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109.50KB ,
资源ID:1817689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8176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商标反淡化制度研究.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商标反淡化制度研究.doc

1、1商标反淡化制度研究摘 要 如何保护驰名商标,这一直是世界各国商标法的重点和难点。而淡化理论作为对传统的混淆理论不足的弥补,是当今世界新兴的驰名商标保护的理论。学界对于如何界定淡化,如何适用淡化理论等都存在很大的争议。参考商标反淡化原则在美国和欧盟等商标法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的现状,并结合中国司法实际,我国应当合理地将淡化理论纳入到我国商标法当中。 关键词 淡化理论 驰名商标 淡化可能性 作者简介:俞珲珲,华东政法大学 2011 级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6-031-02 一、商标

2、淡化的起源与发展 淡化理论的起源,通常被认为是 FrankSchechter 在 1927 年发表的一篇开创性论文:“商标保护的理论基础” 。虽然 Schechter 在论文中没有直接使用淡化(dilution)一词,但是他所描述的“削弱或降低商标独特性的行为”之后被学者形象地比喻为“淡化” 。 以 1996 年的联邦商标反淡化法 (”FederalTrademarkDilutionAct”,以下简称”FTDA” )出台为标志,美国的商标淡化开始从理论走向全面的实践阶段。美国也成为目前为止世界2上唯一针对商标淡化制定专门法律的国家。由于 FTDA 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许多争议,在 2006 年联

3、邦反淡化修正案 (TrademarkDilution Revision Act of 2006,以下简称“TDRA” )正式生效。最终美国明确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淡化的损害标准问题。由于 2003 年 Mosley 案件的影响,美国一度认可了实际损害的标准。但是对于商标权人而言,要证明实际损害的难度是极大的,这一标准受到了许多抨击。最终在TDRA 中,美国选择了可能损害标准。 (2)淡化的类型。TDRA 明确规定淡化包括弱化和丑化两种类型。商标弱化是较为典型的一种淡化形式,如在其他商品或服务上对驰名商标的使用,造成消费者对驰名商标的认识越来越模糊;商标丑化是指在不相混淆的前提下,使用相似

4、或相同的商标,使得商标使用和商标形象完全不合。 (3)驰名商标的范围。在 TDRA中明确了驰名商标不局限于固有显著性商标,还包括了获得显著性商标。淡化理论不仅在美国得到了发展,随着淡化理论的成熟与完善,在日本,加拿大等国家都被逐渐适用。 二、淡化理论存在的争议 商标淡化理论自其诞生之日起,对其的质疑就从来没有平息过。洛杉矶大学教授 J.Thomas McCarthy 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曾说道:“在我四十年的知识产权教学和实践中,没有哪一部分的商标法律像淡化这个概念一样,创造了如此多的困扰和审判实践中的困惑” 。美国虽然早在 1996年颁布了联邦商标反淡化法 ,而且 38 个州都颁布了有关反淡化的

5、法律,即使是在 2006 年的 TDRA 之后,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 3(一) “淡化可能性”的判定 TDRA 第 2 条中就判定“弱化的可能”提供了如下 6 个参考因素: (1)该标志或者企业名称与驰名商标的相似程度;(2)驰名商标的固有显著性或者获得显著性的程度;(3)驰名商标所有人实质的排他使用商标的程度;(4)驰名商标的认知程度;(5)该标志或者商业名称的使用人意图制造与驰名商标的关联;(6)该标志或者商业名称与驰名商标的实际关联。 至于“丑化” ,TDRA 没有给出任何参考因素。由于丑化在普通法的发展过程中有清晰的脉络,其与商业诋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天然的密切联系,这可能说明

6、,相对于弱化,丑化的判定标准在司法实践中并没有遭遇类似的挑战。从既有的案例看,这种丑化多于色情或者毒品交易等不法行为的背景下的商标使用有关。 由上可得,淡化,至少是其中的弱化的可能性的判定,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这也是我国今后采用淡化理论时会遭遇的主要障碍。 (二)驰名商标淡化的除外情形 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是一种相对地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制度,以至于赋予了商标权人一种类似于专利权和版权的绝对垄断权。因此为了维持驰名商标权人、使用人及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在某些情况下,要对驰名商标权进行合理的限制。但是应当在何种情形下加以限制,至今没有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 美国的 TD

7、RA 将这种限制分为三类:第一,商业性的合理使用;第二,4所有形式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第三,任何对商标的非商业性使用。三个抗辩理由看似清楚分明,但是在面对复杂的商业活动时,也显得有些过于抽象。例如对于即涉及商业性活动又具有非商业性的混合行动,“非商业性使用”的判断标准,美国法院之间做法是不一致的。 三、淡化理论在我国的应用 (一)我国应否采纳淡化理论 我国现行商标法中对于驰名商标的保护是极其有限的,而且在司法实践也不断地证明了仅靠现在的制度对驰名商标权人而言是不够的,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已经有不少法院在判决中或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了淡化理论。 在我国 2011 年公布的商标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第

8、三十四条(方案二)第三款被修改为:“申请注册的商标是抄袭他人在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上有较强显著性且具有一定影响的注册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 ”其中的“容易误导公众的”被修改为“容易导致混淆的” ,这是否意味着在这次商标法修改中,我国再一次放弃将淡化理论引入到商标法中呢? 笔者认为我国应该采纳淡化理论,理由如下: 1.法理依据 “知识产权法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它是一个在知识产权人、知识产权使用人、与权利人存在竞争关系的主体,以及社会公众之间寻求利益平衡支点的法律规范体系。 ”而具体到商标法中,主要的利益主体就是商标权人、商标权人的竞争者以及商标指示商品的消费者。而商5标权人的利益与竞

9、争厂商之间的利益又是直接对抗的,因而在商标法中,应该特别注重商标权人和竞争者利益的利益均衡或者说利益平衡。而反淡化理论通过禁止竞争者利用消费者将他的产品与商标权人的产品进行联系而获得额外的利润,并且将这种禁止限制在驰名商标的范围之内,从而合理地实现了商标权人与竞争者之间的利益平等。 2.现实依据 我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的渊源是巴黎公约第 6 条之二和Trips协议第 16 条第 2、3 款。而巴黎公约和Trips 协议的驰名商标保护制度均处于混淆理论所确定的传统商标保护范围之内。换言之,我国现行的驰名商标保护制度也没有超出传统混淆理论的范围。 商标法中没有规定淡化理论,但是在法院的判决书中却频频

10、出现“淡化”的字样。例如山东省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在“山东博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诉淄博市博山区池上煜龙食品加工厂”一案中明确提出:“使用人的行为会淡化商标权人的商标,降低其显著性,模糊该商标与商品或服务间唯一特定的联系,这亦属于对驰名商标的侵权行为。 ” 可见司法实践中实际上已经在应用淡化理论了,这足以说明传统的混淆理论已经与实践司法需求产生了矛盾,必须要通过淡化理论来扩大对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 3.采用淡化理论有利于我国驰名商标认定的健康发展 根据美国 TDRA 的规定, “驰名”的地域范围必须是全国范围的,这种标准显然要高于我国现阶段对驰名商标认定时所采用的地域标准。如果我国明确采纳淡化理论

11、,则由于现行驰名商标保护制度处理的问题均6可纳入混淆理论所确定的传统保护范围,无须启动驰名商标认定程序。只有发生弱化或者丑化的损害或者存在损害可能性时,才需要依照全国范围内家喻户晓的高标准作驰名商标认定。这样势必会减少驰名商标认定的程序,提高我国驰名商标的质量。 (二)我国反淡化保护制度的完善 从前文可知,目前世界上除了美国对商标淡化采取了单独的立法之外,绝大多数吸纳了淡化理论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将其融合在商标法或者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加以规定。而我国的商标保护制度也尚未发展到需要单独设立反淡化法的程度,因此我国应当在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加入商标反淡化保护制度。 1.明确驰名商标淡化的法律性质 首

12、先要在商标法中明确规定驰名商标淡化的概念。笔者认为可以采纳美国在 FTDA 中作出的定义,即“驰名商标识别和区分其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减弱,而不论是否存在(1)驰名商标所有人与他方当事人之间的竞争关系;或者(2)混淆、错误或欺骗的可能性” 。其次,还要明确商标淡化行为的表现方式,根据当前的主流观点,商标淡化行为应当包括淡化和丑化两种类型,其具体概念上文已经说明,此处不再赘述。最后,还要规定驰名商标淡化的例外情形,笔者认为应当包括合理使用、非商业性使用和新闻性使用。 2.明确商标淡化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要充分商标反淡化保护制度的作用,必须要明确商标淡化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否则一切都成为纸上谈兵,不会产生

13、任何效果。驰名商标淡7化的法律后果既包含一定的“补偿”性,又包含一定的“惩罚”性,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驰名商标淡化侵权行为的发生。 四、结语 商标淡化理论顺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对于商标淡化理论是否具有正当性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但是对于淡化理论的适用范围与限制,仍有一定的疑问,美国司法实践对于这个疑惑有所触及,但是还是没有正面回答。这也是我国今后在采用淡化理论中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Frank Ischechter.The Rational Basis o f Trademark Protection.Harvard Law Review, 1927(

14、40). 2林红平,林基.驰名商标淡化的界定与反淡化保护对策.现代商业.2011(12). 3陈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国际经验借鉴.党政干部学刊.2011(12). 4李小武.商标反淡化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汤艳春.驰名商标淡化及其除外情形研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 6杨明.知识产权与反不正当竞争中的利益衡量.http:/www.antimonopolylaw.org/article/default.asp?id=902,2013-4-23. 7徐莉.驰名商标反淡化理论正当性之法理依据.求索.2011(3). 88文学.商标使用与商标保护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9山东省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2005)淄民三初字第 1 号民事判决书. 10文学.商标使用与商标保护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115.U.S.C??1127(2000). 12任燕.论驰名商标淡化与反淡化措施.河北法学.2011(1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