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近代河套地区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摘 要:近代河套地区在农业开发的过程中,种植和引进了许多农作物并对农作物进行了改良,水利灌溉网络也逐步形成,土地基本上被开垦殆尽,农业开发使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反思这一开发过程,农业开发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生态平衡,使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河套地区 农业开发 生态环境 一、近代河套地区的农业开发 (一)土地开垦 内蒙古地区自古就有土地开垦的基础。清代前期尽管实行封禁政策,尤其禁止在蒙古地区垦种,但内地人民总是在灾荒、耕地不足等生存压力下,不断突破封禁进入蒙地垦种。对于蒙古地区来说,需要茶叶、粮食等,也需要一定规模的农业经济来补充
2、。由于农牧经济的互补性,封禁政策无法阻止蒙古地区的垦种。清政府主观上尽管想将封禁政策贯彻下去,但每遇饥荒,客观条件总是使清政府对越界垦种采取默许的态度,因此封禁政策逐渐松动。直到辛丑条约签订,巨额的赔款压力使清政府束手无策,这样,清政府为了筹措赔款,最终接受了放垦的建议,1902 年初,清政府对蒙古地区推行“移民实边”政策,任命贻谷为钦命督办蒙旗垦务大臣,开始在内蒙古西部全面推行放垦蒙地。为了便于推行垦务,贻谷还成立了东路垦务公司和西路垦务公司。在此背景下,河2套地区也被纳入放垦的范围。移民连续不断地涌入后套地区。在土地放垦政策的推动下,土地开垦的规模逐渐扩大。 在民国历届政府奖励开垦政策的推
3、动下,单纯的农业开发规模不断得以扩大。民国时期河套地区的土地开垦从规模上看,几乎被开垦殆尽。从开垦的方式来看,主要是移民开垦、军队屯垦和蒙民开垦三种方式。这一时期,政府虽然对土地进行了整理,但大部分土地仍集中在地主手里。所以,傅作义主绥时期,对土地继续进行了整理,并推行了“二五减租”的政策。这些措施的实行,对减轻农民负担、推进农业开垦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水利开发 河套地区由于地处我国干旱地区,蒸发量是降水量的好几倍,甚至有的地方达到了十几倍。例如,磴口地区,蒸发量是降水量的 17 倍。土质具有胶性, “遇水则融化滋长,无水则坚成石田” 。所以,水利开发对河套农业具有决定性意义,有水就有河套
4、农业,无水则无河套农业。黄河是河套地区最主要的灌溉水源。早在汉代,河套地区就开始引黄灌溉。清代是河套地区水利灌溉网络初步形成时期。到民国时期,河套地区水利灌溉网络进入了进一步形成时期。但水可兴农,也可覆农,民国时期的水利开发,虽然便利了农业灌溉,但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河套地区农业开发最主要的水源就是黄河,但黄河在河套段,历史上经常决口成灾。为了使河套地区免于水患,从清末开始,政府便修建黄河防洪堤,民国时期继续修建,民国时期,河套地区新开挖了杨家河3和复兴渠,又修浚了清末形成的八大干渠,从而形成了十大干渠。十大干渠的灌溉余水都退入乌加河,再由乌加河退入乌梁素海,乌梁素海将汇集的退水通过
5、王六子壕和三湖河最后退入黄河,使河套地区的水利灌溉系统进一步形成。但河套地区水利还是有诸多缺点,最主要的缺点就是进路畅而退路塞。这一时期,社会各界也提出过许多水利治理方案,如“一首制” 、 “四首制”等。为了治理后套水利,政府、军队、群众、个人都做出了贡献,为河套地区建国后的水利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农作物种植 随着农业开发,河套地区逐渐成为以糜子、春小麦、谷子、高粱、黍子、荞麦、莜麦、玉米等为主的粮食产区。其中糜子、春小麦、谷子种植面积最多,共占 80%,其它粮食油料作物播种面积比较少。与此同时,在绥远省政府的组织下,河套地区还进行了许多农作物品种试验、改良和引进,这些都促进了河套地区农
6、业的发展。 民国时期,河套地区的灌溉水可分为春水、桃花水等,农作物种植采取轮作制,多数为四年轮作。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民国时期河套地区所种植的农作物中粮食作物有糜黍、春小麦、谷子、高粱等;经济作物有麻类、蓼蓝等;豆类作物有豌豆、扁豆、黑豆等;蔬菜有白菜、马铃薯等;瓜类有西瓜、华莱士瓜等。还引进了许多农作物。新引进的粮食作物中,水稻、玉米为重新引进,冬小麦、黑麦、青稞麦等为新引进的粮食作物;新引进的经济作物有甜菜、棉花、向日葵等。当时河套地区所种植的农作物品种达 300 多种。平均亩产在 100 斤左右,糜子产量最高。农作物总产量大约在 30 万石到 50 万石之间。当时农业生产很4落后,农民
7、生活水平很低,还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 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河套地区在开垦以前是一个以红柳为主,河柳、白刺、沙枣、胡杨(乔木)等混生的草原。开垦以后,虽然使局部地区生态好转,但总体上对生态的破坏也是很大的。 (一)局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好转 在农业开发中,水利开发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沙漠化,如杨家河灌域在开挖以前,当地上百里的土地已是黄沙漫漫, “经常是风沙迷漫,使乌兰布和沙漠东侵速度加快。 ”面对风沙的危险,人们无计可施。但杨家河挖成以后, “民加聚,万亩田歌,千家烟火,蓬蓬勃勃,遂有日新月异之势。 ”杨家河挖成后,由于有黄河水灌溉,两岸的土地得到了绿化,在河套平原西部沙漠边缘建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8、有效地阻止了乌兰布和沙漠的东侵,保护了河套灌区,其贡献是巨大的。 (二)整体生态平衡被破坏 1.土壤盐碱化 水利开发虽然便利了灌溉,但也加重了土壤盐渍化。河套平原气候干旱,地下水延流不畅,造成了土壤盐渍化。由于水利开发的落后,河套各渠除冬季外,从春季到秋季都是常流水。再加上“灌溉多采用大水漫灌方式,有灌无排或排水不充分” ,加重了土壤盐渍化。 河套地区几乎所有的土地都可归入潜在盐渍化土壤。三湖河湾的中滩地方,土壤碱性很重,民国 14 年(1925 年)耕地仅 600 顷,不及全地三分之一。1946 年,河套地区有盐碱地 1013783 亩,占荒地总面积的518.2%,随着灌溉面积的迅速扩大,土
9、壤盐碱化也呈发展趋势。 2.水旱灾频繁 在农业开发过程中,开挖修浚干渠虽然便利了灌溉,但由于开挖技术落后,干渠无节制,一遇黄河水大,各大干渠时有决口成灾。丰济渠:1928 年决口淹没 100 余顷,1929 年决口淹没 500 余顷。沙河渠:一般每年决口淹地 350 顷以上。黄济渠:1933 年以及以后一段时间每年决口淹地 500 顷以上。杨家河:1930 年以后每年决口 20-30 次,每次淹 200-300 顷。丰济、永济两渠 1934 年决口,五原、临河两县 2/5 的面积被淹。20 世纪 30 年代,黄河水量大增,各渠几乎年年漫溢出岸,导致“乌梁素海以北亦淹成一大湖沼,一片汪洋,淹坏地
10、亩在万顷以上。 ” 由于农业开发技术落后,在开发过程中不但引起水灾频繁,而且旱灾也频繁发生, “绥西本年亦因天旱产粮无多,而军粮民食需不应求” 。有人已看到蒙旗风沙为患,亢旱成灾,导致民生日蹙,所以提出了植树运动的提议。由于水利开发技术落后,水利开发也引起了水灾,而土地开垦使当地的植被遭到了破坏,加剧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容易引起旱灾。可见,频繁的灾害与农业开发不无关系。 3.湖泊减少 “巴彦淖尔”的意思本来是“富饶的湖泊”的意思。但是,由于农业开发,使中小湖泊的面积逐渐减少。 4.植被减少 河套地区在开垦以前,植被茂密,芰芨草最多,约有十分之九。61936 年,侯仁之等人到后套地区考察时,还看到
11、乌拉山南遍地是红柳。当时从公庙子到西山咀之间,有 100 多里,遍地红柳丛生,极为茂密。五原的草, “浅者尺余、深者四尺” ,而且很高大,越往西草越高,有的甚至高达一丈多。 在 20 世纪 30 年代,这里的红柳、芰芨草还是“一望数十里,极目无涯” ,年产芰芨草约 3000 万斤,红柳约 1000 万斤。经常可以看到狐狸、野鸡等出没其间。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城镇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居民定居建房,耗费了大量木材。用红柳做笆子,所需的燃料也全靠周围的红柳,由于居民多有将红柳带根砍掘使其日渐减少,严重破坏了周围的植被。在水利开发的过程中,建闸、坝都用当地的哈莫、红柳、芨芨草、木材,从而使当地的植被逐
12、渐减少。 农业开发也使河套周边地区的原始森林逐渐减少,如民国以前的乌拉山,天然生长着松、柏、杨、桦等树木,葱葱笼笼覆盖着整个山区,山上还出产党参、黄芪等多种名贵药材。森林覆盖超过 50%,约在 5 千平方千米以上。后来由于火灾和偷伐,很多地方植被已被破坏。 农业开发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从一些忧国忧民的国民党上层人士提议各地成立植树分会,组织群众进行植树造林,也可以看出当时随着这一地区人口逐渐增多,毁林垦荒严重,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 5.大量野生动物灭绝 河套地区民国时期,有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如 20 世纪 20 年代,“野兽有獾、狐、狼、鹿等类” 。20 世纪 30 年代,乌拉特三旗还有“野
13、畜产黄羊、狐、狼、盘羊、青羊、山羊、鹿、狍子,以羊及黄羊为多” ;7五原有黄羊、石鸡 、狐等;临河有黄羊、狐、狼、獾等。20 世纪 40 年代, “后旗有青羊、狐狸、豺狼、鹿、麋、豹、獾。 ” 乌拉山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飞禽走兽,满山遍野, “青羊、梅花鹿等,各种稀有野生动物出没林间。 ”还有野牛、野马四处奔驰,獐鹿也不时能见到,狐、獾、盘羊、狼、兔、貂鼠、野山羊、黄羊、羚羊、猞猁、麝鹿等等,数不胜数。飞禽之中,以野鸡为最多, “土人射获后,由包头以运销于平津各地者,以数十万计” 。除此以外,飞禽中还有鹰、鹘、鹊、鸠、鹌鹑、盎眉、野鸽、红雀、沙鸡等,水禽有野鸭、雁、天鹅等。 由于农业开发,大片
14、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被开垦为农田,导致鹿、豹、等许多野生动物在这一地区灭绝。幸存下来的野生动物只有野兔、野鸡等少数几种了。乌拉山的野生动物种群则逐渐减少,有的野生动物也灭绝了,如野牛、野马早已灭绝。 河套地区近代农业开发使土地基本上被开垦殆尽,水利得到了进一步开发,水利灌溉网络进一步形成,种植和引进了许多农作物,对农作物进行了改良,这些具有近代化气息的开发,为建国后河套地区农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但农业开发使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给我们的启示是,即使现在,农业开发都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生态平衡,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尽可能抑制其消极影响,使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甘鹏云.归绥垦务调查记M.内蒙古史志.北京:全国图书馆缩 微复制中心,2002. 82王文墀.临河县志M.成文出版社,1931. 3王文墀.临河县志M.成文出版社,1931. 4刘和林等.内蒙古河套灌区引黄灌溉对盐渍化的影响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6. 5王 .后套渠道之开浚沿革.后套水利调查. 责任编辑:张莉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