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26KB ,
资源ID:1793864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7938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建筑工程框架结构设计中的相关问题探究.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建筑工程框架结构设计中的相关问题探究.doc

1、建筑工程框架结构设计中的相关问题探究【摘 要】本文主要就建筑工程框架结构设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建筑结构设计是建设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是保障建筑结构安全、实现建筑使用功能的灵魂。本文在此谈了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框架结构;结构设计;抗震构造 前言 框架结构是指由梁和柱以刚接连接而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适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采用结构的房屋墙体不承重,仅起到围护和分隔作用。因此框架结构具有结构空间布置灵活,建筑物自重小,有较好的抗震能力和结构的整体性、刚度较好等特点。框架结构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一种很常见建筑结构形式,普

2、遍运用在各种工业与民用建筑当中。但常因设计不当而造成施工环节质量难以保证, 给工程安全留下隐患,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框架结构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框架计算简图的确定问题分析 1、无地下室的多层框架房屋。1) 基础埋深较浅时现浇的框架结构梁柱刚接, 计算简图的确定主要是确定底层柱的计算长度。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2002( 以下简称结构规范 ) 第 7.3.11 条规定: 一般多层房屋中梁柱为刚接的框架结构, 底层柱的计算长度取基础顶面到一层楼盖顶面的高度 H: 装配式框架取 1.25H。2) 基础埋深较大时为了增加房屋底部的整体性, 减小位移有时在0.000m 附近设置

3、基础连系梁。将基础连系梁以下的部分看作底层, 柱的 H 值取基础顶面至连系梁顶面的高度, 而把实际建筑的底层作为第二层考虑, 层高 H 取连系梁顶层至一层楼面高度。 2、带地下室的多层框架房屋。对于带地下室的多层框架结构, 合理确定上部结构的嵌固位置是一个关键问题。 结构规范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01(以下简称抗震规范 ) , 都没有明确地提出具体位置, 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能够满足抗震规范第 6.1.14 条规定的地下室结构或采用箱型基础时, 可将地下室顶作为框架上部结构的嵌固位置, 在利用 PKPM 软件进行设计时, 楼层总数仅输入地下室以上的实际层数, 底层的层高

4、 H 取实际层高。这样计算出的地震作用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对于不能满足抗震规范第 6.1.14 条规定的地下室结构或者采用筏板式基础时, 嵌固位置最好取在基础顶面。此时, 利用电算进行楼层组合时, 总层数应为实际的楼层数加上地下室的层数。 二、基础宽度和面积的计算问题分析 在计算基础宽度或面积时, 往往由于力学模型不明确或考虑问题不周详, 导致基础宽度或面积不足。如墙体上作用有较大集中力的情况, 当墙体上有较大的集中力作用时, 通过墙体和基础可将集中力向地基扩散, 但这种扩散是有一定范围的, 且基底土反力并不均匀分布。若设计时用该集中力除以墙段长度得到的平均线荷来确定基础宽度, 则导致局部基础

5、宽度不足。因此, 必须加大基础宽度以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通常采用局部调整系数调整基础宽度的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目前常用的框架结构空间分析计算软件都是以整幢楼的梁、柱整体参加工作进行计算分析的, 对部分梁而言, 尽管相交梁截面尺寸不同, 相互之间却不存在主、次梁关系, 设计人员在绘制施工图时, 应注意配筋形式与受力分析相匹配。框架结构经空间分析程序电算, 所有按主梁输入模型的梁是整体工作的, 部分梁将产生扭转问题。一些三维空间分析软件, 虽已调整梁的抗扭刚度, 但计算出来框架边梁扭矩筋仍很大, 因程序不计楼板对梁的约束作用( 即实际扭矩设计算值那么大) , 实际受力与计算模型不符。可把次梁支座改

6、为铰支座, 并配以构造处理。框架梁的抗剪配筋施工图绘制时, 往往为省事, 而不查阅构件配筋打印资料,仅以配筋简图进行设计, 并通常对简图上梁端加密区箍筋放大一倍间距置于跨中, 此法如遇该梁上次梁集中力较大, 剪力包络图趋于平缓,就会产生加密区外箍筋抗剪不足, 导致结构不安全。 三、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取值问题分析 由于设计人员的不重视, 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1) 梁或柱中, 只注意到主筋的保护层厚度,而忽略了箍筋的保护层厚度, 造成箍筋外露或保护层厚度不足; 2) 主梁与次梁交叉处、主梁、次梁和板的钢筋关系处理不明确, 造成板负筋保护层厚度不足或构件有效截面高度损失, 直接影响到构件的安全性

7、; 3)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柱子因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 根据规范要求, 应采取不同的保护层厚度。因此, 设计时应注意: 1) 正确处理构件内各类钢筋的相互关系, 按钢筋的正确位置确定构件内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及构件有效截面高度, 并进行构件的截面设计。2) 正确区分同一构件所处的环境条件, 区别对待不同环境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地下部分的柱子可将其断面加大, 满足其保护层厚度的要求, 同时保证柱子钢筋上下位置的一致性, 满足钢筋受力要求。 四、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分析 1、梁的抗震构造。1) 梁截面尺寸: 为了防止梁发生斜裂缝破坏、斜压型脆性破坏, 框架梁截面尺寸必须满足如下要求: 梁的截面宽度与

8、高度之比为 b/h0.25,且 b 不宜小于 200mm, 也不宜小于 1/2 柱宽; 同时应满足高跨比 ln/h4; 梁最大平均剪应力为 V/bh00.20fc。其中, b、h、h0 分别为梁截面宽度、高度、有效高度;V 为梁端组合剪力设计值; fc 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2) 梁的配筋率: 为了保证梁的变形能力, 使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能使梁端截面的受压区相对高度满足以下要求: 一级框架 x0.25h0; 二级框架 x0.35h0, 同时, 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 2.5%。3) 梁的箍筋: 为了保证梁有足够的延性, 提高塑性铰区压区混凝土的

9、极限压应变值, 并防止在塑性铰区内最终发生斜裂缝破坏, 在梁端纵筋屈服范围内加密封闭式箍筋, 对提高梁的变形能力十分有效。同时, 为了防止压筋过早压曲, 应严格遵照抗震规范限制箍筋的间距。4) 梁内纵筋锚固: 在反复恒载作用下, 在纵向钢筋埋入梁柱节点的相当长度范围内, 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力将发生严重破坏, 因此应注意在地震作用下框架梁中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 一般应比结构规范中所规定的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大。 2、柱的抗震构造措施。1) 柱截面尺寸: 柱的平均剪应力太大, 会使柱产生脆性的剪切破坏。平均压应力或轴压比太大会使柱产生混凝土压碎破坏, 为了使柱有足够的延性, 柱截面尺寸应符合以

10、下要求: 柱截面的长边应小于柱净高的 1/4, 且柱截面的宽度不宜小于 300mm; 当剪压比保持较低时, 可获得较好的延性, 为此柱端截面的平均剪应力一般宜小于 3N/mm。2) 柱纵向钢筋的配置: 柱中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筋: 为了保证柱有足够的延性, 柱的最小配筋率必须满足抗震规范要求; 纵向钢筋的接头,一级框架应采用焊接接头; 二级宜采用焊接接头, 而底层柱根应焊接; 三级可采用搭接, 而底层柱根宜焊接; 直径大于 32mm 的钢筋必须采用焊接。在纵向钢筋连接区段内宜加密箍筋, 防止纵向钢筋的压曲,增加粘结强度。3) 柱的箍筋: 在地震力的反复作用下, 柱端钢筋保护层往往首先碎落, 这时, 如无足够的箍筋约束, 纵筋就会向外膨曲, 柱端破坏。箍筋对柱的核心混凝土起着有效的约束作用, 提高配箍率可以显著提高受压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从而有效增加柱的延性。因此设计人员应遵照抗震规范对框架柱的箍筋构造要求。 五、结语 框架结构设计中出现问题,一旦处理不好或计算过程中未加考虑便会导致结构不合理, 甚至结构不安全。设计人员在精于结构电算分析的同时, 更应注意到以上所提到的在设计过程中碰到的类似问题, 使施工图的设计更完善, 保证结构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方部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03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