿元;推介山海协作农业招商项目 276 个,总投资 220 亿元。农业走出去再上新台阶,累计组织 18 批 70 家农业企业参加国际知名展会,宣传推介优势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 六、农
17、业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稳定和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宁德市耕地落实了延包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党 的 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认真抓好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宁德市逐步推广实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各个县(市、区)全部开通和建设了 12316 农业服务热线及农业信息网站,所有乡镇都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村务公 开、民主管理进一步完善,宁德市 126 个乡 镇( 街道、开发区)、 2181 个行政村( 社区 ) 均实行了会计委托代理或电算化统一监管, 100的村实行村级财务公开、 95村达到规范化要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扎实推进, 试点工作已全面完成, 并在全市范围全面推
18、开 。积极推进农村 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全市109 个涉农乡镇均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流转土地面积达50 万亩,占耕地面积 24.31%。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截至 2015年底,全市共成立家庭农场 342 家,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5590家,其中: 在全省公布的农民合作社规范社名录有 420 家,已有 15家国家级示范社、 79 家省级示范社、 208 家市级示范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总数 12.5 万人,出资总额 196 亿元,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 19.1 亿元,实现经营收入 11.69 亿元,可分配盈余 3.51 亿元,带动非社员农户 9.1 万户。 七、农民
19、人均收入明显提高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农村贫困人口从 2010 年的 20.3 万人减少到 2015 年底的 11.5 万人,城乡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宁德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2010 年的 6542 元提高到 2015 年的 12391 元。农民收入结构呈现全新 特点:一是 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 7444.4 元,比上年增长 8.1%,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 60.08%,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是 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拉动力。 2015 年宁德市农民 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 3694 元, 比上年增长 13.6%,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 29.81%,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三是 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2015 年宁德市农民 转移性收入1102.3 元, 比上年增长 8.6%,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 8.90%;财产性收 入 150.5 元, 比上年增长 1.2%,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1.21%;四是现金纯收入比重不断增长,居民消费层次已从一般家庭消费向服务、文化、教育、旅游、小轿车和高档住房消费发展 。 第三章 现代农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一、有利条件 (一)独特的区位生态优势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