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谈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梁支模方法摘 要:某体育馆、报告厅一层预应力梁截面较大,11 根 27m跨6001600预应力大梁,层高较高,梁底距原地坪高 8m,模板的支撑比较困难,经设计计算并论证最后采取了脚手架作支模体系,在梁下砌砖基础的方法进行施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支撑体系稳定,梁断面尺寸及梁底标高均满足图纸及规范要求。 关键词: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梁;支模 1 编制说明 本施工方法主要对体育馆、报告厅预应力大梁工程的模板、支模体系及支模架体基础的设计、施工、安全等工作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使其能切实指导施工,保证安全及工程质量。在编制此方法之前,集团公司各相关科室及项目
2、部的技术、质量、安全等相关人员已充分了解该分项工程的特点、现场实际情况,周围作业环境,从而使本施工方法更具针对性。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难点,施工方法中对该分项工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作重点阐述。在管理方面,详细阐述质量保证措施,在人员管理方面,组织有经验、素质高的技术人员施工,所有参加施工人员均持证上岗,上岗之前均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及培训。在安全施工方面,重点说明支模体系施工措施及安全应急预案。为确保预应力大梁施工质量,我公司将严格按照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标准体系及建设工程项目管理2规范进行管理。 2 工程简介 某体育馆、报告厅共计三层,其中一层的预应力梁截面较大,11 根27m跨 600160
3、0mm的预应力大梁,层高较高,梁底距原地坪高 8m,模板的支顶比较困难,用普通支模方法不能满足安全要求,又因基础回填土较深,脚手架搭设在基础回填土上,其地耐力满足不了施工要求。 3 模板及支撑体系设计 3.1 脚手架支撑体系设计。外脚手架采用单排钢管脚手架,纵向间距均为 800mm,内脚手架采用满堂红脚手架,板下部纵横间距为800900mm;预应力梁下采用双排脚手架,间距为 400mm,脚手架纵向立杆间距均为 300mm,满堂架水平杆竖向间距不大于 1200mm,底部离地200mm处设扫地杆,双向每 6跨设置 4560的斜向剪刀支撑,脚手架立杆下设钢底脚,底脚座在枕木上。 3.2 模板设计。预
4、应力梁为 27m跨,截面尺寸为 6001600。梁底模板采用 25mm厚木板模板(或双层 18mm厚复合模板) ,楼板厚度为140mm,选用 18厚复合摸板,6090mm 木方间距为不大于 400mm,板下主龙骨、次主龙骨及梁下主、次主龙骨均为 60*90木楞,支撑体系采用普通 48.33.6 钢管。 3.3 脚手架支撑体系及模板的计算。按相关规范对恒载及活载进行取值,运用软件对支撑体系脚手架的立杆、大横杆、小横杆、扣件及梁板模板的面板、侧模、主次楞、对拉螺栓等进行了验算,均满足稳定性及强度等相关要求,设计合理、安全可靠。 34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支撑体系搭设的构造要求及技术措施 4.1 地基处
5、理。地基回填土采用分层夯实,密实度采用环刀取样进行试验。四周外脚手架以夯实的回填土作为基础,所有的基础必须平整。基础上、底座下设置垫板。 4.2 立杆的设置。大梁下的钢管脚手架支撑采用二排立杆,立杆与大横杆采用直角扣件连接,不得隔步设置或遗漏。立杆接长时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进行连接,立杆的接头位置,相邻杆要错开,并布置在不同的步距内,错开距离大于等于 500mm,其接头距纵向水平杆的距离小于等于1/3步距,采用对接,不得搭接。开始搭设立杆时,应每隔 6跨设置一根斜撑来加强架体的稳定性能,直至连墙件安装稳定后,方可根据情况拆除。支撑体系的立杆应竖直设置,此工程的最大支撑高度为 8m,立杆的垂直偏差应
6、控制在 30mm之内。 4.3 纵向水平杆(大横杆)的设置。大横杆置于小横杆之下,在立柱的内侧,用直角扣件与立柱扣紧;其长度大于三跨、不小于 6m,同一步大横杆四周要交圈。纵向水平杆采用对接扣件连接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同跨内,相邻接头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小于 500mm,各接头中心至最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大于纵距的 1/3。同一排大横杆的水平偏差不大于该片支撑体系总长度的 1/250,且不大于50mm。 4.4 小横杆。每一立杆与大横杆相交处(即主节点) ,都必须设置一根小横杆,并采用直角扣件扣紧在大横杆上,该杆轴线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大于 150mm。小横杆间距应与立杆
7、柱距相同,且根据作业层脚手板搭4设的需要,可在两立柱之间在等间距设置增设 12 根小横杆,其最大间距不大于 750mm。小横杆伸出外排大横杆边缘距离不得小于 100mm;伸出里排大横杆距结构外边缘 150mm,且长度不大于 440mm。上、下层小横杆应在立杆处错开布置,同层的相临小横杆在立柱处相向布置。 4.5 纵、横向扫地杆的设置。作为模板支撑体系的钢筋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的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 200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亦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的纵向扫地杆下方立杆上。 当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个跨距并与立杆固定
8、。高低差不大于 lm,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大于 500mm。 4.6 剪刀撑的设置。本支撑体系采用剪刀撑与横向斜撑相结合的方式,随立柱、纵横向水平杆同步搭设,用通长剪刀撑沿架高连续布置。剪刀撑每 6步 4跨设置一道,斜杆与地面的夹角在 450600 之间。斜杆相交点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并沿架高连续布置。剪刀撑的一根斜杆扣在立柱上,另一根斜杆扣在小横杆伸出的端头上,两端分别用旋转扣件固定,在其中间增加 2至 4个扣结点。所有固定点距主节点距离不大于150mm。最下部的斜杆与立杆的连接点距地面的高度控制在 300mm内。剪刀撑的杆件连接采用搭接,其搭接长度1000mm,并用不少于 2个
9、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的距离100mm。横向斜撑搭设在主楼脚手架部位,在同节内、从底至顶层呈“之”字型、在里、外排立柱之间上下连续布置,斜杆应采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立柱或横5向水平杆的伸出端上。除拐角处设横向斜撑外,中间应每隔 6跨设置一道。由于预应力大梁支撑施工总荷载大于 15KN/,在架体底扫地杆位置及架体顶部分别设两道水平剪刀撑。 4.7 脚手板的设置。脚手板采用松木、厚 50mm、宽 350450mm、长度选用 4m的硬木板。在作业层下部架设一道水平安全网,作业层要满铺一层脚手板,并设置安全网及防护栏杆。脚手板设置在三根横向水平杆上,并在两端 80mm处用直径12
10、mm的镀锌铁丝箍绕 23 圈固定。若脚手板的长度小于 2m时,可采用两根小横杆,并将板两端与其可靠固定,以防倾翻。脚手板应平铺、满铺、铺稳,接缝中设两根小横杆,各杆距接缝的距离均不大于 150mm。靠墙一侧的脚手扳离墙的距离不应大于 150mm。拐角处两个方向的脚手扳应重叠放置,避免出现探头及空档现象。 5 梁板模板安装 5.1 根据施工图纸及模板设计图施工放线:在搭设架子前进行放线工作,将大梁边线投影线、控制线投放到一层地面上。 5.2 搭设施工架子:按线搭设,每个梁的交叉点立一根定尺立杆,以备架设钢管及木方。 5.3 在搭设好的架子上绑扎水平杆,用水准仪找平,控制梁底标高,满堂红架子上绑排
11、木(60mm90mm)木方间距不大于 400mm,作为木模龙骨。按设计标高调整支柱的标高,然后铺梁底模,拉通线找直,梁、板跨度 L大于 4m时,梁底面板起拱。模板按设计要求起拱1/10003/1000。梁底支设完毕后,绑扎钢筋,经检查钢筋合格后,绑扎预应力钢绞线外波纹管,检查无误后安装梁侧模,梁的两个侧模用螺6栓卡具拧紧,采用帮夹底的方法,梁底两侧夹自粘胶带密封条,确保模板不漏浆。 6 地基基础设计 为避免支撑立杆座落在回填土上,在每道预应力梁下纵向砌一道承重基础墙,基础为 800*800mm毛石基础,上部为实心砖墙,墙厚为500mm,M10 水泥砂浆砌筑,基础座在粉质粘土上。这样支撑立杆座落
12、在砖面上,避免了基础不稳固。 毛石每层厚度约 30cm为宜。石块之间力求顶顺交错排列,每砌筑一层后,其表面必须大致平整,不可有尖角、驼背、放置不稳等现象,以便第二层砌筑时容易放稳,并有足够的接触面。填心的石块应根据空隙的大小,选用整石块,以免影响砌体的强度。在砌完一层时,必须校对中心线,检查有无偏斜现象,如发现有不符合设计要求超出规范规定时,必须立即纠正。砌筑毛石用的水泥砂浆采用机械搅拌,并按规定进行留置抗压试件,确保强度达到 M10的要求。 7 预防模板及支模体系坍塌应急预案 7.1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高支模及支撑架体施工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有支护结构失稳、坍塌、掩埋、高处坠落、
13、物体打击、触电等安全事故。 (2)应急处置方案是应急预案体系的基础,应做到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清楚,应急管理责任明确,应对措施正确有效,应急资源准备充分,确保应急响应迅速、有效。 (3)实践证明,只要施工人员树立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做好安全技术交底,执行正确的专项方案,完善各种安全技术措施,这些常见安全事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77.2 预防措施。 (1)脚手架支搭必须先编好搭设方案,经有关技术人员论证审批后遵照执行。 (2)所有架子工必须持证上岗,工作时佩带好个人防护用品,支设脚手架严格按方案施工, ,防止架体倒塌。 (3)模板作业时,支撑用的立柱,不得使用严重锈蚀、变形、断裂、脱焊、螺栓松
14、动的钢支撑材料。 (4)由于此支模时间正值雨期,所以必须对施工现成的排水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排水畅通。 7.3 高支模失稳的应急措施。高支模在浇灌混凝土时,应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架体进行观测,观测的内容有架体的变形和板面混凝土的沉降。当观测数据超过警戒严值时或目测架体变形有可能导致失稳破坏时,应采取如下应急措施:(1)立即停止混凝土的浇灌,立即把浇灌混凝土的施工人员从操作面疏散到安全地带部位或从安全通道疏散到地面上;(2)立即把在架体内值班的人员或架体有可能坍塌影响到的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并划出危险区域,拉起警戒线,由保安负责不准人员靠近;(3)现场值班的项目最高级别的负责人马上
15、报告给应急小组组长及相关负责人,主要说明有可能失稳的部位、目前混凝土浇灌量、已经采取的应急措施;(4)应急领导人赶到现场后,应快速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检查人员是否全部疏散到了安全地带,检查已经采取的应急措施是否合理和有效;(5)高支模变形过大有可能失稳时,只要采取了以上措施,如果变形没有进一步扩大,在混凝土初凝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架体会越来越来安全,这时经过对现场进行察看,判断架体不可能坍塌时,则可以对架体进行加固后,然后对已浇混凝土进行处理。 7.4 高支模坍塌的应急措施。 (1)发生坍塌事故时,现场混凝土浇8灌值班最高级别管理人员应立即按以下程序进行应急处理:立即停止混凝土的浇灌,立即把施
16、工人员从操作面上有组织的疏散到安全部位或从安全通道疏散到地面上;立即把架体有可能再次坍塌影响到的范围内的地面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并划出危险区域,拉起警戒线,由保安负责不准人员靠近;在坍塌后的安全区域立即组织抢救从操作面上掉下来的施工人员;立即指挥通讯组人员通知应急小组组长,主要说明坍塌部位、坍塌面积、有无伤亡、目前采取的应急措施、是否需要派救护车、消防车或警力支援到现场实施抢救;立即通知现场医生赶到出事地点,如需要可直接拨打 120等求救电话。 (2)应急小组组长在接到紧急情况报告后,如能在最短时间赶往现场则应给报告者下一步的应急指示,并当即赶到现场进行指挥;否则应授权给现场最高负责人或能及时
17、赶往现场的项目最高负责人承担起应急救援职责;(3)应急领导人赶到现场后,应快速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检查人员是否全部疏散到了安全地带,检查已经采取的应急措施是否合理和有效;并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下一步的救援措施,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向上一级主管部门报告;(4)技术支持组根据事故情况尽快确定抢险技术措施,抢险组及时将参加抢险人员召集到事故现场,后勤保障组立即组织将救援物资设备调往事故现场。技术支持组将抢险技术措施准确无误地向抢险人员进行交底,抢险组根据技术措施组织抢险人员进入事故现场进行抢救。(5)如果存在继续坍塌的可能,由组长决定是否撤离救援现场,如果坍塌有不断发生扩大的情况,组长应立即通知
18、所有救援人员终止救援,迅速撤离到安全区域。 (6)人员救出后,由现场医生对伤者进行处理,对9轻伤人员在现场采取可行的应急抢救,如现场包扎止血等措施,防止受伤人员流血过多造成死亡事故发生;重伤人员由医疗救护组送外抢救。(7)其他组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发展扩大,控制事故影响。 (8)警戒保卫组应在事故现场周围建立警戒区域实施交通管制,维护现场治安秩序。 7.5 应急过程中避免二次伤害的措施。当发生坍塌初始阶段,无法判定其坍塌的范围和程度,所以在坍塌没有稳定前,不得从通道或其它地方疏散人员,要等坍塌事故基本稳定不再扩展时方可组织施救和人员疏散,避免在施救和疏散过程中造成对人员的二次伤害事故;坍塌
19、事故发生后,现场保卫组必须要做好警戒工作,凡是坍塌所影响的范围均要有专人看护,除了经允许的救援人员能进出外,所有非经允许的闲杂人员均不得靠近或进入;组织救援时,要采取以人为本的方针,要不惜一切代价先救人;要注意动作幅度不能太大,避免伤及受害者的身体;在救援被重物压住的人员时,采取一次成功的办法,避免在搬运过程中重物断裂、或绑捆不牢滑落等情形造成二次伤害的发生;受伤人员身体内如穿有钢筋等异物,救援人员不能擅自拨出,要在医生指导下处理,避免擅自处理引起大出血等导致二次伤害的发生;在割除变形的钢筋或钢管时,要注意有些弯曲变形的钢筋或钢管在割开时会反弹,人员不能站在反弹的方向进行切割,避免钢筋或钢管断
20、开时突然的反弹力伤人引起二次伤害;要对抢救出来的受伤人员进行及时的救治,并且要根据不同的受伤情况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救护,避免由于方法不正确或拖延时间造成受伤人员的二次伤害。 107.6 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应急物资的准备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公司及项目各部门根据潜在事故性质和后果分析,配备了应急救援中所需的物资器材、救援机械和设备、交通工具、医疗设备和药品、生活保障物资等。 8 结语 项目部严格按照此方法进行了施工,模板支撑系统稳固,没有安全事故发生,满足了施工安全及质量的要求,拆模后,梁混凝土表面平整完好,底标高符合设计要求,业主非常满意。 参考文献 1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S.JGJ130-2011. 2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S.JGJ162-2008.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