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47 ,大小:475KB ,
资源ID:182059      下载积分:6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820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血液检查临床意义.ppt)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血液检查临床意义.ppt

1、血液检查临床意义,-康复理疗科,白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一 生理变化 1.儿童期白细胞较高。 2.一般在安静休息是白细胞数较低,活动进食后较高,上午低于下午。一日之内最高值于 最低值之间可差12倍。 3.当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时,可引起白细胞显著增加,可高达30109L,且以中 性粒细胞为主。 4.妊娠期白细胞常轻度增加。,二 病理变化 中性粒细胞与白细胞总数的增多于减少 成人中性粒细胞为外周血白细胞中的主要成分,占50%70%,因此中性粒细胞的增减,必然影响到白细胞总数的增减,即中性粒细胞增加,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也随之减少。 1. 中性粒细胞增多 . 急性感染:阑尾

2、炎、急性风湿热、扁桃体炎等。 . 急性中毒:安眠药中毒、慢性肾炎、尿毒症。 . 急性大出血:肝、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所致大出血。 . 严重的组织损伤:严重烧伤、心肌梗死、交大手术后。 .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消化道恶性肿瘤晚起。 2.中性粒细胞减少 . 传染病:伤寒、副伤寒;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乙肝、麻疹,此类感染无并发症,均可 见白细胞减少。 . 理化损伤:机体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如X射线、镭照射或应用接触某些化学药物、有毒物 质。 . 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等血液病,白细胞可1109L。,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于减少 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过敏性疾病:

3、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麻疹、食物过敏。 . 寄生虫病:尤其是肠道寄生虫如钩虫、蛔虫感染。 . 某些皮肤病:湿疹、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银屑病。 . 某些肿瘤:尤其是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及某些上皮组织恶性肿瘤。 . 某些传染病:猩红热。 . 某些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的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2.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 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 某些急性传染病的早期。,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某些转移癌及骨髓纤维化。 四淋巴细胞增多于减少 1. 淋巴细胞增多 【多于病毒引起】 . 某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风疹、百日咳、传染

4、性单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等。 . 某些血液病与恶性肿瘤:如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血性淋巴瘤。 2. 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细胞免疫缺陷病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情况。 五单核细胞增多 . 某些感染:如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黑热病。 . 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中间细胞(intermediate cell),是白细胞按三分群分类的一个细胞群,主要是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当中间细胞比例大于10%时,一般应手工在显微镜下镜检分类单核胞,嗜酸嗜碱性细胞,看具体是哪

5、一类白细胞升高。分类1、单核细胞增多 见于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某些结核病,疟疾等。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2、嗜酸性细胞增多 见于热带性嗜伊红细胞增多症、支气管哮喘、变态反应、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及过敏性疾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手术后、烧伤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3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较少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及铋中毒等。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意义。,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的测定,(1) 红细胞计数(RBC) (单位:1012/L)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

6、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2) 红细胞压积(HCT) (单位:%)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脱水、大面积烧伤,补液的参考值;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3)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单位:fL)大于正常值,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甲状腺功能低下;小于正常值,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全身性溶血性贫血。(4) 红细胞分布宽度 (单位:%)大于正常值,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疗效观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贫血的分类;小于正常值,比正常人的红细胞更整齐,临床意义不大。,(5) 血红蛋白浓度(HGB

7、) (单位:g/L)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单位:pg)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单位:g/L)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贫血分级:低于30g/L为极重度贫血; 低于30-60g/L为重度贫血; 低于6

8、0-90g/L为中度贫血; 低于正常参考值但高于90g/L为轻度贫血。,贫血的形态学分类,血小板检测临床意义,异常结果:(1) PLT-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减少:生成减少,如再障、急性白血病等。 破坏过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消耗过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等。 血小板分布异常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如脾大时,血液中可达90%以上的血小板储存在脾脏,导致血液中血小板轻至中度减少。 假性血小板减少:血样采用EDTA抗凝剂可诱导少数人(0。1%)的血小板显著减低;血液中存在巨大血小板时,由于不能将其计数而假性减少。 以上这两种病例可见于巨血小板综合症。注意:静脉血计数血小板结

9、果稳定,干扰因素少。末梢采血易导致血小板活化、聚集等。,(2) MPV-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脊髓造血功能受损时,MPV和PLT均减低:血小板破坏增多如ITP,MPV可增大;若脾切除,MPV和PLT均可升高。 骨髓造血功能评价:造血功能抑制时,MPV和PLT呈持续减低趋势,功能抑制严重,MPV越小;造血功能恢复时,MPV增高先于PLT升高。 MPV增大:巨血小板综合症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如感染、手术等,MPV正常。(3) PCT-血小板比容 凡是PLT和(或)MPV增高,均可导致PCT增大,如原发性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4) 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增大有意义,血小板体积

10、大小越是不均一,PDW越大。临床意义待进一步研究。(5) P-LCR-大型血小板比率 血小板可分为小、中、大、巨型四种。大血小板增多主要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血小板增多见于巨血小板综合症。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软弱无力疲乏、困倦,皮肤、黏膜苍白,心悸,头晕、头痛、耳鸣、眼花、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症状的人群。,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它受多种因素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如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或球蛋白增加或清蛋白减少;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红细胞减少时血沉加快,球形红细胞增多血沉减慢。1. 血沉增快 临床常见于:(1)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

11、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血沉可加快,其增快可能与生理性贫血或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2)病理性增快1)各种炎症性疾病:急性细菌性炎症时,炎症发生后23天即可见血沉增快。风湿热、结核病时,因纤维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增加,血沉明显加快。2)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则无改变。3)恶性肿瘤: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糖蛋白(属球蛋白)、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或贫血等因素有关。,4)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时,血沉均可增快,如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黑热病等。5)其他:部分贫血

12、患者,血沉可轻度增快。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粘液水肿等患者,血中胆固醇高,血沉亦见增快。2. 血沉减慢 一般临床意义较小,严重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重度缺乏者,血沉可减慢。,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 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 血清总蛋白(TP)是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G)的总和。双缩脲比色法是目前推荐检测TP的定量方法,显色强度受蛋白质种类影响较小。 白蛋白是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在血浆中的半寿期约为20天,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TP的4060。白蛋白是血浆中重要的运输蛋白。许多非水溶性的物质易与白蛋白结合后被运

13、输,如:胆红素、长链脂肪酸、胆汁酸盐、前列腺素、类固醇激素、药物等。 白蛋白具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缓冲血液酸碱的能力,血清白蛋白的浓度也能反映肝损伤的程度、疗效的观察及预后的判断。 血清白蛋白的定量常采用溴甲酚绿法,也有采用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的散射比浊法或透射比浊法。后一种方法特异性较强,但试验成本高于前一种方法。从TP中减白蛋白量,即为球蛋白含量。 参考值:血清总蛋白:6082gL;白蛋白:3552gL;球蛋白:2030gL;AG l.02.0:1,临床意义:急性肝脏损伤早期或局灶性肝脏损伤等轻度肝损害时,自蛋白(A)可正常或轻度下降、球蛋白(G)可轻度升高、TP和AG均可正常。亚急性重症

14、肝炎早期多数TP为明显下降,而-球蛋白增加;晚期发生肝坏死,TP明显下降。慢性肝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实质细胞受损,常见白蛋白减少和球蛋白(主要是球蛋白)增加,AG比值下降。随病情加重而出现AG比值倒置,此时提示肝功能严重损害。白蛋白持续下降者多预后不良;治疗后白蛋白上升,说明治疗有效;白蛋白减少到30gL以下,易产生腹水。肝外疾病:总蛋白或白蛋白减少可见于蛋白质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等;蛋白质分解过盛,如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蛋白质摄入不足,如慢性营养障碍等。球蛋白增加:可见于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球蛋白单克隆增生,如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感染,如黑热病

15、、血吸虫病等。,脂类代谢功能检测,血清脂类包括胆固醇、胆固醇酯、磷脂、甘油三酯及游离脂肪酸。肝脏除合成胆固醇、脂肪酸等脂类外,还能利用食物中脂类及由脂肪组织而来的游离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及磷脂等,并能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初生态高密度脂蛋白,以及酰基转移酶等;血液中的胆固醇及磷脂也主要来源于肝脏。 血清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测定参考值:总胆固醇2.9-6.0mmol/L,胆固醇酯2.34-3.38mmol/L,胆固醇酯:游离胆固醇=3:1临床意义:,1.甘油三脂(TG)正常参考值:0.31.7 mmol/L临床意义:甘油三脂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原发性高脂血症、肥胖症、动脉硬化、阻塞性黄疸、

16、糖尿病、极度贫血、肾病综合症、胰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长期饥饿及高脂饮食后均可增高。饮酒后可使甘油三脂即性升高。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肝功能严重损伤等。注意:样品采集后尽快分离血清,防止甘油三脂水解。2.总胆固醇(CHOL)正常参考值:2.335.69 mmol/L临床意义:胆固醇增加见于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症、总胆固醇阻塞及黏液性水肿。在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血清胆固醇含量降低。其他如感染、营养不良等情况下胆固醇总量常见于降低。注意事项:最佳采样条件是固定膳食和稳定体重3周,取血前空腹12小时,禁食不禁水。,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正常参

17、考值:1.01.7 mmol/L临床意义: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可见于急慢性肝病,急性应急反应(心肌梗塞、外科手术、损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慢性贫血等。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正常参考值:1.34.0 mmol/L临床意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常见于高脂血症、低甲状腺素血症、肾病综合症、慢性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糖尿病综合症、动脉硬化症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见于营养不良、骨髓瘤、急性心肌梗死、创伤、严重肝脏疾病、高甲状腺素血症等。注意事项:采样前4周稳定体重,保持原有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采血前空腹1214小时。,胆红素代谢检测,胆红素是一种胆色素,是血红蛋白和其他亚铁原

18、卟啉蛋白的血红素部分的降解产物。在肝、脾及骨髓的网状内皮细胞中产生,透出细胞,进入血液,在血液中与清蛋白结合运输,称为未结合胆红素或游离胆红素。然后被肝细胞摄取,与Y蛋白(或Z蛋白)结合后,进一步在肝细胞内形成葡萄糖醛酸胆红素,也称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自肝细胞释放至毛细胆管,随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作用下进行水解和还原反应,脱去了葡萄糖醛酸和加氢成无色的胆素原族化合物,随粪便排出。正常血清中总胆红素定量为3.4217.1mol/L,其中80%为未结合胆红素,或称间接胆红素,为8.5515.39mol/L;其余为结合胆红素,或称直接胆红素,为0.5433.42mol/L。 当胆红素代谢异常

19、时即出现黄疸。测定血中胆红素含量对诊断肝、胆疾病及某些血液疾病有重要意义。,血清总胆红素参考值,临床意义(1)判断有无黄疸。高胆红素血症是临床黄疸的典型症状,新生儿与婴儿68 mol/L(4 mg/dl),儿童与成人43mol/L(2.5 mg/dl)。(2)根据血清胆红素分类,判断黄疸类型。溶血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增多,例如溶血性贫血、严重大面积烧伤、疟疾、输血反应等。阻塞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增高,例如胆石症,尿胆原可呈间歇性减少或消失,肿瘤压迫所致,尿胆原可进行性减少或消失。肝细胞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皆增高,例如急性或慢性病毒性肝炎、细菌性或

20、寄生物性肝病、药物导致的肝实质损伤、胆汁性肝损伤以及其他累及肝脏的原发性疾病。另一病因为胆红素代谢性疾病。(3)血清胆红素生理性的降低见于孕妇,妊娠中期和晚期较明显。另有报道,血清正常浓度的总胆红素降低可导致冠心病危险增加,其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胆红素的抗氧化作用有关。,血清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测定参考范围直接胆红素:06.8 mol/L (00.4 mg/dl)。间接胆红素:1.713.2 mol/L(0.10.8 mg/dl)。,临床意义1. 肝前性高胆红素血症(溶血性黄疸)(1)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第2天至第5天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高未结合型胆红素血症。出生后2周内血清胆红素可恢

21、复正常。原因如下:红细胞破坏过多,新生儿红细胞的半寿期是70 90 d。胎儿期氧气通过胎盘从母体血中获得,体内呈低氧环境,则刺激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进而制造过多的红细胞。另外,胎儿娩出时,易造成某种损伤致红细胞被破坏。新生儿肝细胞内的二磷酸尿嘧啶核苷葡萄糖脱氢酶和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新生儿肝细胞内含蛋白极微,使肝细胞摄入胆红素能力不足,引起胆红素排泄障碍。新生儿肠肝循环增加,加重胆红素的回吸收和肝脏清除胆红素的负担。见于以上原因,出生儿在24 h后至1周内血清总胆红素342 mol/L时换血指标。(3)黄疸还可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和少见的无效红细胞生成(恶性贫血)。也可见于运动损伤引起的肌肉组

22、织出血,横纹肌溶解症。,2. 肝细胞性高胆红素血症(肝细胞性黄疸)(1)肝细胞受损,如肝炎、肝硬化等病变影响了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分泌这3个过程可致结合与未结合胆红素均有不同程度升高。(2)先天性缺陷:Gilbert综合征(体质性肝功能不良):因先天性缺乏蛋白和轻度的胆红素- 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而致胆红素摄取和转化异常。在男性中占2%3%,是女性的27倍,无症状,轻度胆红素升高(常0.6。阻塞性黄疸、胆固醇性黄疸因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胆红素在血中出现。在疾病恢复期,总胆红素降低,尤其 组分、组分明显降低,胆红素因半寿期较长,消失慢,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的比值反可增高,甚至达到0.80.9。这也可能是有些患者尿胆红素已呈阴性,而血清胆红素不恢复正常的原因。正常人及不同类型黄疸的实验室鉴别(表27-5)。5. 尿胆红素检查 见尿液化学检查。6. 尿胆原检查 见尿液化学检查。,血清酶检测,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