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3 ,大小:172KB ,
资源ID:182969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829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doc)为本站会员(h****)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doc

1、一知识点、文摘与相关思考笔记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类问题:社会思维(我们如何认识自我和他人、我们的信念是什么、我们的判断、态度),社会影响(文化与从众的压力、说服、团体),社会关系(偏见、攻击、吸引力和亲密关系、助人行为)。 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社会思维(人类构建社会现实、我们的社会直觉力量强大,但有时候也很危险、态度塑造行为),社会影响(社会影响和性格塑造行为),社会关系(社会行为也是生物性行为、对他人的行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以上三种原理都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应用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的 研究方法:相关研究(优势:通常使用真实情景,劣势:因果关系不清楚),实验研究(优势:可以

2、控制变量和随机变量来探寻因果关系,劣势:通常使用实验室情景设置)。 4.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而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与意愿,它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能在辩论中发现漏洞,并能抵制毫无根据的想法。他们认为,批评一种观点并不等于批评持有此种观点的人。他们非常热衷于进行激烈的辩论,以探明一种观点的合理性。不过批判性思维也并非 仅仅是一种否定性思维,它还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 能够对一件事情给出更多可选择的解释,思考研究结果的意义,并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个人问题。 (可以进一步考虑

3、和探讨批判性思维的特质与培养方式) 5.社会表征:莫斯科维奇将其界定作“某一社群所共享的价值观、观念及实践系统,它兼有两种功能,即其一是为个体在特定生活世界中的生存进行定向,另一则是提供可籍以进行社会交换及对生活世界与个体、群体历史进行明晰分类的符号,使人际沟通得以实现”。在其看来,社会表征实质上是导源于日常生活人际互动过程的概念、话语及解 释体系,相当于传统社会中的神话及信念系统,甚或现代版的常识。 (需进一步在以后的阅读中理解) 6.现实实在论和实验现实主义? 实验现实主义中,态度与行为实施之间的差距有多大?愿意在实验情境下选择做出某种行为,但遇到实际情况时就真的能做出所选择的行为吗?这种

4、心理的操作能在多大程度上预示实际行为的操作? 现实实在论和实验现实主义之间到底该怎样选择? 7.人首先是情景中的生物,因为情景塑造了我们。 8.但他人的行为具有一致性而且与众不同时,我们会把其行为归结于他们的人格。 9.我们的所知比我们知道自己所知的还要多。 10. 人类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共同发展的产物。 11.知识本是一体的。把它分成不同的学科只是表现了人类的软弱性。 12.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总是透过信念与价值观的眼镜观察它们。 13.科学并不是回答为什么事最终的道的义务,不是回答生活的目的与方向是什么,不是回答什么事生活得意义,事实上他也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14.系统的观察与实验可以

5、帮助我们清洗那些用以观察这个世界的镜片。 (只是清洗,不能摘掉眼镜) 15.常识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再知道事实之后才想起它的存在。 16.生活是正着来活,却是倒着来理解。 17.几乎任何结论都会因谚语的解释而变成常识。 思考: 格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积淀的结果,在这种积淀的过程中,历史有着种种不同的情景,同样的的事件在不同的情景中发展会产生不同的格言,甚至是相反的格言,因此说每一种研究结果都能找的出相应的格言与之对应,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一个研究都有其特定的条件与情境,要是换一种研究条件或情景,同一个研究对象其研究结果可能就和另外的一句格言相吻合。以分离为例,在恋爱的不同时期,分离对恋爱的作用

6、就会有所不同,其作用可能会与小别胜新婚相对应,也可能会与人走茶凉相对应。格言也是经过时间 和经验的验证所提炼出的,它的产生过程没有具体的实验那样严格的加以控制,但它的准确性和预测性也是不可小觑的,格言与严格的实验研究结果的相似性,是不是有些类似于相关研究与实验研究,相关不一定能说明问题,但它却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在高相关的前提下,如果得到实验验证它可能是正确的。 18.就像生活中的许多场景一样,社会心理学,的发现有时候看起来似乎显而易见,然而,实验研究所揭示的结果只是在事实知晓之后才变得明显起来。这种事后聪明使得偏见常导致人们对自己的判断与预测作出过高评价。 19.事实是一种达成共识的陈述,这种

7、陈 述有关我们所观察到的一切,理论则是对事实进行总结与解释的观点。 20.四个要牢记的可能造成结果偏差的因素:样本的代表性、问题的顺序、答案的选项和问题的措辞。 21.我们为什么要写作?我承认,除了我们可以获得奖赏之外我们写作的是因为我们希望改变什么。 二 . 有疑问,需要在后面的学习中继续探讨的问题 1.存在真正摆脱研究者价值观的纯科学吗?如果有,它能适用我们吗?在摆脱价值观的同时,它是不是已经摆脱了文化与人性,摆脱了我们研究它的必要性 ? 2.人类自己构建社会现实。可是人类怎样构建社会现实?人们构建社会现实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还是一种顺其自然地道法所致。 3.社会影响、个人态度、性格倾向都

8、塑造我们的行为,孰轻孰重?分别怎样作用与我们的行为? 激发达利和拉丹研究责任扩散的吉诺维斯案件中,纽约皇后道大街的居民们的个人态度和性格一般来说肯定是有差异的,可是同样在面临吉诺维斯被害这一情景,为什么没有人伸出援助之手?性格和态度的差异为什么在这时没有导致行动的差异?这一事件中的决定因素仅仅是因为责任扩散,性格和态度的差异在这时为什么没能克服责任扩散?性格和态度在什么时起决定作用?情景在什么时候起决定作用?是不是事情关系到 自己时,性格和态度对行为的塑造作用会更大些? 4“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可以被用来操控人类,它很危险。”该怎样科学的向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解释? 5.人能彻底的认识自己吗

9、?能,需要用多长时间,一生?不能,为什么? 整个科学都是历史的镜子。 三 .可以进一步作研究的问题 1.什么情景能让人们变得乐于助人,是否某种文化背景如小城镇和小村庄能更好的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 ?(应该怎样考察和研究想法还不成熟) 2.社会直觉与消费行为。社会直觉怎样影响消费行为,我们可以怎样借助影响消费者的社会直觉从而达到影响他消费行为的 效果? 3.警察佩戴醒目的警牌,开着写有巨大数字可辨认其身份的警车执勤,就能减少其暴力行为吗?工作牌带来的监督作用,是不是因工作种类不同,其监督效果也就不同?在同等条件下,工作牌带了的监督作用的强弱,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有差异吗?工作牌对中国工作人员的约束力是

10、否更大呢? 最后,本章没有单独叙述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不太符合中国学生的理解习惯 第二章 社会自我 一、知识点梳理 (一)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1.自我图式 组织 并指导个人社会经验中与 自我 相关的信息之加工。是一种人们对其自身拥有的一切信息与属性的认知结构。他会影响人们所注意到的、所思考的和所识记的关于他们自身的信息。 2.可能自我 主要指我们可能会成为什么样子,其中包括梦想中自己的样子和自己害怕成为的样子。 3.焦点效应 在我们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更关键,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 4.透明度错觉 我们总认为自己把自己

11、的情绪很清楚的表现出来并且使别人注意到,事实上我们可能比自己意识到得还要模糊不清。我们同样会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的明显度。 5.自我参照效应 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它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记忆。同时也很好的证明了焦点效应的作用。 (二)自我概念的影响因素 1.角色 当我们扮演一个角色的时候,就会遵守这个角色的规范,并且对于将要扮演的角色有一定的期待,从而更好地扮演这个角色。此外我们还会进行与角色之间的互动:当我们扮演某 个角色时,我们会找出证据证明自己扮演所扮演角色的正确性;当我们感觉自己应该扮演某个角色时,我们会更多的表现出符合这个角色的行为。从而在行为和态度上达

12、到相互证明。 2.社会同一性 主要是对自己的身份和个人所在的社会的一种认同感。当我们在不同的团体中会界定出不同的“我们”,当我们是一个大团体中的某个小团体的一部分时,我们经常会意识到自己的这种社会身份。 3.社会比较 把自己和他人比较,并思考自己为什么不同,主要有上行比较(和比自己强的人比较)和下行(和比自己弱的人比较)比较两种。在评价某个人的表 现时,我们也是在把别人和自己比较的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进行下行比较,但是在需要动力的时候会进行上行比较。 4.成功与失败 生活经验对人会产生影响,使成功者更自信。尝试挑战现实的任务并得到了成功会使我们感到自己很能干,全力以赴获得的成功更

13、使人自信,同时自尊也来自于付出过努力的成功。 5.他人评价 公认的成就能增强个人的自我概念,因为我们看到了别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当别人认为我们很好时,我们也会认为自己不错。 镜像自我:个体把别人当作镜子来进行自我感知。 与我们自我 概念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觉得他们如何评价我们。 6.周围的文化 ( 1)独立的自我观(个人主义):一种以自己的内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定义自我的方式,而不是以一个集体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定义自我。重视独立性和独特性。 (2)相互依存的自我观(集体主义):以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来定义自我,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经常会受到别人想法、感受及行动的左右。在这

14、种文化中,连结性和相互依存性会受到表扬,独立性和独特性则不被认同。 (三)自我认识( self-knowledge) 1.解释行为 (1)我们一般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行为原因,但是当原因有点微妙的时候,我们的自我解释常常是错误的。 (2)当我们有与行动有关的思想出现在行为之前,我们往往会感觉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这种行为的。 2.预测行为 人们在预测他们的行为和关系的发展情况时也会犯错误;有时候我们预测别人的行动比预测我们自己的更加准确;要进行自我预测时,我们最好要依据过去相似情景下行为的情况;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当预测我们自己的消极行为如说谎、哭泣等,我们比别人做的好一些。 3.预测感觉

15、我们会错误的预测自己的感觉 类型、情绪强度和持续时间。我们的预测通常都会存在影响偏见,即高估事件的持久性影响。我们往往会忽略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的作用。 4.自我分析的智慧和错觉 我们对自己思维的结果比对我们思维的过程知道得更多。理性的解释可能会因此而忽略实际上指引我们行为的内在态度,由此看出我们有双重态度系统。我们关于人或事的自动的内隐态度通常与受意识控制的外显态度不同 原因与感觉的矛盾:调查报告在问及恋爱关系应提出关于其感觉的问题,而在问及其他行为领域如花费等则分析原因比分析感觉要来得准确。 (四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 1.自我效能 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感觉自己有能力去做一件事。能指引我们制定

16、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具有较强的韧性。自我效能感取决自己对时间控制能力的感觉以及事件最后的结果。主要来源于对成功的体验,自我效能伴随着辛苦付出后得来的成就而增强。 2.控制点 描述感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实被外部力量支配的还是感觉发生的事在很大程度上最受自己的努力和技巧所支配的维度。 3.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 习得性无助:由于自己的努力对于结果的改变没有任何作用而形成的逆来顺受的被动行为,即使在环境 可以有能力被自己控制的时候依然表现出无助性。 自我决定:对于有选择权的时候自我做出的决定。个人控制会带来幸福感,过多的选择可能会导致无所适从,也会带来更多的后悔。 (五)自尊 1.自尊动

17、机: ( 1)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别人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 ( 2)如果人们对同伴中的其中一个人评价更高,就会促使另一个人以某种能够维持自尊的方式行事; ( 3)朋友的成功可能比陌生人的成功更有威胁; ( 4)社会拒绝会降低我们的自尊,同时增强我 们渴望被接受的意愿。 2.自尊的阴暗面: ( 1)当发现自己高傲的自尊受到威胁时,人们常常会以打压他人的方式来对应,有时甚至以暴力的方式反应。 ( 2)高自尊的人在面对威胁时会表现出明显的敌意。 ( 3)高自尊的阴暗面也存在于压力中,同时也发现低自尊的人在各种临床问题面前表现得更加脆弱。 ( 4

18、)更好的方法是把自尊建立在内在品质而不是各种外部因素(漂亮、富有、受人欢迎等)之上,因为相比把自尊建立在个人内在品质上的人而言,吧自尊建立在各种外部因素的自我价值脆弱者会经受更多的压力,愤怒、人际关系问题、吸毒酗酒 及饮食障碍。 3.自我服务偏见 ( 1)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成功者往往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坏运气这样的外部因素。我们总是将成功与自我相联系而可以避开失败对自我的影响,以此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 ( 2)自我高估:在多数主观的和社会赞许性方面,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高。 相对于客观行为维度,主观行为维度会引发更强烈的自我服务偏见。 ( 3)虚幻的乐观会

19、增强我们的脆弱性,由于相信自己总能幸免遇难,我们往往不去采取明智的预防措施。防御性的悲观主义者会预见问题的发 生并且促使自己进行有效地应对。 ( 4)虚假普遍性:观点方面,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 ( 5)虚假独特性:能力方面,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以满足自己的自我形象。某种行为越不常见,我们就越容易高估它的频率。 总之,自我服务的归因方式,自我恭维的比较,盲目的乐观以及认为自己缺点的普遍性是自我服务偏见的根源 4.解释: 一种解释是将自我服务偏见看做是我们如何处理和记忆有关自己个人信息的副产品。 我们寻求自

20、我认识, 渴望评定自己的能力;我们寻求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自尊动机也促进了自我服务偏见。 5.优缺点:可以缓解焦虑,抵制抑郁。引起群体冲突和错误评价。 (六)自我保护 1.虚伪的谦逊: ( 1)贬低自己、夸奖他人 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同时减轻自我压力并为失败找到借口 ( 2)表浅的感谢 担心别人的看法,同时有效应对了获胜后的危险。 2.自我妨碍: 有时人们会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这样有利于将失败归于一些暂时的 或外在因素而非自己的能力,从而保护自己的自尊和自我形象,而成功则更能提升其自我形象。 3.印象管理: 自我展示 我们想要向

21、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 自我监控 不断的监控自己的行为,注意他人的反应,校正自己的社会行为以达到社会赞许性效果。 高自我监控者的个人态度是为其社会调节功能服务的, 低自我监控者更多受其内在的指引,更多的按照自己的感觉和信念来说话做事。 二、启示与思考 1.自我参照效应与焦点效应 为什么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的信息,我们能进行很好 的加工和回忆,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都是从我们自身出发。因为我们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我们的认识和理解都是无形中与我们自身有某种联系的,所以我们自身便成为一个最明显和最具有优势的线索和信息加工基础,从而导致了自我参照效应

22、。 2.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差异 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的方式和程度有差异吗? 3.改革开放 30年来国人集体主义心理的变化(我们还那样喜欢自我批评,而摈弃自我肯定吗?) 近 30年来,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我们似乎越来越多的能在我们周围看到自我中心的影子,我们的集体主义 文化还在多大程度上植根于我们的民族,社会取向下面的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他人取向是否已经有了某些变化,文化碰撞给我们心理和行为带了的变化体现在那些方面,是否我们的文化有无限的包容性,中西碰撞的结果,最终还是我们将其包容消化 ? 4.如果一个西方人在中国生活的时间越长,其自我意识是不是就会越来越集体

23、主义化了? 5.东方人更多看到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更容易在水下场景实验中回忆起背景特征而不是焦点目标,其思维更多的是整体化, 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6.控制我们社会行为的心理过程与我们解释行为的心理过程是不相同 的。理性的解释可能会忽略实际上指引我们行为的内在态度。 人们的态度的转变似乎需要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我想解释行为的心理过程与我们做选择和做出行为时的心里过程中都会有我们态度的指引。只是不同的是,行为解释的心理过程中我们可能很难考虑到作出某种行为时的具体情境,很难客观理性的重现情境对我们的心理的影响,而我们作出某种行为时更多是在具体的情景下,很大程度上会受当时情境的影响。 7.对自

24、己所做的事和别人做的影响到自己的事失去控制可能会导致我们不愉快,产生压力。这可能是集中营和疗养院的病人会迅速衰老和去世的原因。 中国作 为一个老龄化即将来临的国家,我们在老年人的心理保健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是不是提示我们要在将来的养老院里给老年人提供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做,尽量让他们体会到控制感的存在,体验到自己做决定的成就感,从而表现出较少的焦虑。(看到这样的解释,我不禁会想起我对爸爸的态度,在家里总是不管什么我都替爸爸做主,我似乎感觉出来爸爸越来越感觉无力了,可是我就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似乎可以明白一些了。) 8.是不是我们应该给与弱势群体更多的选择的权利,让他们体验到自我控制所带来

25、的主动与幸福,而应该给强势群体增加较少的选择的空 间,从而减少他们因选择过多而造成的压力。但现实是,我们周围的老年人更多的是因空虚和无力而感到焦虑,而年轻人却因选择太多而压力过大。同样的作为弱势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往往因无法体验到强有力的控制力而身心疲惫,但作为强势的社会精英们更多是因为需要做的选择太多,需要自己控制的太多,而同样也是心力憔悴,我们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去改变这种歪曲的现状。面对这些,国家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9.读这本最大的感觉就是,惊叹于国外心理学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研究对象的研究思路的敏锐性,为什么国内很少看到这样 贴近生活的研究呢?但是,西方各种很生

26、活化的研究除了让我们能更深刻的认识我们自己,这些研究的实际意义又在哪里? 三、研究拓展 1.东西方自我展示的方式方法有没有差异? 2.自尊水平与我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补充资料 (自备的相关阅读资料) 1.自我图式 “自我图式”是在 20世纪 90年代被逐渐 接受 的一种关于 自我概念 的理论。自我图式是对 自我 的认知概括,它来源于过去的经验, 组织 并指导个人社会经验中与 自我 相关的信息之加工。是一种人们对其自身拥有的一切信息与属性的认知结构。社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当同时呈现给被试验者 一组内容丰富的信息时,被试验者记忆最多的,是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这种现象说明了自我图式的作用,被

27、称之为“自我关联效应”。 自我图式的内容 自我图式由自我图式的内容和自我图式的功能构成。 1、自我图式的结构内容有 5个方面 : 特质、属性、能力、意见、态度 ; 自我描述性形容词 ; 自我评价信念 ; 归因 ; 核心理性主题。 2、自我图式的功能有 3个阶段: 对信息的最初加工 ; 评价 ; 结果输出。 自我图式的表现 自我图式是随着自我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环 境、家庭教养都会影响自我图式的形成。尤其是文化因素在塑造自我图式上所起的作用更为明显。假如认为自己有独立性的模式,就 需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能给与我们展示自己独立性机会的文化中。设想一个重视依赖性,缺乏独立概念的社会,它怎能形成独立

28、性的自我图式呢。此外,文化期望也影响着人们的自我图式。它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塑造着人们的自我图式。中国文化对于自我图式的影响从最更本上说是贯穿在整个社会化的过程之中的。 中国人的自我图式多 为依赖型。在儿童期,我们的父母、老师都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来对待我们,随后这种东西成为我们身上重要的一部份。例如,中国人从小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依赖的训练,尤其对家庭的依赖更是通过纵容婴幼儿,约束初步学走路的小孩,管教中小学生,鼓励大学生重视学业成绩,以及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克制引起不和的侵犯冲动和性冲动来完成的。具体的说,依赖训练是出自中国文化中人际间的相互依附关系,特别是在家庭中子代对亲代的依附关系。在中国的家庭中,代

29、际之间在人格和 自我 上缺乏显著界限。父母往往把子女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所以不希望代际之间出现断裂,父母对子女的依赖训练便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式。结果导致子女独立性差,社会适应能力低,一旦在实际生活中无所依附,就会不可避免的感到紧张、焦虑、恐慌。 自我图式在这种社会化的过程中深深的打下了文化的烙印。可以说,从简单的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到为人处事的应变能力,甚至更高层次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没有得到完全的发展空间。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的早期社会化多经历依赖、求同、自我压抑等方面的训练和塑造。神经症中的强迫症、抑 郁症、焦虑症的形成便于此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2.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 self

30、-efficacy)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 “自我效能”由美国 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学家 阿尔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在 20世纪 70年代首次提出,目前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关键理念,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管理、运动以及诸如发展中国家的 艾滋病 (AIDS)等看起来极为棘手的社会问题等领域

31、。它同时也是目前横扫心理健康领域的“ 积极心理学 ” (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的主要特征。“积极心理学”的重点发展性格中的优势,而不是减弱不良特质。 “自我效能”与 自尊 不同,它是对特定能力的一种判断,而非自我价值的一般性感受。目前 82岁高龄、仍在斯坦福大学执教的班杜拉教授说,“人们很容易有强烈的自尊心只要降低目标就好了。”另一方面,班杜拉教授指出,有些人具备很高的“自 我效能”努力驱动自我,但是自尊心却不强,这是因为他们的表现总是达不到他们高高在上的标准。 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自我效能感与成就行为是相互促进的。一些研究表明,通过下述几种方式可以增强自我效能。 ( 1)

32、行为的成败经验。 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效能影响是最大的。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不断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去。 由于一些非能力因素会制约活动质量的高低,所以,人们在评价自我效能 时,往往要同时斟酌能力因素与非能力因素对于自己行为成败的作用。因此,除能力因素外,一些非能力因素,如活动任务的难度、个人努力和程度、外力援助的多少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自我效能的建立。如果任务很难,或者个人没有付出多少努力,或者没有什么外力援助,这时的成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这时的失败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3、如果任务简单,或者活动中费力很大,或者外力援助较多,这时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倘若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班杜拉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对于行为成败的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自我效能的评价。 92)替代性经验 。 这是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它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看到与自己的能力不相上下的示范者遭遇了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取得成功的希望。 这种观察学习对于自我效能的影响,是通过两种认知过程实现的。一种是社会比较的过程,学习者采用与示范者比较的方式,参考其表现以判断自身的效能。另一种是提供信息的过程,学习者可以从示范者的表现中学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