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过度教育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摘 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国大学扩招后,伴随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难,试图从过度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过度教育;知识失业;知识贬值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70-03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突出,中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中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 一、过度教育理论综述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 1976 年在过度教育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过度教育,把美国自 20 世纪 70
2、 年代以来的教育收益率下降,归因为过度教育,即教育的供给超过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美国学者曾满超,亨利列文等对过度教育理论进行了系统集成,他们认为,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下列情况之一,都应称之为过度教育:一是劳动者相对于其受教育程度经济地位下降;二是受教育者不能实现其对于事业成就的期望;三是劳动者拥有比其工作要求较高的教育技能。过度教育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知识失业和知识贬值。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过度教育理论提醒人们必须关注教育与经济发展规模、速度、结构等关系。 220 世纪 80 年代初,专门对过度教育的实证研究开始出现,在Duncan 和 Hoffman 的研究中,区分了个体实际接受的教育水平和工作
3、所需要的教育水平之间的差别,确定了过度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三个核心概念:过度教育、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和教育不足。当个体接受的教育水平高于工作所需要的教育水平时,称为过度教育;当前者小于后者时,称为教育不足。也可以说,过度教育是教育与工作不匹配的一个方面。由此他们推出了对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的测量方法,并对不匹配教育的收益率和匹配教育的收益率作了估算。后来的学者扩展了三种测量过度教育的方法,西方学者根据其测量方法对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过度教育及教育不足的发生率作了估算,结果表明,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存在着过度教育。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当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供给增
4、加超过经济发展速度时,过度教育就发生了,依据理论基础的不同,对过度教育作出了不同的解释。首先,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在工资率的作用下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会自动达到均衡,过度教育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一个短期现象。其次,过度教育是由于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并不满足完全竞争的假定造成的,一些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过度教育是个体一生中一个暂时的阶段,对教育的投资仍是一种有价值的投资。第三,过度教育的存在可能与教育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之间的权衡有关,教育与工作经验、工作培训可以相互替代,或者相互补偿,认为过度教育现象可能是一个短期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的教育水平会逐渐与其工作相匹配。 筛选理论认为,
5、教育是一个筛选装置,它标识了雇员的一些难以测3量的个人特征,如解决问题的能力、交往技能、动机等,这些信息帮助雇主把符合他们要求的雇员识别出来,这些信息由个体提供,个人会作更多的教育投资以此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因此,如果工作的要求不变,劳动人口的教育水平相对于工作所要求的有上升趋势。 工作竞争模型从求职者的角度分析了过度教育的原因,雇主雇佣劳动力有不确定性,大学生在求职时会对工资、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及发展前途有一个心理价位,用人单位若不符合他们的标准,他们宁愿暂时失业,也不愿意干不理想的工作,工作岗位不同对所需人员要求也不同,作为个人,为求得较好的职位,也会投资于教育,希望额外的教育会令其有获得
6、更好职位的机会,求职者与工作岗位的矛盾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高等教育过度的表现 自从 1999 年中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逐渐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就业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正在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先就业后择业现象逐年增加。根据过度教育理论,过度教育导致了“知识失业”和“知识贬值” ,反过来“知识失业”和“知识贬值”又促使劳动者设法获取较高的教育学历以适应就业竞争的需要, “知识失业”和“知识贬值” 助长了教育的进一步扩张,二者作用的结果,形成了过度教育和“知识失业” 、 “知识贬值”恶性循环的局面。致使教育投资效率低下,资源配置失当。赵世奎、张彦通在中国第五届经济学年
7、会论文中得出,中国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已经高于 GDP 增长的速度。高等教育规模4快速发展,而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却呈下降趋势。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来说,第三产业对于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能力,但中国第三产业相对落后,发展程度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由此中国的高等教育从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总量的过度。高等教育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由于高等教育的产出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劳动力市场的吸纳能力,则表现出总量的过度,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在中国学术界认为结构性过度是中国过度教育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投资结构不均衡,政府往往忽视基础教育的投资,更多地投资高等教育,形成教育投资结构不均
8、衡;第二,专业结构不均衡,大学专业设置往往滞后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造成专业设置不均衡;第三,高等教育学历层次结构不均衡,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大量增加,但高职教育相对滞后,导致这些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不高,形成了学历层次上的结构性不均衡;第四,高等教育地域结构不均衡,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达,成为知识劳动者的集聚地,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缺乏对知识劳动者的吸引力,致使高等教育地域结构不均衡。中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过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加上中国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过度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 三、大学生就业现状及主要原因分析
9、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资料显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 2004 年为 200.8 万人,2005 年为 325.4 万人,2006 年为 407.6 万人,2007 年为 487.5 万人,2008 年为 559.4 万人,平5均每年增长率为 21.6%,2005 年增长率最大达到了 27.2%。从学历层次上看,在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四个学历层次中,专科毕业生的规模增加最快,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规模也有较大增加。 根据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研究机构 MYCOS 公司发布的2010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7 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是 87.5%,200
10、8 届为85.6%,2009 届为 86.6.%。2008 届大学毕业生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就业率比 2007 届降低了近两个百分点,2009 届比 2007 届低了近0.9 个百分点。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 年高校本专科毕业生达到 531.1 万人,2010 年达到 630 万人,2011 年达到 758 万人。资料显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 2009 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88%,毕业生就业能力不断提高。报告资料显示,按经济区域划分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率最高,本科生达到 95%,高职高专达 60%;就业率最低的是东部沿海中等发达地区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就业率均不
11、超过 7%。可见,经济发达地区更容易吸引毕业生就业。根据2009 年中国教育蓝皮书调查指出,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最低的专业大类是法学及教育学。报告显示,2009 届毕业生失业人数超过了总失业人数的 30%以上,专业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 2010 年经济蓝皮书指出:到 2010 年底,将有 100 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0 年还将有 592 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客观因素,如经济形势,产业政策等,也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基于本文所依据理论的需要,主6要归纳为以下两点: 第一,大学生
12、缺乏胜任力。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企业是非常现实的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中国的教育思想仍然秉持着应试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同样延伸到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中,大部分的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与技能,缺乏对事物的探索与分析能力,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高智商低能力的大学生随处可见。 第二
13、,供过于求。从上述资料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特别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专业方向、所学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中国的 GDP 当中,第一,第二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三产业占的比重较少。同时,中国又以出口商业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小商品为主,而这些产业并不需要这种高素质人才。所以,大学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电子产业、管理业都好似第三产业的范围,而这些产业正是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大的产业。 四、解
14、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 7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促进就业增长,稳定就业形势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生可能处于高失业或就业质量低下的群体中,中国高等教育过度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的产出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针对上述提出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下列建议。 第一,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大学生应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地进行自我分析与职业分析,积极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在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
15、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大学生还应灵活就业,树立 “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还应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
16、资本。 第二,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属于就业匹8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以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为基础,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对未来个人职业生涯做出合理的判断及规划。如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并与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设立职
17、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等,最大限度地减少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的情况。 第三,政府应深化改革,促进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只有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质量才能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资源才能优化配置,政府应考虑到全国范围内高等教育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现状和需求,合理均衡地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指标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对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进行适度政策倾斜,鼓励发达地区高校与欠发达地区高校的交流与合作;适时调整高校招生的专业结构设置,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
18、;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对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监测和预警,调控专业结构,使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量最大限度接近。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是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仅总量过度,更大程度上表现为结构性过度,在中国,市场9已经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劳动力市场初步形成,一方面大学生能够自主择业,就业或者不就业,去哪个单位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的意愿和能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更多地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选用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劳动力供求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己,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就业。 参考文献: 1 闫萌.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10, (23). 2 孙志军.过度教育的经济学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1, (5). 3 张军利.过度教育理论视觉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Z.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责任编辑 陈丽敏 收稿日期:2013-06-19 作者简介:李彦萍(1963-) ,女,山西晋中人,讲师,从事经济统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