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和探索摘 要:创业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应有之义,更是扩展高等教育功能、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高校应结合社会实际有序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校;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206-02 “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 ,解决好就业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是关系到中国改革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目前,各高校已普遍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但是作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创业教育却仍比较薄弱。因此,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既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
2、业难的问题,也有利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顺利推进,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强化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1991 年东京创业教育国际会议把“创业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2。这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意识层面,重在培养学生以创新为基础的行为方式;二是实践层面,以发掘机会、整合资源创立企业、追求盈利和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 不同于以往的适应性、守成性教育,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
3、育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同等的地位,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人格和创业能力,通过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人,使之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要求,满足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对人才要求变化的需要。 二、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着重突出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开展创业教育是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 30 余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增加了许多就业岗位,但由于劳
4、动力供给数量巨大等各种原因,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仍明显不足,就业压力非常巨大。而且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高校仍然沿袭过去“填空”式的就业型教育模式,未来的就业形势将更是雪上加霜。1998 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就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加强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现代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和共识,创业本身就是高水平的就业,创业教育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 (二)开展创业教育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
5、必由之路 当今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要获得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就必须持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在衡量高校竞争力的指标中,主要有两个获得普遍认可的重要指标:高校的学术情况(包括学术地位、学术声誉、学术成果)和学生情况(其中最重要的是毕业生的就业率)3。这两项指标都与创业教育密切联系。首先,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始终把握学术动态,并通过课堂教学能够反映理论界的最新研究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提升自己的学术创新和创造能力,甚至能够始终处于学术研究的最前沿,从而整体提高整个学校在学术领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创业教育还有利于提升在校学生的学术成果产出能力。通过开展创业教
6、育,高校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创业实训,参加科技发明、创业竞赛,并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激发学生从事科研、致力创业的动力和激情,从而在总体上提升高校的学术成果、学术声誉和学术地位。其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求,是否具备创新、创业能力。高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重视开发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毕业生在用人市场上将更具优势,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三)开展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长远之计 21 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一个国家如果缺乏创新精神,将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国家要具备创新精神,关键在于这个国家要能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
7、。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第一资源。可以这么说,建设创新型国家,实质上就是培养创新人才队伍,并通过人才的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的转化,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过程。中国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国民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和研发人员的数量都在世界上数一数二,并提出了到2020 年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但是,中国自主创新人才的资源形势依然严峻,创新能力的薄弱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自主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还相去甚远。因此,高校要把推进创业教育作为首要任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抓住好奇心,启发求知欲,
8、注重培养他们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积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后备力量。 三、推进创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创业教育是创业成功的有力保障。高校要成为创业者的摇篮和创新人才成长的熔炉,就要教会大学生如何创业。高校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告诉他们如何撰写简历,要掌握哪些面试技巧,知晓最新的就业政策,应该具备和拥有哪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还应更广泛、更系统地开设以创造、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创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在 2000 年到中国考察时发现,中国的大学普遍缺乏创业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创业教育确实还很不成熟。目前,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开展了创业教育,但是仍然存在
9、着许多缺陷与不足:有的只是选修课,有的仅是管理类课程,对创业的作用十分有限;有的仍停留在创业计划大赛,赛后创业计划即成为一纸空文。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有 85%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是以失败而告终。 由此,高校应在教学课堂开设创业教育普及课程,注重创业教育的体验和实训,通过参与式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并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模拟创业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如何找到好的创业想法、怎样撰写商业计划书等内容,并能模拟组建和经营一家企业。学生在收获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应学分。重视创业师资的培训和培育,加强对本校就业指导教师开展系统的创业教育培训,丰富他们的阅历,拓展
10、他们的知识面,使之具备较高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和创业体验,培养出一支素质高、水平优、责任心强的创业教师队伍。高校还可设立专门的创业指导部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服务,解读创业政策,为创业学生出谋划策,提供技术、场地、人力乃至资金上必要而基础的支持和保障,以培养和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遴选有创业意向的优秀大学生开展创业菁英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业计划大赛,营造浓郁的校园创业文化和氛围,为学生以后的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和实战准备。 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大大小小的老板,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和全新服务理念的创业创新,高质量地
11、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创业是一项十分艰巨、挑战性很高的社会活动,而当代大学生逆商的高低,不但制约着其本身创业知识能力的运用,而且制约着他们的创业素养,因此需要着力对大学生进行逆商培养。所谓“逆商” ,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失败时摆脱困境并最终战胜困难的能力。很多大学生在创业初期,雄心万丈,信心满满,但在实施过程中,一碰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或困境,就很容易半途而废,轻易放弃。除了经验匮乏、能力不足、抗风险力差等因素之外,低逆商是其主要原因。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其是否拥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管理才华,在更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创业者的
12、逆商高低。因此,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大学生的逆商培养。不仅要促进大学生就业观点的转变,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更要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拥有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摆脱困境的能力,培养和巩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团队精神,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保持一贯的敏感性。高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创业的自我意识,更要培养创业的社会意识,增强创业兴趣意识、创业理想意识、创业信念意识等创业观的形成和完善。大学生创业要有勇气、有胆略、有信心,勤于独立思考,善于多维观察,勇于创新创意,敢于艰苦奋斗。 大学生创业更
13、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政府的支持。据预测,到 20 世纪30 年代,中国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一直保持在 60%以上,面对这样沉重的就业压力,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各类优惠措施,鼓励创业,培育良好的社会创业氛围,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了。政府要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创办自己的小企业或与他人合作创办适应地方需要的小型车间、工厂和服务部门,为走向农村市场的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土地优惠使用权,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大学生,某些具体需要如户口、档案等问题能够给予积极关注。其实大学生创业的最大瓶颈是资金问题,绝大多数学生毕业时都是“身无分文” ,他们亟须资金扶持,渴望有关部门和行业能够给予他们风险投资,共谋发展。政府部门还应充分利用信息优势和行政职能传递国内外创业信息,加大创业教育、培训、商务环境等软环境的建设力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推进和督管创业教育有序有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景宏,史广政.探讨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与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 (4):57. 2 张启中.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9):168. 3 徐宏玲,李双海,李建民.高等学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3, (12):22-23. 责任编辑 高惠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