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乡一体化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初探以乌海市为例摘 要: 通过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绿地建设重点的分析, 借鉴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经验,阐述了开放空间体系和城市生态网络建设的必要性, 以乌海市为例, 分析该市城市布局与资源分布特征,提出了营造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以及用廊道将城乡丰富的绿地资源有机串联的构思, 并提出构建由大到小, 由主及次, 互相渗透的/ 树状0生态网络结构的策略, 以期在绿地系统规划中使城乡绿地贯穿为统一整体。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开放空间体系; 城市生态网络; 绿地系统规划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城乡一体化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势。建设部2002 年颁布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
2、 试行) 6中明确指出要“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 覆盖整个市域, 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2007年国家环保部门印发了全国生态保护/ 十一五规划, 规划主要围绕自然生态保护的三大领域展开, 即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这些政策强调不仅要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还应重视城乡结合部以及广大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表明了绿地系统规划不能就绿地论绿地, 要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范围。然而, 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其规划范围往往主要针对城市建成区以及近郊区, 对于市域行政范围之内的这一广大区域却一笔带过, 对城乡一体化绿地规划就更为缺乏。城市郊区以及市域绿地资源范围广
3、阔, 丰富多样, 将城乡各类绿地有机结合, 形成城郊乡一体的系统化绿地, 能使城市到自然的过度通畅有序; 能实现城乡空间上、功能上的互补, 真正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的高度统一,促进协调发展。因此城乡一体化绿地生态网络的研究凸显其重要性。1 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的内涵1. 1 城乡的聚集与分隔在城市与乡村、人工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 近现代的城市规划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 一种强调城市空间的聚集, 采用环绕城市的绿带来控制城市的蔓延; 另一种强调城市空间的分隔, 用绿色开放空间来防止城市的拼合。前者多出现在单中心的城市, 后者多用于多中心的城市。多中心的城市则更有助于解决城乡矛盾缓解城乡差别
4、, 通过建设分散的城市中心将乡村与城市有机疏散与重聚, 引导城乡整体发展, 使城乡平衡。有些城市被山体或者水系自然疏散成双城模式, 或是多城模式, 这给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先决条件。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通过整合城市外围大面积的山林草地, 河湖湿地以及农田沙漠等开放空间, 建立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并通过廊道将城市各类绿地连成一个整体, 建设稳固的生态网络, 这是引导城市有序发展的有效途径。1. 2 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开放空间( 也称作开敞空间) 一词最早出现在1877 年英国伦敦制定的 大都市开放空间法( Metropolitan Open Space Act) , 并在1906 年修
5、编的开放空间法( Open Space Act ) 中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界定了开放空间的概念和特点。19 世纪末被称为美国“景观之父”的奥姆斯特德提出的波士顿公园体系, 引入了“公园系统”的概念, 成为开放空间体系最早的雏形, 至今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这一规划将其后一段时间内美国的城市公园运动引导向系统网络的方向发展。1999 年建筑师理查德 .罗杰斯在向伦敦政府提交的“迈向城市复兴”的报告中, 提到了将开放空间连成一体的重要性, 报告所附的插图则能够明确的表达他对于开放空间网络的独到见解( 见图1)图1 开放空间网络开放空间包括绿地、江湖水体、农田、林地、滩地、山地、城市广场和道路等空间。现在
6、, 国外对开放空间的研究强调通过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系统网络, 来适应城市多样生活的发展需求, 提供充分的空间与环境潜力; 强调为城市展现连续而有组织的城市景观; 强调将城市各类功能空间与场所进行合理而系统地安排, 从而可获得优化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 开放空间体系规划注重的是各类空间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从系统角度来说, 开放空间体系的构建则更能使绿地系统在功能上得到完善, 结构上的得到延伸, 更有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1. 3 城市生态网络构建 从景观的空间格局来看, 城市到市郊其景观是动态连续的, 是由城市景观到城乡结合一体化景观,到城乡各异的二元景观, 再到乡村景观, 最
7、后到自然景观这样的过度方式。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的干扰较强, 而对乡村干扰较弱, 城乡结合部这些边缘地带是城市最复杂, 敏感度最高的地带, 城市生态网络的构建就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绿地结构, 进而增强城市绿地的生态效应, 控制城市盲目扩张的能力。生态网络由各种类型的生态廊道纵横交错而组成。廊道是城市生态网络建设的一种重要途径, 是生态网络理想的表现形态。廊道是沿城市的脉络肌理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 或是沿着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构成的线型开敞空间, 集生态、文化、娱乐功能于一体, 将各类空间有机串联起来,是各种要素流动的通道, 也是决定城市景观轮廓的主要因素。廊道还能打破城乡界限, 将城
8、市和乡村互相渗透, 承载自然与人文的交流。将生态廊道体系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能将各类绿地连成一体, 引导城市与乡村有机渗透。城乡一体化中开放空间体系与生态网络的作用尤为突出, 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的内涵就是将森林、草原、农田、荒山荒地、水域、城市、村庄等不同的大型开放空间作为斑块, 以人类活动线、水量分布线、热量分布线为主线, 以生态系统的功能特点为面, 由各种复杂的生态网络叠加形成的一种人工与自然协调发展, 具有一定动态格局的复合生态网络系统。2 乌海市绿地现状分析乌海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 深处大陆内部, 是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气候。乌海市拥有丰富的景观资源, 黄河穿城而过, 北部紧邻乌兰
9、布和沙漠, 甘德尔山、五虎山、卓子山三座山深入城中, 南部拥有广阔的稀疏草原, 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造就了一市三区的格局, 植物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2. 1 城市布局乌海市三面环山, 五虎山、甘德尔山和卓子山遥相呼应, 黄河流经全市, 河面较宽, 河曲发育较好, 形成了“三山两谷一条河”的自然景观格局。三片建成区( 即海勃湾区、乌达区和海南区) 依水而生, 遇山而分, 各自生长, 被山脉和河流有机疏散在了谷地, 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城市布局, 是明显的多中心发展模式图2 乌海市城市布局2. 2 资源分布特征海勃湾区北部临近乌兰布和沙漠, 受沙漠威胁较为严重。甘德尔山与卓子山之间分布着全国较大的
10、珍稀动植物保护区, 其中四合木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唯一的特有属植物, 也是阿拉善荒漠特有的单种属植物, 并且是蒙古高原、亚洲中部的特征属之一, 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全世界只在乌海地区作为建群种和优势种形成群落。黄河穿流市中心75. 5 km, 由南向北顺流而下,沿途分布着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河心岛( 滩) , 乌达区北侧正在建设的黄河库区将形成100 km2 , 全市共分布有16 条大型的山水沟, 还有许多小防洪渠深入城市内部, 汇集到黄河。黄河两岸冲积洪积扇中部,海渤湾城区北部, 乌达区苏海图、梁家沟、教子沟居民点东部及三道坎与巴音赛之间、乌兰乡南北边界一带, 海南区拉僧庙至公乌素一线以南地区都
11、存在面积较大的农田, 黄河冲击扇给作物生长提供了较肥沃的土壤, 谷地南部是全市主要的人工草场和灌溉农林。工矿资源丰富、储备量大、品位好、易开采, 并且相对配套, 工业利用价值高, 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藏有37 种, 其中, 煤炭已探明储量30 多亿t, 铁矿石储量600 多万t , 煤系高岭土储量在11 亿t 以上等等。发达的工矿产业也成为乌海经济的主要支撑,但矿区生态环境恶化较严重, 植被较稀疏。 3 乌海市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规划乌海市是典型的西部城市, 地广人稀, 人口分布较集中, 市域范围资源较丰富, 但城区内部土地较为紧张, 仅靠建成区内有限的土地来建设城市绿地远达不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
12、的。市域范围内的绿地 ( 包括农用区绿地、建设区绿地、未利用区绿地) 对其所在区域的生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自然作用。因此, 应假自然山水之利, 构建城市绿地系统骨架, 充分利用富有地带性特征的资源, 以及全市独有的城区与外围的沟通方式, 构建由点成线, 由线及面, 由城区到市域的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3. 1 开放空间体系规划依据乌海的自然现状特征和生态服务功能, 将全市划分为7 种生态功能区: 沙漠生态防护区、珍稀植物繁育区、草原植被生态恢复区、山地生态恢复区、水系生态保护区、农田生态保育区、城区生态调节区( 图3) 。( 1) 沙漠生态防护区乌海市海勃湾区以北, 规划营造防风林带为主体的生态防
13、护区, 搭配耐旱固沙灌木、草本, 形成上中下群落层次丰富的防风固沙林体系, 防止乌兰布和沙漠向乌海市蔓延, 改善沙漠、沙地生态环境实现退沙还田。( 2) 珍稀植物繁育区为保护乌海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并以此开发特色旅游产业, 将四合木核心保护区、珍稀植物繁育区、自然保护生态涵养区、石峡谷旅游区、胡杨岛旅游区规划为珍稀植物生态保育区。在珍稀植物生态保育区内, 以保护四合木为重点, 对珍稀植物进行引种繁育, 并保护相关地区的山地自然景观。同时, 限制工业发展, 逐步搬迁现有企业, 严格清除严重破坏地区生态环境的企业、控制周边工矿区的扩张。( 3) 草原植被生态恢复区规划将黄河谷地南部的大面积人工草场
14、与海南区南部的工业防护绿地连成片, 形成草原植被生态恢复区, 保护广大的草原生态系统。该区域内, 恢复草原生态植物群落, 通过人工补播飞播等方式改造牧草结构, 控制载畜量, 使天然草地、人工草场、改良草地协调发展。(4) 山地生态恢复区甘德尔山位于三片建成区的中心, 其谷地沙化较严重, 规划甘德尔山、西卓子山为山地林木生态恢复区, 该区域内, 以恢复山体植被为目的, 建立水土保持林, 种植耐旱岩生沙生植物, 减少岩石裸露, 重建稳定的山地生态系统。图3 乌海市开放空间体系规划( 5) 水系生态保护区水体与绿地是维持生态平衡的两大要素, 二者缺一不可, 特别是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水体与绿地更
15、是唇齿相依的关系, 有水才能生绿, 有绿才能保水。因此将黄河沿岸规划为水系生态保护区。区域内, 重点建设黄河沿岸水系防护林、黄河库区防护林、城市泄洪沟截洪沟防护林, 并在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栽植水源涵养林。( 6) 农田生态保育区海南区南部黄河谷地以及海勃湾区北部高效农业产区为农田生态保育区, 以保护农林果业正常生产为主要功能, 保护面临自然界的干旱沙化和人为污染破坏的双重威胁的农田用地。建设、涵养相结合, 重点构建黄河阶地、黄河两岸具有稳定的生物多样性的农田生态系统, 在乌达区、海南区较为密集的农田带外围营造农田林网, 防止土壤沙化和污染, 同时改良土壤肥力, 繁育耐旱作物。( 7) 城区生
16、态调节区3 片城区是整个大环境最富有人文特征的区域, 是人文和自然融合交接的地方, 也是人为干扰最强烈的生态系统。规划充分挖掘城市人文特色, 将3 片城区人文特色渗透到生态建设中, 同时将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渗透到城市建设中, 实现相辅相成,良性循环。这七大区域是城市空间形态的主体, 构成了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骨架, 这些大斑块在生态功能上各尽其能, 且相互之间通过廊道有机渗透, 保证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3. 2 生态网络规划全市以其独特的沙、草、山、河、城格局,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绿地系统骨架, 草原、湿地、山地林木、黄河水系等都成为城市重要的自然绿地构成要素, 绿地沿这些要素的走向, 形
17、成线性的绿带, 构成城市生态网络, 逐步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绿地结构。乌海以自然格局为本, 开放空间体系有效疏导城市脉络, 三个核心城区各有其结构, 道路、泄洪沟渠等线性空间与市域的结构相互交织, 形成以自然绿地为骨架, 人工交通廊道为媒介, 城市公园为载体, 由大到小, 由主及次, 逐渐深入的“树状”网络结构, 真正达到了内外联通, 城乡渗透的绿地生态网络, 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市域生态大环境形成“一带、两源、三核、四片、多脉”的绿地格局, 构建具有/ 一线双珠山水天成,三核四片多脉纵横”的特色结构( 图4) 。图4 乌海市生态网络结构黄河贯穿南北, 在建黄河库区和甘德尔山成为主城区最
18、大的氧源, 是城市的两个活力肺, 三片城区有机分隔, 珍稀植物保护区、沙漠生态整治区、农业生态景观区、牧草生态恢复区, 4 个区域形成城市大的背景, 构成了市域绿地系统的基质, 因此这“一带、两源、三核、四片”构成了绿地系统的骨架, 是绿地系统一级结构。“多脉”是分布在整个市域内的多条泄洪沟、截洪沟和干渠等, 它们在建成区边缘与大面积的城郊生态绿地相连形成“楔形绿地”插入建成区内部, 并串起各条道路附属绿地, 构成了连系市域、市郊与建成区的纽带。“多脉”在海勃湾区衍生成“四轴”, 将海勃湾分成了“四片”; 在乌达区衍生成了“一轴三带”将乌达区分成了“五片”; 在海南区衍生成“四轴”也将海南区分
19、成了“四片”, 这构成了绿地系统的二级结构。根据城市绿地的服务半径, 均衡布局点状城市公园绿地, 在3 个城区内部形成了“多园”有机分部, 构成了绿地系统的三级结构。综上所述乌海市绿地系统生态网络结构为:( 1) 一级结构“一带” 即沿黄河及其两岸的生态保护廊道。 “两源”即绿源和蓝源, 绿源是指甘德尔山, 蓝源指黄河库区。“三核”即乌海市的3 个城区, 包括海渤湾区、乌达区、海南区。“四片”即珍稀植物保护区、沙漠生态整治区、农业生态景观区、牧草生态恢复区。(1) 一级结构 “一带”即沿黄河及其两岸的生态保护廊道。“两源”即绿源和蓝源, 绿源是指甘德尔山, 蓝源指黄河库区。“三核”即乌海市的3
20、 个城区, 包括海渤湾区、乌达区、海南区。“四片”即珍稀植物保护区、沙漠生态整治区、农业生态景观区、牧草生态恢复区。( 2) 二级结构“多脉”即分布在整个城市内的多条泄洪沟、截洪沟和干渠, 以及城市道路绿网。海勃湾区“四轴” 即海拉路中心景观轴, 卓子山街多民族文化景观轴,穿城防洪渠滨水景观轴, 黄河东岸新区风貌景观轴。乌达区“一轴三带”即公园景观轴, 沿黄河库区、巴音赛沟、伍尔特沟三条滨水景观带。海南区“四轴” 即卓子山街和经五路特色景观轴与工业园区特色纵横轴。 ( 3) 三级结构“多园”即结合各城区结构特色采用点状的形式散置均衡分布的各类公园绿地。3. 3 特色与优势乌海市城乡一体化绿地系
21、统具有独特的优势,沙、草、山、河各要素将城市有机疏散在甘德尔山脚下形成了三片建成区, 城市外围空间丰富, 线性空间多样, 城区紧凑, 多条泄洪沟渠能与整个城市的脉络相连, 构成网络, 这些网络能够连接城市外围的防护绿地, 以及市域范围内广大的生态绿地, 形成富含生态效益的蓝脉绿网, 这些生态网络结构的有机叠加能使城市向乡村的过度更加自然, 使乡村向城市的渗透更加有序, 能真正实现生态系统的内外衔接, 实现城乡一体化。4结语城市绿地系统将市域范围广大的农田、森林、草原、山地、河湖水系等自然资源纳入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 营造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并且用有效的廊道将城市中丰富的绿地资源有机串
22、联, 弱化城乡界限, 构建城市生态网络结构, 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 这样能为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为有效途径, 同时有助于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城市活力, 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 刘滨谊, 温全平. 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规划的若干思考 J .国际城市规划, 2007( 1) : 84-89. 2 T OM T URNER. Open s pace plannin g in London: from st andardsper 1000 t o green st rat egy J . Tow n Planning Review , 1992, 63(
23、 4) : 365-386. 3 RORGERS R. U rban T ask Force, T ow ards an Urban Ren aissance: Fin al Rep ort s , of the U rban Task Force Chaired by Lord Rogers of Riverside R . Lon don :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T ran sport and the Regions, 1999. 4 陈品中, 陈杰, 谢学检. 城市边缘土地利用类型及其面临的环境压力 J . 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 16( 增) : 12-14. 5 李贞, 刘静艳, 张宝春, 等. 广州市城郊景观的生态演化分析 J . 应用生态学报, 1997, 8( 6) : 633-638. 6 AH ERN J . Greenw ays as a pl anning st rategy J . Landscapean d U rban Planning, 1995, 33: 131-155. 7 林世平, 梁伊任.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初探( 下) J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8, 23( 3) : 216-218.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