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25.50KB ,
资源ID:1784833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848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供热计量任重道远浅谈供热计量推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供热计量任重道远浅谈供热计量推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doc

1、供热计量任重道远浅谈供热计量推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摘要:近些年,供热计量改革工作在各地迅速开展,但在供热计量改革工作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以促进供热计量事业在国内长足发展。本文就供热计量改革工作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讨论,以供参考。 关键词:供热、计量 中图分类号:TB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供热计量在国内已经推行一段时间,但目前在各地供热实际实施情况并不理想,一些试点城市的早期实验略有成果,但全面推行阶段也渐渐放缓。可见,供热计量工作还有一些细节工作没有做好。 笔者从事集中供热工作十余年,经历了近些年供热计量工作在国内的发展阶段,通过细致观察,总结经验,

2、分析供热计量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共同探讨,目的在于抛砖引玉,让大家了解供热计量,关注供热计量,群策群力,进一步解决计量难题,使供热计量技术在中国得到长足发展。 热计量产品鱼龙混杂,有待规范。 供热计量技术引入国内以后,众多商者看中了这个广阔市场,投资者甚多,热计量产品、热计量改造公司迅速发展,这给供热计量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但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供热计量事业发展初期,热计量厂家及产品鱼龙混杂:热计量表精度低、可靠性差,压差阀可调性较差,计量系统自身安全防护性能差,承揽改造项目的节能公司技术力量薄弱、人员不足,产品售后服务差,计量改造施工不规范等等问题严重扰乱了计量市场,干扰甚至阻碍供热

3、计量改造工作进行,制约了国内供热计量工作正常开展。供热计量技术亟待国家出台相关细则,培养国产计量品牌,规范计量市场。 供热企业粗犷型管理模式需要转变。 我国供热企业、热电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粗犷型管理、生产模式根深蒂固,供热运行中存在失水率高、沿途热损失大、水利不平衡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习以为常。实行供热计量后,由于水质差造成计量不准确、改造不合理造成计量节能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被看作供热计量不适合国情,其实这些问题都是企业管理落后的表现,与其说热计量不适应实际生产需要,更不如说是一些供热企业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 目前,随着热泵技术、电膜技术、变频空调及换风处理等其他供热方式的蓬勃发展,成本逐步减低,

4、而随着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粗狂型管理集中供热的成本会逐年攀升。当其他供热方式性价比高于集中供热时,作为消费者的热用户有选择其他供热方式的权利,长此以往,微利生存的供热企业失去用户后必将面临生存危机。 供热计量实施后,计量收费直接将供热单位推向市场,企业与用户直接面对计量这杆公平秤,由于企业造成的失水、失热、收费率低等隐性成本用户不再承担,企业运行节能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盈亏,这逼迫供热企业必须真正实现精细化管理,在提高供热水平,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把能量消耗降下来,把用户温控调节能反映在热源能耗的降低上,充分利用供热计量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用户开支,提高集中供热性价比。只有供热企业的竞争力增

5、强了,才能长久生存。 部分既有建筑热计量改造前没有进行节能围护改造。 建筑节能是供热计量的目的,供热计量是建筑节能的一种手段,节能建筑是供热计量的前提。如果只进行在既有建筑计量改造,不进行既有建筑建筑围护结构并将其变成节能建筑,那实现计量后,人们要节能很大程度上要牺牲用户的舒适度,原来 18 度,比较舒适,现在为节能,调到 16 度,冷一些,但比较经济。在实际改造过程中,一些地区在进行既有建筑热计量改造前没有进行建筑围护节能改造,由于是高耗能的房子,居民控制用热后,其能耗还是要普遍高于节能房屋的平均用热水平,热费并不会明显减少,用户对热计量改造失去积极性。这样做是完全错误,供热计量实现建筑节能

6、绝不是以牺牲居民舒适度为代价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09-03-15 发布的【供热计量技术规程】的基本规定 3.0.4 说到既有民用建筑供热系统的热计量及节能技术改造应保证室内舒适度要求。可见实现供热计量必须保证居民舒适度,所以供热计量改造前提是既有建筑实行建筑节能改造。在整个建筑节能工作中,首先要求建筑符合节能建筑标准,保证居民正常用热,达到居民生活环境舒适后,才能进一步进行供热计量改造,实施按热计费,促进居民主动节能,建筑节能后的供热计量才有实际意义。 4、 强化热源配合 目前,我国北方城市集中供暖以热电联产为主,供热工作由热力公司和电厂共同完成。而热计量改造工作落实往往只是各地方热力

7、公司单独进行,热电厂并不关心,也不参与。在冬季供暖运行时,热电厂以发电为主业,以供热为副产品,热电厂为保证发电机组经济、平稳运行,往往将蒸汽调配到经济运行分配比例便不做调整,供热热源稳定不会时时变化。实施供热计量后,部分居民每天定时调节用热,每天总管网耗热负荷会产生规律波动,造成用户用热负荷高时,热源相对不足,一次管网逐渐降温,用户用热负荷低时,热源过盛,一次管网逐渐升温升压,多余的热量被强制输送到未实施计量用户或实施计量不调节用热的用户内。一次管网运行温度每天出现周期性波动,既不利于管网安全平稳运行,也不利于实际节能,用户的节能行为不能有效降低供热企业能耗,供热企业被动承担此间差额导致供热企

8、业推进供热计量改造积极性降低。供热计量节能的实现需要热源增强可调性,从源头达到按需供热。此外,供热企业可以通过积极推进公共建筑计量改造,利用公共建筑与民用建筑用热高峰间隙合理调节用热,引导公建、居民搭配节能,保证供热运行平稳前提下扩大供热容量。 居民积极性低 实施供热计量改造后,居民用户一般两种情况,一部分用户积极调节用热,尽量降低不必要的热消耗;另一部分用户不进行节能调节,不在乎计量节热,甚至要多耗热。前一种用户为节能往往自动降低室温,用户离开房间后将供热管道流量调节到最小,运行期间实际节约用热达到 20%30%,依据我国目前实施的两部制热价,一般可退总取暖费的10%20%,多数有正确节能行

9、为的用户可以得到二、三百元的退款。后一种用户不在乎节能,以要求室内舒适为主,实行计量后,努力把温度调节的更高(有的甚至要求供热室温达到 25 度以上) ,其耗热量可以达到节能用户的 2 倍以上。目前,我们多数地区实施供热计量收费原则为少退多不补,计量收费不超过面积收费,不节热用户造成巨大的热浪费,却不多交费用,与节热用户形成明显反差。一些节热用户认为努力节能仅省二、三百元热费,不如放开用热舒适、方便,许多居民节能积极性降低。供热计量收费少退多不补原则是供热计量改革初期推进计量实施的一项措施,但在计量改造完成后,没有较显著的热费差别是无法调动热用户节能积极性的。随着计量工作进一步开展,热费上限必

10、须逐步上调直至取消, “用户按需用热,企业按计量收费”必然是计量改革的发展目标。 结束语: 通过分析,供热计量技术与原有供热体系存在一些不适应之处,但这并不能说明供热计量技术不适用于中国国情,只不过在我国国内供热计量技术正处于发展阶段。 供热计量技术和其他新鲜事物一样,出现初期,有一些瑕疵,不太适应原有环境,这很正常,没有什么新生事物天生就很完善,新生事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顺应时代发展则成长为主流,不适应社会发展则被淘汰。供热计量技术在西方国家已经经过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社会需求,创造了良好的节能效益,这说明供热计量技术和电计量、水计量一样是可以实现的并成为主流,造福于社会。当然,我们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计量工作的开展不仅仅依靠供热企业的推广,还要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与认可,计量节能不仅仅靠安装热表就可以实现,必须提高全民节能意识,依靠每个人自觉的节能行为。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