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28KB ,
资源ID:1842218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18422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浅谈秦代“邢弃灰于道者”的原因.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浅谈秦代“邢弃灰于道者”的原因.doc

1、浅谈秦代“邢弃灰于道者”的原因摘 要 自古至今,对于秦代法律“刑弃灰于道者”的解读众说纷纭,各家亦纷纷著书立说,阐明观点。本文认为对于这条法律的理解应从秦帝国国家战略出发,分析这条法律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秦国 国家战略 军事 作者简介:韩晗,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5-005-02 一、关于秦国“邢弃灰于道者”的原因,时至今日,学界仍无定论。目前流行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李斯的“轻罪重罚说” 该说主要来源于史记李斯列传 ,其中记载:“故商君之法,邢弃灰于道者。夫弃灰,薄罪也;而被邢,重罚也。彼唯明主为能深

2、督轻罪。夫罪轻且督深,而况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 。这段话可被视为李斯思想的最佳体现。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最大,在其后的许多人都认为这是法家严刑峻法思想的体现。但正如方潇先生所言该说, “并未涉及弃灰法的立法成因,而只关注其量刑程度问题” 。 (二) 韩非子的“立威说” 此说来源于韩非子在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经二中解释“必罚”时指出:“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是以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其说在董子之行石邑,与子产之教游吉也。故仲尼说陨霜,而殷法刑弃灰;将行去乐池,而公孙鞅重轻罪。是以丽水之金不守,而积泽之火不救。成欢以太仁弱齐国,卜皮以慈惠亡魏王。管仲知之,故断死人;嗣公知之,故买胥靡。 ”

3、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韩非子通过轻罪重罚来树立法律的权威的思想。但笔者认为,抛开秦国现实状况而只谈立法指导思想,亦不能使人完全信服。 (三) 孔子师徒的“惩治私斗说” 根据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中记载:“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 ”。其后,曹魏时期孟康认为:“商鞅为政,以弃灰必坋人,坋人必斗,故设黥邢以绝其原也” 。 (四) 西晋臣瓒的“预防火灾说” 该说最早由西晋臣瓒提出,此后颜师古注疏汉书五行志时引

4、用臣瓒所言:“弃灰或有火,火则燔庐舍,故邢之也” 。此外,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在其史记会注考证一书中有记载:“北地多风,弃灰有失火之虞,所以为禁” 。 这一观点得到了张子侠先生的支持,他认为原因有三点:“其一,古人有死灰复燃之说,如果把刚烧过的热灰倒在街上,一旦被风吹到干燥的柴草上很容易引起火灾。其二 ,秦国地处西北,气候干燥而多风, 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弃灰于道很容易学引起火灾。其三,秦一向重视防火,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就有许多防火方面的内容” 。 (五) 明代的“为蓄马计” 明人张燧在其文章中率先提到了秦人弃灰之法。这一观点得到了张子侠先生的大力支持,他认为:“商鞅邢弃灰是集成殷之

5、法的,无论是殷还是秦, 邢弃灰于道的主要原因都是为蓄马计 ”。 (六) “风俗禁忌说” 这种说法有着极大的争论,不同的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认识,学者黔容认为:“商鞅禁弃灰,是把灰看成是对政府的诅咒,是反抗,所以施以重型。这才是他的真正原因” 。方潇先生亦认为:“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对这样的弃灰行为进行处刑当然是很有必要的” 。但反对此说的也有充足的观点,据张子侠先生考证,他提出了三点不同意见:“既然忌灰是一种民间风俗,理应人人自觉遵守,何劳官府严刑禁止;事实上古人并没有把灰视为不祥之物 ,更没有形成紧急 ;从秦人的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上看,他们不仅不讨厌灰,而而且还把灰视为镇邪驱鬼之物” 。以上观点

6、,各观点持有人不仅有详细的史料支持,而且有严密的逻辑证明体系。但笔者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条法律的理解,从来都不能脱离产生它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归根到底,法律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意志。如果抛开这一点不谈,那对于这条法律的理解将是不全面的。 二、笔者认为,探究“邢弃灰于道者的原因” ,应从大秦帝国的国家战略出发,以此为基点理解这条法律 (一)秦国的国家战略的体现 1.理论指导(政治指导方针) “邢弃灰于道者”主要出现在两部史料中,其一是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商君之法,邢弃灰于道者” ;其二是韩非子内储说上中记载:“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但是对于第二种说法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

7、如西汉的刘向、桑弘羊,东汉的班固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是“商君邢弃灰于道” 。无论是谁提出的,但可以得到确信的是,这条法律的确立应是在商鞅变法之时。 商鞅认为“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 ,既无论国家有钱还是没钱,都必须时刻处于战争状态,如此才能强盛,才会不被“六虱”侵害。事实上,与此类似的观点在商鞅变法的理论性著作商君书中多次出现。 2.经济政策体现 变法后的秦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经济发展,而在这其中最重视的就是农业,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强调农战,视农业为立国之本: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廄苑律中有如下记载:

8、“以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肤田牛。卒岁,以正月大课之,最,赐田啬夫壶酉(酒)束脯,为旱(皂)者除一更,赐牛长日三旬;殿者,谇田啬夫,罚冗皂者二月。其以牛田,牛 絜,治(笞)主者寸十。有(又)里课之,最者,赐田典日旬殿,治(笞)卅。”这条法律主要记载了秦国每年评比考核耕牛的办法及奖惩措施,法令制定之细,也足以见得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而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其目的是为了战争,在商君书算地中记载:“故圣人之为国也,入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胜敌而革不荒,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再如商君书农战中记载“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此外, “所制定的调整农业生产的法律达到相当细密

9、的程度。如:稻、麻、谷、麦、黍、豆等农作物,每亩下种的种子数量均有法律规定” 。凡此种种,都体现了秦国对农战的高度重视,把农业视为国家的根本并在法律中予以规定。 (2)抑制商业,视商业和手工业为末业:秦朝统治者认为商业的流动性会增强社会的不稳定性,特别是会冲击农业的发展,影响其“农战”政策的实施,因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限制商业的发展,比如:秦朝采取“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隶) ”的政策,大力抑制商业和手工业。 从秦朝的经济政策可以看出,其政策核心在于“农战” ,而“农”只是手段, “战”才是根本目的。 3.军队建设政策体现 秦朝军队建设的政策可以看作是其国家战略的直接体现, 在军

10、爵中有如下记载:“不当禀军中而禀者,皆赀二甲,法(废) ;非吏 (也) ,戍二岁;徒食、敦(屯)长、仆射弗告,赀戍一岁;令、尉、士吏弗得,赀一甲。 军人买(卖)禀禀所及过县,赀戍二岁;同车食、敦(屯)长、仆射弗告,戍一岁;县司空、司空佐史、士吏将者弗得,赀一甲;邦司空一盾。 军人禀所、所过县百姓买其禀,赀二甲,入粟公;吏部弗得,及令、丞赀各一甲。 禀卒兵,不完善(缮) ,丞、库啬夫、吏赀二甲,法(废) 。 ”“欲归爵二级以免亲父母为隶臣妾者一人,及隶臣斩首为公士,谒归公士而免故妻隶妾一人者,许之,免以为庶人。工隶臣斩首及人为斩首以免者,皆令为工。其不完者,以为隐官工” 。这种政策一方面奖励了在

11、战争中有功之人,另一方面惩罚了阻碍军事行动的人。这种政策本身就有极大的“好战性” ,其出发点就是为了战争。 从秦朝的这些理论以及政策可以看出,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的国家战略是积极求战的,既“万乘莫不战,千乘莫不守” ,可以说,变法之后的秦国一直处在一种战时体制当中,因而秦国法律的制定必然会符合其立法目的,也就意味着“邢弃灰于道者”必然会服从及服务于秦国的国家战略,故此,笔者认为商鞅制定的这条法律其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秦国“以战去战” (即用战争消灭战争)的国家战略。 (二) “弃灰于道者”的行为会怎样妨碍秦国的国家战略呢 其一,法条中的“道”应当是指军事交通线、各级官员行动的驿道以及皇帝专用的驰道,

12、而非普通的城市街道。目前虽没有关于秦国交通状况的直接资料,但通过间接资料的分析可认为秦朝已具备非常先进的全国路网体系,如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武王曰:“寡人欲通车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史记穰侯列传记载:“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 ;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这些资料都可以看出秦国对于交通线的高度重视,因而制定的这条法律更多的应当是针对军事交通线、各级官员行动的驿道以及皇帝专用的驰道。其二,根据目前对秦兵马俑的考古发掘可知,战国末期,秦军兵种,已有步(徒) 、弩、车、骑之分,步兵成为主要作战力量,骑兵也成为单独兵种,主要是配合步兵作战,作

13、奇袭冲锋之用。如在秦俑二号坑中,是由步、弩、车、骑四兵种穿插而成的混编队列,四个小阵互相勾连组成了一个曲尺形大型军阵。由此可以看出步兵成为秦军主力,而频繁出兵的秦国要想保证自己的军事调动速度,在短时间内集结部队,就必须保证步兵通行道路的顺畅。其三,古代人民在生产过程中“弃灰于道”的行为会对道路的正常通行产生阻碍作用。特别是在春秋季节,人们会大量焚烧野草、麦秸等,而此时也往往是军队调动的旺季,因而制定峻法以保证军事行动顺利展开,不受干扰是非常必要的。由此可见, “弃灰于道”的这种行为会妨碍秦国的军事调动,也阻碍了其国家战略的实现。 “邢弃灰于道者”也就不足为奇。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秦律条“邢弃灰于道者”的成因归根结底是基于其国家战略的需要而做出的法律保障,这也是高度军事化的秦帝国在法律上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方潇.“弃灰法”定位的再思考.法商研究.2008(5). 2张子侠.商鞅为何“邢弃灰于道者”.淮北煤师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3黔容.秦邢弃灰原因.社会科学辑刊.1982(5). 4新序佚文 、 盐铁论邢德篇 、 汉书五行志等. 5商君书靳令. 6张晋藩.中国法制史.商务印书馆.2010 年版. 7史记商君列传. 8商君书开塞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