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借鉴国际经验稳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摘 要:实现利率市场化对于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完善宏观调控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0 世纪 70 年代,美日等发达国家和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分别进行了“渐进”式和“激进”式改革,但最终的结果大相径庭。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进行,应借鉴国际经验,稳步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路径选择;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91-02 2013 年刚刚下发的关于 2013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
2、幅度,建立健全市场基准利率体系。 ”可见,实现利率市场化对于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完善宏观调控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比较 20 世纪 70 年代,美日等发达国家和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步取消利率管制,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由于选择的路径不同,改革实践出现了“渐进”和“激进”两种方式,最终的结果大相径庭。 (一)以美国、日本等国为代表的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 1.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自 1970 年美国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分 3 个阶段进行。第2一阶段从 1970 年开始,美国逐渐放松了对不同额度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利率上限管制。第二阶段自 1980 年开始,美国按
3、照从大额定期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利率逐渐放开的顺序取消了存款利率管制;而贷款利率除房贷等少数利率外,其他贷款利率也相应逐步放开。第三阶段自 19831986 年,美国彻底废除了“Q 条例” ,利率水平由资金供求双方自主决定,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任务。 2.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日本启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也是分 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自 1978 年开始,先后放开了国债的发行和交易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和票据发行、转让利率,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发行利率。第二阶段自 1984 年开始,在存款利率方面,进一步降低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发行的标准,并放松对大额存
4、款的利率管制。贷款利率则是由法定水平决定改为由平均融资利率确定。同时,日本银行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获得市场融资。第三阶段自 1991 年开始,日本逐步放开了大额定期存款利率,小额定期存款利率管制,同时停止利率窗口指导。至 1994 年,存贷款利率全部实现了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 (二)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激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 1.阿根廷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自 1971 年,阿根廷率先从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利率自由化改革,但不到一年便中途夭折。1975 年,阿根廷再度启动利率自由化,取消了储蓄存款以外的其他存款利率限制。至 1977 年 6 月全部放开利率管制,在两年多时间里就完成了利率的全面自
5、由化。同时,阿根廷还进行了其他3方面如金融机构、资本项目等方面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由于阿根廷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没有逐步推进,最终导致金融秩序出现混乱,并引发了 20世纪 80 年代初的拉美债务危机。在此形势下,阿根廷政府不得不重新对银行部门采取直接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前功尽弃。 2.智利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智利于 1974 年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政府逐渐放松了对资金价格的管制,允许私人设立金融公司,并提高利率管制的上限,至 1975 年 4月全面取消了存贷款利率管制。同时,利率市场化还与银行私有化、汇率改革、资本项目开放等同步推进。智利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所用时间非常短,仅用了两年时间。由于利率放开后
6、金融监管不力等原因,智利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政府不得不对商业银行进行挽救,银行存贷款利率也不得不重回管制状态,利率市场化改革宣告失败。 (三)国外实践经验的启示 1.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有序推进 从利率市场化经历的时间看,美国和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分别都经历了长达十六七年的时间,而拉美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通常只进行两三年的时间,从中可以看出美日两国政府对于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审慎的态度。从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选择看,美日两国基本上都是先国债利率后存贷款利率,先长期资金利率后短期资金利率,先大额存款利率后小额存款利率。这种渐进式的选择更容易成功。 渐进式的改革既能够有效防止短期投机行
7、为的发生,有利于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又可以“倒逼”各金融机构成长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主体,4具有自主定价能力,有效控制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过程中的利率风险。 2.利率市场化改革需有制度基础做保证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具备一定的制度基础,逐步稳妥加以推进。如利率市场化进程需要在宏观经济稳定的背景下启动;需要完善的金融市场为基础;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金融机构要有健全的运营机制,同时政府也要肩负起监管职责等。 3.利率市场化改革既要进行适度的金融创新,又不能盲目推进金融自由化 从美日两国来看,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都是不断创新金融产品,这些创新产品既达到了通过金融创新来推进利率市场化
8、改革的目的,又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促进了银行业务的拓展。而拉美国家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还同步推进其他诸如放松对金融机构设置的限制、开放资本市场等金融自由化措施。盲目进行金融自由化,其结果必然是矛盾丛生,顾此失彼,导致改革结果与预期目标背道而驰,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必然会失败。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务院做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我国最先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经过 20 年左右的时间,本着先外币、后本币,先农村、后城市,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原则,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推进。 至 2008 年 4 月,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
9、场、银行间债券市场、贴现、再贴现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及外币贷款利率、300 万美元(或等值的其他外币)以上外币定5期存款利率,已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2013 年 7 月 20 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目前,尚未进入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唯有存款利率的上限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少数利率品种。 三、稳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建议 (一)保持稳定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稳定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基本前提,在经济增长平稳、物价稳定、实际利率为正、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背景下实施利率改革容易成功,这是因为资金供求平衡时放开利率产生的金融服务竞争不会推升利率水平,也有助于银
10、行和企业间维持稳定的关系,降低了信息不完全对双方行为的约束。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但今后应继续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加就业、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二)培育具有市场化行为的微观经济主体 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微观经济主体必须能够根据利率变化进行理性的经济活动,否则利率市场化机制就会因失去微观经济基础而难以发挥作用。首先,要按照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选择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赋予其在竞争性市场中的定价权。并促使商业银行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其次,还要培育大量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只有这样,才会有理性的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资金才会实现优化配置。 (三)不断完
11、善金融市场环境 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因素,其有利于形成充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首先,我国要加快推进民营银行试点,加快小额6贷款公司转为银行的推进工作,通过设立一批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其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市场工具,通过提供多样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来竞争,产生合理的均衡价格,确保价格真正由市场来确定,进而保障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竞争机制和自主定价权。 (四)加强金融监管力度 建立有效监管机制是防范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金融风险的前提。严格高效的金融监督体系可以抑制银行经营风险,弥补改革政策设计不足,熨平金融市场风险波动。我国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保持中
12、央银行的调控力度和对市场的影响,不断摸索建立以市场利率体制为契机,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监管法规体系。 (五)适度的金融创新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银行业会面临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下降的问题,应鼓励商业银行逐步实施以非利息收入为导向的综合化经营战略。加快金融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尤其要开发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和投资银行类中间业务,以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实现经营收益的多元化。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推出多种理财产品,今后还要进一步探索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工具,特别是要研究并适时推出利率期权、利率掉期和利率远期协议等衍生交易品种,为投资者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 (六)建立存款保
13、险制度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保证,其在防止银行挤7兑和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以国家和政府的信用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商业行为进行担保的隐性制度。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需要建立一种更加符合市场运作特点的存款保险制度。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 中指出,当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实施方案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各方面已形成共识,可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可见,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已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尹继志.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改革路径选择J.金融与经济,2012, (5). 2 陈鸿祥.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基础与路径安排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2, (6). 3 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西部金融,2011, (2). 4 石汝贵,隋秀红,杨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探析J.金融会计,2012, (6).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