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27.50KB ,
资源ID:1782858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828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当代理想人居环境之初探.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代理想人居环境之初探.doc

1、当代理想人居环境之初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居住在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 。城市在让生活更美好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环境、资源等一系列问题交织的复杂局面。这些主要由快速的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城市的人口拥挤、交通堵塞、住房紧张、贫富两极分化、居民精神卫生状况堪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以及乡村的村庄空心化,大量劳力流失后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问题等等。 城市问题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缩影,开始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城市规划学、地理学、建筑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纷纷聚焦于城市问题,然而这些学科只是从政治、文化、社会、技术等各个方面,研究解决城市

2、问题的某一部分或者是某一侧面。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例如,交通出现拥堵,我们就拓宽道路,人口聚集较快,我们就扩展建成区范围,结果只能城市无序蔓延,交通越来越堵。城市问题与乡村问题亦是相关关联的,就城市论城市亦不能解决城市问题。因此,迫切的需要来从整体上、系统化来了解、认识城市问题。 针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特点吴良镛先生在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的启发下,发展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居环境科学” ,首次提出了人居环境的概念。以试图从整体上、系统化来了解、认识城市问题,从整体入手考虑我们的生活系统。 人居环境的内涵 人居环境释义 人居环境,顾明思义,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

3、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人居小可以指住宅,大可以包含有城市化地区的大城市,是包括乡村、集镇、城市、区域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落极其环境。 人居环境构成要素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 人居环境是满足人类生存的空间载体。人类作为自然界的改造者,有着其他生物所无法比拟的巨复杂的个体需求及社会网络。人类不仅有着对食物、水、氧气、睡眠、御寒等生理需要还有被尊重、被认可、安全、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这就使得人类对人居环境的要求就不仅仅局限于“安身立命” ,还要符合人类的美感、社会文化、社会道德以及人际关系特点。因此,人居环境建设必须关

4、心人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强调人的价值与社会公平。这在历年世界人居日的主题发展历程中就可见一斑,1986 年的主题为住房是我的权利,1989 年住房、健康和家庭,1993 年妇女与住房发展,1996 年城市化、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和人类团结,1998 年更安全的城市,2012 年改变城市,创造机会。在现阶段,城市的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情况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文明的重要标准。 人居环境的基础是自然,包括整个生物圈。 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活动都离不开更为广阔的自然背景。自然指气候、水、土地、植物、动物、地理、地形、资源等使得聚居产生并发挥其功能的基础。在全球城

5、市人口比例迅速增加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化减少等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相继出现。人工构筑系统,是人类有目的的维持生存,改造自然的产物。 人工构筑系统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及支撑系统。建筑物、构筑物只要指住宅建筑、商业建筑、办公建筑及公共服务场所等一系列为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提供支持的人工化的空间。支撑系统主要指人类住区的基础设施包括资源供给系统水及能源供给(电力、热力、燃气等) ;运输系统陆路(公路、铁路) 、水路(航运)及航空运输系统;信息系统通讯、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以及人工智能系统等。人工构筑系统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人工成果,它不仅包含有物质内容

6、,同时也包含有精神内容,建筑早已由“遮风雨” 、 “避寒暑”的庇护所,发展为建筑艺术,在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同时给予人类美的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建设迅猛发展,1995 年至 1999 年中国城镇建成住房 22.1 亿,约合 3000 万套,占 19491995 年共 46 年间城镇住宅建设总量的 56%。社会全力向人人有屋可居的目标发展的同时,却带来了“千城一面”的尴尬境地。城市历史如何传承、城市文化如何体现?不仅城市如此,乡村也未能幸免,如何创造艺术的空间形态已然成为当前热议的另一课题。二、从古代理想人居环境模式探讨理想人居环境具备要素 桃花源可以说是古代人理想的人居环境典范之一,自东

7、晋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描述了一个极其优美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后,后人多将“世外桃源”作为自己理想的家园,在陶渊明对这个理想家园的细节描述中,体现出了古人对理想人居环境具备要素的一些基本认识。1、优越的自然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理想的人居环境首先是自然条件良好、地产丰饶的。有平坦宽广的土地,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空气清新,河水清澈,绿树成荫,断无喧嚣之声,可耕可渔,以保证足够的食物,有桑树、竹林,以保证衣饰、房屋之建造。 由此可见,优质的自然环境与富饶的物产能保证“丰衣足食”是理想人居环境的第一要素,无论是在传统农耕社会亦或是现代生产效率极大提高的工业化

8、社会都是极为重要的。 2、优美的人工景观 桃花源记描写发现桃源的过程中有一段先抑后扬的景观表述。“渔人”逆水行舟, “缘溪行”并“忘路之远近” ,说明溪流较长且人迹罕至,同时“渔人”所行进的河流极可能为在峡谷之中,地物参照较少,才导致渔人“忘路之远近” 。在这个狭长的通道中,渔人“忽逢桃花林” ,在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均为盛开的桃花,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景色蔚为壮观。因“中无异树”可推断,此处桃花林为人工景观,人工景观的桃花林可视为桃花源的边界。桃花“林尽”就是溪流源头, “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渔人舍船从口入,起初极为狭窄,在走了数十步之后,豁然开朗,平旷的桃花源展现在了“渔人”的眼前。 这

9、段表述中人工景观的桃花林是个非常重要的标识,表明了古人在桃花源的伏地之外就已经开始精心营造人工景观。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虽聊聊数语,却也勾勒出一份宜人的田园景观,这表明古人在追求“丰衣足食”的生理需求的同时,亦追求着诗意的聚居体验,以满足更高层次的审美的需求。 3、怡然自乐的社会美 桃花源的主人是为避秦时之战乱而隐匿于此“绝境” ,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绝隔” 。由此可见桃花源是个没有纷扰、社会局势的安定与和平,没有苛捐杂税的农耕社会,它有秩序、有组织,人们平等、自给自足的社会。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自然淳朴, “见渔人,乃大惊” ,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0、皆出酒食” 。桃花源的主人隐匿于此“绝境”就是不愿外人打扰,然对于“渔人”这位原本应不受欢迎的“外来客”却是如此盛情款待,民风之淳朴可见一般。而“渔人”停留数日离开时,桃花源的主人亦是充分信任他,请他“不足为外人道” 。“渔人”却是“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这个可以形容为背信弃义的行为与桃花源的主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理想人居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便是和谐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相互信任、互相协作、平等自由。 如何构造当代理想的人居环境 重视绿色发展,低碳生活减少环境污染 当越来越多的“毒气” 、 “毒水” 、 “毒水稻”等“毒”事件见诸于报端,人们对自己未来的生

11、存忧心忡忡。然而全球环境问题的严峻情况,远非我们目之所及的这么简单。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例,已然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深度触及农业和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整个星球的未来都充满了危机。 唯有使经济发展能够实现资源利用最少化,对环境的破坏最低化,才能保障我们星球的未来发展,才有理想人居环境存在的基石。 提高绿地率,减少建筑密度,创造适宜的空间环境 目前随着城市建筑环境的不断扩大和硬质铺装面积的增加,整天处在水泥森林里的人在城市中的绿色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小了,也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城市空间被大量的高楼及硬质铺装所覆盖,更多的人们工作和生活在城市高空,俯视到

12、的多是黑色沥青,灰色混凝土,各类墙面。 提高绿地率,减少建筑密度,创造适宜的空间环境,改善日趋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空间;改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改善众多道路的硬质铺装而取代的自然土地和植物的现状,已经迫在眉睫。 注重社区文化构建,增强居民归属感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社会越发展,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就突出。理想人居环境的构建同样离不开文化的内涵,社区文化建设是人居环境建设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引导与支撑。社区文化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社区成员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一员以及自己作为社区成员的权利与义务,进而越能自觉主动关心社区事务,积极参与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改善社

13、区环境,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居环境。 小结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由自然、人工环境、人类及人类社会这三部分组成的,任何一部分的失控都将是毁灭性的灾难,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也宜从此三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8 2唐启翠.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桃花源记源流考J .社科纵横, 2000.4. 3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低碳经济J,世界环境,2008 年 2 月. 4胡鞍钢.中国:绿色发展与绿色 GDP (1970-2001)J,理论参考,2006 年 4 月. 5吴良镛,毛其智.“数字城市”与人居环境建设J. 城市规划,2002,26(1):13-15.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