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江苏船舶工业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摘 要:一支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是船舶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根本保证。当前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江苏省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瓶颈。为此,在走访江苏省几家典型船舶制造和配套企业并与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人员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江苏省当前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江苏省船舶工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进而提出从管理、学校以及企业三个层面提升江苏省船舶工业人才质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船舶工业;人才培养;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45-04 一、江苏船舶工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
2、养总体现状分析 江苏全省登记注册的造船企业 1 176 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620 个,从业人员超过 26 万人。全行业人才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江苏现已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船舶行业职称评审体系,进一步营造了重视船舶行业人才、集聚船舶行业人才、发展船舶行业人才的制度环境。全行业重视高端管理及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多所大学共建了高层人才联合培养基地1。 (二)人才培养结构现状分析 1.人才培养层次现状分析 2中专与职高层次:船舶类中专或职业高中是以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且具有船舶行业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该类学校通常设有钳工、铆焊、电工、机加工、起重、铜工、船体等涉船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船舶制造和
3、船舶配套企业的基层操作岗位(典型代表为中船澄西船厂技工学校、金陵船厂技工学校) 。 大专层次:船舶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面向船舶行业培养大学专科层次的船舶类人才,该类院校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常设有涵盖造修船所需的各类专业,例如设有航海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技术、轮机管理、船舶电气工程技术、船机制造与维修等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船舶类企业基层技术和管理岗位(典型代表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 本科层次:船舶类本科高等院校以培养具备现代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建造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够在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研究、制造、检验、使用、教育和管理等部门从事
4、技术和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尤其侧重为大中型造船企业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该类院校通常设有较为完整的船舶类专业,例如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舾装、热能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该类院校是船舶行业发展的关键智力支撑,为船舶行业发展输送各类优秀人才(典型代表为江苏科技大学) 。 研究生层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予权的船舶类高等院校拥有船3舶类研究生的培养能力。研究生学历层次是以培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
5、能力并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大型船舶类企业、船舶设计与研究单位、船舶类院校等组织机构。主要分为学校培养和研究所培养两种类型(典型代表为江苏科技大学、无锡 702 研究所等) 。 2.人才培养途径现状分析 目前船舶行业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全日制在校培养和在职学习两种形式。全日制在校培养是指船舶类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及船舶类中等专业学校等大中专院校对按照国家指令计划招录的高、初中毕业生进行为期三至四年的系统性学习,以使学生能掌握涉船类各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从而为其毕业后进入船舶行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职学习通常是对船企的在职员工进行
6、“在职不离岗”的学习,例如企业与高校联办工程硕士班、企业员工通过自学考试、函授、夜大学等形式提升学历层次。 (三)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1.全日制人才培养模式 (1) “产业教授”计划。江苏省为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更好地推进产学研合作,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于 20102012 年从省内企业选聘 300 名科技企业家到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予权的普通本科高校担任江苏产业教授,以此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各类研发载体、联合开展科技项目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4推动所在企业承担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参与高校学科团队建设,对提升学科水平和支撑、引领产业发展提出战
7、略性、前瞻性、创造性构想。推动所在企业成为高校教学和实习基地,创造条件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产业教授”计划实质是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拓展,产业教授承担着类似企业导师的指导职能,将自身在企业中长期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所指导的学生,让学生能便捷地贴近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运营状况,从而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以江苏省船舶行业高校江苏科技大学为例,江苏熔盛造船有限公司总裁陈强、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志远、江苏申模数字化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孔啸等五位科技企业家成为该校选聘的首批“江苏省产业教授” 。五位企业家加盟有利于产业教授所在企业与该校形成一种全新的产学研合作机
8、制。通过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充分发挥产业教授的智力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 目前我校大部分学生毕业设计和研究课题的选择都是以自己选择或是教师指定为主,随着我校产业教授计划的实施,我校将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产业教授指导的研究课题或项目,产学研合作机制将会发挥实质性作用,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于 2010 年 6 月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计划实施期限从 2010 年到 2020 年,主要目标在于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5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实施卓越工程师教
9、育培养计划是促进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计划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江苏科技大学确定了“船舶与海洋工程”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土木工程” 、 “软件工程”等 6 个专业,以及 2011年新获批增设的“海洋工程与技术” 、 “物联网工程”两个新兴产业相关
10、的专业为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专业。该校作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已将此计划列入“十二五”重点项目。该校力图通过推出全新的“3+1”模式,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加强跨专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3)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指高校学生走出学校,主动去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发现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力图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工程技术难题,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的融合,运用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 2.继续教育培养模式
11、6(1)高校与企业联办工程硕士班。工程硕士学位是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的学位类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的学习一般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在职学习方式,并由学校指派指导教师负责培养和指导(或与考生所在单位的专家联合指导) 。论文的选题通常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且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考生所在单位应负责提供完成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 (2)高校参与企业人才继续教育培训。高等院校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而服务社会的内容之一
12、便是直接根据企业的成人非学历教育和培训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及时开展各类短期培训,满足企业各类培训需求。 江苏科技大学开展针对船舶行业的继续教育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定期开设针对船舶两大集团干部和员工的培训班,帮助学员掌握基本的经济管理理论、最新的船舶工业发展动向、现代制造技术等知识。这表明该校作为人才、科技信息的集聚地能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服务。 从对人才培养的实地调研可以看出,无论是船舶制造企业还是船舶配套生产企业或是船舶研究所均需要对员工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可见未来较长时期内,社会对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需要会越来越多。 二、江苏船舶工业人才培养
13、存在的问题分析 7(一)管理层面 1.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主管船舶工业行业的政府部门还未出台完整的扶持江苏省船舶行业人才的政策措施,下达的政府文件通常仅具有指导性质,对许多船舶企业没有硬性约束。政府部门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沟通协调职能,还未由政府部门、高校、行业协会、企业协作共同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 2.经费投入不足 人才培养需要企业投入大量教育培训经费,同样也需要政府管理部门投入财政经费。当前不少船企思想认识不到位,投入的培训教育经费不足,而政府部门也未能投入适度的经费,从而使得江苏省船舶行业人才的培训培养的经费投入十分有限,这就导致江苏省的人才培养机制不能有效实施。 (二)学校层面 1
14、.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根据与多家船企人力资源部门的沟通,发现江苏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其他涉船类学校强,对船舶工艺比较了解,但是就所掌握的理论方面与哈工大等高校相比较弱。该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作为一个传统品牌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学科积淀深厚,专业课程体系完善,但从另一视角看其又存在着重点不突出等缺陷,众多专业课程使得学生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潜心学习和研究船舶专业基础理论。而薄弱的理论又会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又比如大学英语教学8通常都安排在大学的前四个学期、而进入大三以后无任何英语知识的学习,这反映在学生们进入企业后根本无法用英语口语进行交流,形成所谓的“哑巴英语” 。另外
15、课程体系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实践课特别是结合工程实际的实习课所占比例小、资料陈旧、手段落后,理论与实践自成体系2。 2.专业设置有待完善 当前海洋工程装备和游艇产业的快速崛起使得不少船舶制造企业需要海洋工程装备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及游艇设计与制造方向的人才,同样还有不少企业需要,但江苏科技大学还未招生培养的船舶通信工程、船舶舱室设计、智能船舶等专业方向的人才。随着国家对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和扶持,未来一段时期这些新型产业将会获得较快发展,这就为工科类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了良好契机。 3.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当前大学专任教师主要来源于获得博士学位的高校毕业生,这类青
16、年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船舶企业工作的经历,因而他们传授给学生的仍然是书本理论知识以及一些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只有当教师深入到船舶制造企业中去了解、去实践、去摸索、去探究才能发现企业当前急需解决的工程技术难题,从而将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并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校企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实施 尽管当前高校(例如江苏科技大学)已经实施产业教授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但实质性的校企合作还未真正实施,产、学、研全面9合作还未实现,合作协议仍停留在书面上,有成效可操作的校企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三)企业层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一些船企对于
17、员工培养存在着观念上的误区,如怕员工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了就会“跳槽” ;一些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缺乏长远的目光,只看到对员工的培养培训需要花钱的一面,但看不到其有效的一面,尤其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成果。 2.激励机制不健全 据调查,当前江苏省大多数大中型船企由于工作任务繁重,使得刚进入企业的员工需要加班加点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得员工没有更多精力来提升自己,同时单位的激励机制也未建立,从而使员工没有寻求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内在动力。 3.员工培训体系不健全 不少中小型船企对于开展继续教育缺乏管理部门或专人负责,对本企业的继续教育只感到需要而拿不出一个切实可行能与高校合作的
18、计划。有些企业虽有培训计划,但很多是临时性的和分散的,对员工的培训无法形成系统化和针对性,因而培训效果也不甚理想。 三、提升江苏省船舶工业人才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管理层面 1.建立完善的人才教育培养机制 要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船类院校和江苏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教育培训资源,形成科学规划、合理分工的船舶工业人才教育培养机制。同时对10企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作出明确规定,从而形成可靠的制度保障。 2.充分发挥船舶行业管理部门的协调职能 船舶行业管理部门对整个行业起着引导、管理和协调的作用。鼓励国内外船舶行业重要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来高校和船舶企业讲学和交流,以此激发年轻人对船舶行业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
19、把握。通过制定对行业人才培养的制度性文件,对全省各船舶类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予以管理和监督。同时应协调高校、行业协会等积极构建全省船舶工业人才培训培养基地。 3.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投入机制 船舶行业管理部门应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船舶工业人才的培训培养,同时还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和外资等各类资金与财政资金一起投入船舶行业的人才培养,形成多元化的船舶工业人才培养培训投入机制。(二)学校层面 1.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学生拥有较完善知识结构的根本保证。从调研所反映的情况来看,我校传统品牌专业的课程设置依然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例如需要加强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如需要增加对英语口语的学习和实践。我校可在“产业教授”进高校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这两项校企联合培养的新机制下,积极听取和采纳企业对课程设置的宝贵意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 2.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