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 DIT2MJT 理论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证研究【摘要】限定向题测验(DIT)和道德判断测验(MJT)是品德研究领域中迄今为止的仅有的客观计分测验。在我国道德教育领域,它至今还很少为人所知。通常的德育工作强调说教、重视经验,而缺乏客观的数据分析研究。以高职院校学生为样本,采用最新方法 DIT2 和 MJT,运用 SPSS19.0 软件,根据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来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发展水平,找出影响德育工作的相关因素,力图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来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德育;道德认知;道德判断;DIT2;MJT 一、引言 道德判断是个人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对某种道德现象进行分
2、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而 DIT2 和 MJT 是当今品德研究领域的先进数学研究方法。 我们的德育工作常常具有盲目性,工作量大但效率低下。有必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运用教育心理学中关于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指导,从而推进德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基本理论 1.莱斯特限定问题测验(Defining Issues Test) 美国道德心理学家詹姆斯莱斯特(James Rest)以两难道德情境故事为材料,让被试在开放式的陈述理由中投射其道德推理水平,发现了个体的道德成熟过程存在着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发展图式。 2.林德道德判断测验(Moral Judgement Test)
3、德国著名道德心理学家,乔治林德 (Georg Lind)于 1976 年设计了著名的“道德判断测验” (MoralJudgementTest,简称 MJT) 。MJT 基于道德行为与发展的双面理论,尝试着对道德行为的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同时分别给予测量。 三、道德发展理论的实证研究 1.实验样本 本文共有 200 人参加本次研究。经过调查问卷的筛选,剔除无效问卷,本次研究样本容量共有 177 个,收集进 10000 条数据。 本实证研究采用 SPSS19.0 软件,作为运算工具。 2.基于 DIT2 和 MJT 的实证分析 (1)实验构成。标准的 DIT2 实验和 MJT 实验各有两个两难故事构成
4、,实证分析对于样本的道德指标进行测验,了解被试的道德认知和判断水平,并且通过分析班级、年级、性别、学科、生源地、家庭收入等8 个方面的因素,试图找出对于道德认知和判断水平影响最大的构成因素,以便进一步分析,并研究对策。 (2)实验记分指标。DIT2 的记分指标是道德认知能力分,即 P 分数,是对被试的回答符合第 5、6 阶段的答案进行计分,然后除以总分后所得的分数,每一故事计有 10 分,二个故事共 20 分。计算公式为:P=(第5 阶段得分+第 6 阶段得分)/20100%。道德阶段的判定分数根据有关文献:020%为前习俗水平;21%50%为习俗水平;51%100%为后习俗水平。 MJT 的
5、记分指标是道德判断能力分,即 C 分数,C 分数是一个从 1 至100 的数值,它的统计学意义是被试反应的所有总差异中,由各个论点本身所含的道德因素决定的差异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根据 Chone(1988)研究认为,C 分数有时可以被划分为下面几个等级:120 分为前习俗水平;2150 分为习俗水平;51100 分为后习俗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由于MJT 中包含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任务,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才能用 C 分数来表示。 (3)均值分析。运用 SPSS19.0,下面分别分析研究班级、年级、性别、学科、生源地、家庭收入、父母职业、父母学历等 10 个方面的因素。根据研究数据,大部分学生都是 20
6、 岁,正处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边界点上,是习俗道德水平向后习俗道德水平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于法制、伦理等方面的一些观点开始接受;同时道德判断能力仍处于习俗水平,判断能力滞后于认知能力,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道理都懂,但是不能付诸行动”的状态。 通过针对可能影响道德水平的 10 个因素分别做得均值分析,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一些特点: (1)性别。性别对于道德发展水平的影响非常不显著,男女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比较平衡。 (2)班级。不同班级之间的道德发展水平相近,没有发现显著差异,也有可能是由于同一个专业的原因,如果做不同专业间的对比,可能会有一些新的结论。 (3)年级。不同年级之间的道德发展水平
7、相类似,高年级似乎没有比低年级有更多的优势,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 (4)文理学科。高中时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对于道德发展水平的影响非常不显著,说明无论是感性思维多一些,还是理性思维多一些都不会产生道德观念上的重大差异,也说明基本道德观是普世的,可以被所有人接受。 (5)生源地。分析显示,生源地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学生对于道德观念的认知和接受水平都是相同的,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来自城市的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明显低于农村学生。 (6)家庭收入。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对于道德认知的能力显著强于高收入家庭,可能是由于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更加懂得生活的甘苦。 四、结论 从研究结果来看,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道
8、德认知水平,53%处于后习俗水平,符合柯尔伯格的相关研究结论;而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大部分处于前习俗水平。不符合柯尔伯格的相关研究结论。这说明我国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运用道德观念指导自己的行动的能力严重欠缺,不能很好的用道德观解决问题,解释问题。 那么,高校德育的关键就在于,正确认识并科学地应对这种变化,把握社会变迁和大学生的道德发展的总体趋势,努力探索和研究影响和减缓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欣银.道德判断的“确定问题检测”及其应用J.心理科学通讯,1988, (3):19-24 2顾海根,李伯黍.上海地区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的编制及常模制定J.心理科学,1997,20(3):197-201 3吴利国.道德判断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其实践价值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5,21(1):52 4吴慧红.道德研究新视角道德判断测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5胡朝兵,张大均.国内外品德测评方法述评与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2008(3):4044 6郭本禹.道德认知测量方法评介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 (5):5256 7杨韶刚.确定问题测验与新柯尔博格理论J.思想理论教育,2006, (4):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